讀書隨感錄

從來就沒有唯一的曆史真相。 中國的古人對記載曆史還是真誠的。但自從李皇上篡改了奪門之變的真相以後, 中國的宮廷曆史就成了朝鮮整容了。 從此史學家也就成了科學家了。 這種對曆史真相的發現並不比自然科學的發現容易多少。
正文

朝鮮戰爭我們所不願意接受的真相

(2015-12-21 14:23:35) 下一個

第一篇關於朝鮮戰爭的博客發表以後。不少網友列出了朝鮮戰爭的一些論據來對本人的一些論點進行辨論或支持。由於這些論據來自不同的出處或日期,差別很大。由此在下萌生了再發一文,一是回應廣大網友對拙文的問題,二是對這場戰爭的一些事實做進一步的探討。基於現在所能看到的資料, 下麵是我現在認為的朝戰真相,繼續一如既往地歡迎大家拍磚。
1. 1950的朝鮮戰爭是由以金曰城為首的北朝鮮武裝力量發動的,得到中國政府(軍隊)和蘇聯政府(武器)大力支持的侵略南朝鮮的戰爭。這起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把朝鮮統一在金日城的領導下,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這場戰爭的爆發還由於美國杜魯門政府模糊不清動搖不定的東亞政策使社會主義陣營錯誤地認為南朝鮮和台灣不在自由世界的陣營之內。現在有不少人認為誰發動的戰爭不重要, 因為當時邊界衝突不斷, 戰爭遲早會發生。 我認為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發動一場滅國的戰爭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跟邊界衝突不能相提並論。
2. 中國能夠戰爭最大利益化的時間是第二次戰役結束,敵對雙方回到三八線對峙的時候。遺憾的是由於我黨領導人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這個機會在第三次戰役發起後就丟失了。同樣,美國人戰爭利益最大化是在把北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時候,但這個機會由於麥克阿瑟的自以為是和美政府的動搖不定而錯過了。如果美國不過三八線,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中美直接對抗了。
3. 在朝鮮戰爭的停戰條件中,雙方開始的立場都非常強硬,但最終中方從最初的立場讓了五步,美方從最初立場讓了一步,從而達成了停戰協議。中方先後提出的條件包括 1. 美國撤出台灣海峽;2. 中國加入聯合國;3. 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4. 先停戰後談判;5. 停戰的軍事分界線為三八線;6. 戰後進行100%戰俘交換。眾所周知,前麵三條沒能列入談判日程。第四條我軍放棄,改為同意美方先簽字後停戰。第五條對應的美方要求是中方從現有的控製線後撤20英裏。達成的協議是實際控製線即軍事分界線。所以雙方各退半步。第六條美方的要求是戰俘可自由選擇他們的目的地。最後達成的協議是由中立方對不願回國的戰俘進行甄別,雙方又各退半步。應該說美方當時是非常急於停戰的,但停戰不能越過他們的底線。美方為此堅持了三年,他們的立場自始自終基本沒變。
4. 美國在華盛頓朝戰紀念碑上的死亡人數5萬4千多人不都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績。這裏麵包括了1951年到1954年朝鮮戰場外的死亡人數一萬七千人。在剩下的三萬六千人(包括戰鬥死亡和非戰鬥死亡)中,還包括朝鮮人民軍在戰爭初期獨立作戰和後期與誌願軍並肩作戰的戰績一萬人左右。所以我誌願軍在朝戰中打死美軍總數在兩萬至兩萬五千左右。同樣的原則適用於我軍打傷的美軍人數,據估計若在六萬至七萬左右。當然我軍還消滅了不少其它國家的部隊。象二次戰役的土耳其旅和三次戰役的英29旅,都曾遭到我軍重創。
5. 我軍53年總結的誌願軍戰鬥死亡人數為十二萬多人,91年改為十八萬多人。非戰鬥死亡53年的數字為二十萬人左右。91年沒有更新。所以合計為38萬人左右。受傷人數如用53年數字包括戰鬥和非戰鬥受傷為40萬左右。這裏的很大一個誤區是很多人一直不考慮非戰鬥減員人數。因為官方一直用戰鬥傷亡作統計,而把由於空襲死亡的人數歸於其它傷亡類。遺憾的是在朝鮮戰場由於空襲而減員的數字中方是巨大的,而美方是可以忽略的。
6.  我軍為了打朝鮮戰爭,基本上是動員了全國的國力,這包括兵員和整個工農業生產的能力,再加上用借貸從蘇聯買來的武器。我軍在解放戰爭的全盛時期兵力約為三百五十萬,幾乎所有的軍或兵團都到朝鮮輪戰過。當然, 考慮到我國的人口底數,兵力的總數還可增加,但考慮到人口素質和相應的戰備需求,對我軍整個戰力的增長意義不大。
7.  美軍在二戰頂峰的1945年動員的總兵力達到一千二百多萬人。其中陸軍800多萬人(含屬於陸軍的空軍)。不僅如此,美國還提供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約70%的物資裝備。到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經過五年的裁軍,兵力隻剩下150萬左右。後來又經過1950年的戰爭動員,總兵力擴展到300多萬人。但美軍在朝鮮的地麵戰鬥部隊人數基本沒變。朝戰期間基本維持在7個半師左右,約十一萬人。所以美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是驚人的。朝鮮戰爭打成平局是由於美國政府缺乏政治意願,而並不是由於經濟或軍事上有什麽困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