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感錄

從來就沒有唯一的曆史真相。 中國的古人對記載曆史還是真誠的。但自從李皇上篡改了奪門之變的真相以後, 中國的宮廷曆史就成了朝鮮整容了。 從此史學家也就成了科學家了。 這種對曆史真相的發現並不比自然科學的發現容易多少。
正文

中華文明史上的士:從主人到奴隸

(2019-04-29 05:13:03) 下一個

在西方, 騎士是最低一層的貴族, 是封建社會穩定的基石, 是封建國王發號施令的具體執行者。任何的貴族,除非是繼承的除外, 從來就是從受封騎士開始。 作為君主立憲的大英帝國, 直到現在還對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進行封賞, 封為騎士。 那麽中國有士嗎, 中國的士在我們的曆史長河裏起到了什麽作用呢?

在中華民族號稱5000年的發展長河裏, 士是一直存在的, 並且也一直是社會的精英, 中國跟西方的士在開始時都是一樣的,但隨著社會的演變, 統治權力不斷向皇權集中, 中國的士的角色也在起著不斷的變化, 簡而言之, 就是從文武雙全,自尊獨立,享有統治權利的貴族, 變成了匍匐在皇權腳下的奴才。

在有文字記載的周朝, 一個典型的中國的封建社會, 在天下大定以後, 對諸侯進行了分封。 史稱周武王分封了70多個諸侯國, 而在成王時又分封了300多個諸侯國。分封以後王和諸侯分治天下,各自有自己的土地,軍隊, 和對分封的土地的行政管轄權。各諸侯貴族又通過自己養得士進行任命,象大夫,卿,將軍等對所屬的領地進行統治, 而這些士也會因為立功而受到分封, 成為自己領地的統治者。

這種相安無事地社會結構,隻有在“禮”受到侵犯的時候, 才會受到其他貴族和士的譴責和懲罰。“禮”也,社會秩序的規範也。 不遵從禮, 就會天下大亂。 周公製禮以後,天下安定, 但人心不古,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以後, 禮崩樂壞, 於是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 曆時幾百年, 是公認的中華文明輝煌發展的時代。 那個時候, 各個諸侯國競爭發展, 士在各個國家得到了尊重和對待。 養士成為各諸侯國貴族的傳統, 大有得士者得天下的趨勢。那時候諸侯, 貴族, 和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他們往往坐而論道, 暢談治國理念,和則留, 不和則去, 許多士人往往奔走於各國, 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真正做到了君擇臣, 臣亦擇君。 比如蘇秦,在鬼穀子門下學成後, 先是到洛陽求見周顯王, 但周顯王朝守舊保守, 對於初生牛犢蘇秦不信任。蘇秦又西行至秦國, 遊說當時的秦惠王兼並列國,稱帝二治。 但秦國剛剛處死商鞅, 討厭說客, 未采納他的建議。蘇秦隻好離開秦國轉向趙國, 但趙國是奉陽君為相, 也不喜歡蘇秦。 蘇秦不屈不撓, 又去了燕國, 在燕國等了一年才見到燕文侯, 並得到了燕文侯的賞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佩戴六國相印, 成了六國合縱的縱約長。還有孔子, 當年為了兜售他的治國理念, 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最後窮途末路,無人打理,隻好打道回國,專誌於教育。才成就了一代聖人和教育家。 正是由於這種寬鬆的社會氣氛, 中華民族的哲學, 政治, 詩歌, 軍事, 才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在春秋戰國 得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發展。

使貴族和士受到文明史上第一次打擊的是商鞅。 作為戰國時期的一個法家, 商鞅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以改變秦國在群雄爭霸中愚昧落後的局麵。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 軍國爵位, 土地製度, 行政區劃, 稅收, 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了富裕強大的一方諸侯。然而, 從曆史上看, 商鞅的變法是一種變相的國家獨裁式的軍國主義權利集中。商鞅改革戶籍製度,實行的是五連坐法, 使得秦國人民變成了專製的工具; 廢除世卿食祿製度, 建立軍功獎勵製度,使得整個國家的權利 收複到中央, 使的君主一言九鼎, 權利獨大。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 鏟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 2. 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 國家才會強盛, 必須“弱民”, “愚民”, 國家才會強盛。《商君書。靳令》指出, 無論國家有沒有錢, 都必須時刻處於戰爭狀態, 如此才能強盛, 才不會被“六虱”侵害。 “六虱”是什麽呢?是禮樂, 詩書, 修善, 孝悌, 誠信, 貞廉, 仁義和平。 為什麽人人必須告密國家才能興盛? 《商君書。開塞》解釋, 讓老百姓隻敢做國家讓他們做的事, 國家才會大治。商鞅認為, 民弱國強, 國強民弱, 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百姓貧窮, 就會有求富的動力。 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 沒有精力求智, 國家也不再有虱了, 國家也就強盛了。

很顯然, 商鞅作為一個衛國的沒落貴族, 一個士, 向秦孝公兜售的不是怎樣利用貴族和士來富國強兵, 而是靠消滅貴族,實行軍國主義, 獨裁主義來強化君主的統治。 曆史證明, 軍國主義和獨裁主義確能使一個國家高效率, 在短時間內強盛起來。 但獨裁法西斯難以長久, 秦國統一六國後很快滅亡便證實了這一點。商鞅以前的士可以擇君而仕,仕而受封。 商鞅以後的士一君而仕, 沒有了選擇權。

第二個對於中華民族的士造成巨大打擊的是漢武帝時代的董仲舒。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儒。如果說商鞅為君主提供了極權統治的術, 也就是方式方法。 那麽, 董仲舒為君主實行極權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君權神授, 天子受命於天的理論和天人感應的學說。 他的理論是上天選擇統治萬民的天子, 士子應當輔佐, 庶民應當服從。如果天子不按上天的旨意行使權力, 上天也會進行懲罰。 董仲舒進一步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的方針, 並重新解釋孔孟的儒家學說, 製定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指南。 這樣就使得天下的士如果想為統治階級或君主服務, 隻能在儒家思想的範圍內遊說天子。 從而消滅了春秋戰國時代創立和發展了得其他各種施政流派, 諸如,墨家,法家, 道家,繼續發展和存在的基礎。顯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錮了中華名族士人的思想, 從此他們被關在儒家的籠子裏, 成為了沒有獨立思考的統治工具。

有了行動綱領, 又有了理論基礎, 君主們就開始為所欲為了。士族在秦漢失去了分封, 在唐朝時失去了丞相的開府(唐太宗將丞相權利一分為三,各自對君主負責),宋朝時失去了坐而論道的資格(宋太祖撤掉了大臣們的座凳), 元明朝時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元明君主對大臣打屁股是家常便飯), 清朝時連思考的權利都失去了(清朝時文字獄180宗)。士們見君主時戰戰兢兢,口必稱奴才, 說話稍不留神,就會犯下逆天大罪。跟春秋戰國時比, 士族地位的變化真是天堂地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