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熱衷教育,喜歡討論教育,每年4月份大學發榜以後,網上是一片成功家長的傳經送寶,所謂成功
就是孩子錄取到名牌大學。許多家長趨之若鶩,給孩子扶梯搭橋,希望孩子也能走向成功,甚至那些孩
子還在上幼兒園的家長,也躍躍欲試。
第一,學區情結
美國實行12年製義務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孩子都是按居住地就近上學,沒有升學考試,因此買房子就直
接跟孩子教育掛上了鉤。除非孩子成人了,或者沒有孩子,或者孩子上私立學校,美國華人買房子首先
看的是學區,其次才是價格和上班遠近這些因素。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知識教育意味著學校,教師,書
本,所以好學校是必須的。素質教育通常指的是小提琴,鋼琴,繪畫等。體育在不少家長中受重視,但
主要是因為練體育對上大學有幫助,對於所有與考大學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都不認為是重要的。其實孩
子要學的東西很多,隻知道解數學題,彈鋼琴是不夠的。譬如說生活自立能力,包括做家務,花錢理
財;待人接物能力,愛心善心的培養,挫折教育,甚至大人不在,來了壞人和房子著火了怎麽辦,都是
必要的教育。學校裏不教這些,但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很重要。家長有責任發現孩子的天賦與興趣,然
後創造條件讓孩子去發展。那麽多中國家長讓孩子學鋼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為孩子在這方麵的天
賦或興趣而要孩子學的?美國其實不搞排名,也沒有升學率的評比,不知道所謂好學校進而好學區是如
何評價和衡量,又是通過什麽渠道來得知的。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所謂好學區是聽別人說的,有
點以訛傳訛之嫌疑。
第二,名牌大學情結
中國人喜歡名牌,什麽東西都要最好的,熱衷世界第一,也不管這個世界第一有幾個人承認,所以現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美國是個貧民化社會,沒有人會因為你有錢而崇拜你,也沒有人
會因為你窮而看不起你,奢侈品大概隻是體育,影視明星的喜好,大眾對奢侈品卻很不在乎。事實上,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我們發現開名車的大多是黑人,這個發現一度讓我們很好奇。每當在高速上看到
BMW或奔馳車,都會忍不住追上去看一眼主人,十之八九是黑人,屢試不爽。海外華人對奢侈品並不熱
衷,但對名牌大學的迷戀一點也不比國內家長差。認為考上名牌大學就是成功。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學
不惜代價,醉心於讓孩子反複練習鋼琴,小提琴,SAT考試,對參加各類競賽,暑期夏令營樂此不疲,
給孩子和自己都帶來巨大的壓力。有些家長雖然鼓勵孩子練琴,甚至是強迫孩子練琴,而且以培養專業
鋼琴家,提琴手的高標準來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歡了,要把彈琴作為職業時,卻又反對了,因為練琴
的目的隻是為了申請名牌大學加分。
第三,醫生律師情節
華人在美國有個心結就是擠不進上流社會,早先的華人在美國大多開餐館,幹苦力,不要說上流社會,
中流社會也輪不上;之後北大清華為代表的留學精英們不用費很大的力氣就可以過上“五子登科”(房
子,車子,兒子,位子,票子)的小康生活,可是過得卻是平淡無奇的生活,離上流社會的生活距離也
很遠。我其實一直都不明白在美國這樣一個崇尚貧民生活的國度,上流社會指的是什麽,政要?名流?
也許泛指那種穿上西裝革履,打扮的光鮮亮麗於日常的那樣一種生活吧。華人要成為政要,名流不是件
易事,因為這畢竟是在別人的國家,文化傳統習俗有著天壤之別,但是要每天西裝革履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當律師,當醫生,我想這大概是這麽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學醫,學法,學金融,就算付天價學
費也在所不惜,因為一旦學成,收獲的不僅是高額的薪酬,更是可以每天西裝革履,進入上流社會的標
誌。其實當律師要不僅要有很好的口頭和書麵表達能力,而且需要睿智需要洞察力;當醫生需要耐心,
需要細心,不是說讀書成績好就可以勝任的。
列舉這些教育情節沒有褒貶之意,隻是個人觀察和認識,權當拋磚引玉吧。
私立學校不受政府資助所以不一定公布數據,相對來講比較起來更困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