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仗之我見

(2015-10-24 18:57:28) 下一個

對仗之我見
 

新手對於格律詩,估計最難適應的就是對仗了。因為現今早已沒了對對子的訓練,即便以後對對仗有所了解,也不過把它看作是一種不很常用的修辭手法而已。但如果喜歡格律詩,就必須要過對仗這一關,不然是寫不出合格的五、七律的。

其實我總結了,真正掌握了對仗的要點,再多做訓練,那也就不難了。那對仗的要點是什麽呢,我以為就是一句話:詞,詞性相同;詞組,組合形式一致。

舉個很有名的對仗例子:“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講,詞是由語素組成的,而語素又可以分成單音節,雙音節,多音節幾種;單音節語素就是一個詞;雙音節語素一般就是連綿詞,也是一個詞;而 多音節語素基本上是譯音,依然是一個詞。那麽我們看到上麵的例子,其內容都是由一個語素組成的單音節詞;先看出句(對仗的前一句也可叫出句,對仗的後一句 也可叫對句),“三”數詞,“星”名詞,“白”形容詞,“蘭”名詞,“地”名詞;那麽對句是怎麽組成的呢,“五”數詞,“月”名詞,“黃”形容詞,“梅” 名詞,“天”名詞;結合起來一看就很明確:數詞對數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名詞對名詞;這就是所謂的詞性相對。同理而出,單音節語 素的詞隻能對單音節語素的詞,不能對雙音節,多音節語素的詞。比如有人用“楊柳”對“蘿卜”可以嗎,乍一眼望去好像沒問題;但細分析呢,是有問題的。”楊 柳“是由兩個單音節語素組成的兩個詞,楊是楊,柳是柳,都有各自的意義;所以它們並不是一個詞,而是一個詞組(什麽詞組後麵再分析)。可是“蘿卜”呢,它 絕對是一個詞,它是一個雙音節語素組成的聯綿詞;明白了這一點,大家自然就知道了“楊柳”對“蘿卜”是錯誤的,而且同時也知道了為什麽是錯誤。經過以上的 解釋,大家應該明白了“詞,詞性相同”這個要求,按照這個要求去做,那就不會有錯。

我們解決了詞性的問題後,再來解決詞組的問題;其實詞組也不很複雜,因為它是源於詞,基於詞;那什麽是詞組呢,詞與詞的結合就成了詞組;由於詞分詞性,於 是不同詞性的詞組成的詞組就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這麽幾種:聯合式(並列),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當然還有其他形式的,但是對於寫詩意義不大,就免 了。聯合式(並列),一看詞意就懂了,詞與詞的關係是同等的,比如剛才所說的“楊柳”就是;當然因為詞性不同,就有各種詞性的聯合式。林則徐的名句:“苟 利國家生死以,豈應禍福趨避之”,“國家”和“禍福”都是名詞聯合式,而“生死”和“趨避”則是動詞聯合式,相對工整。偏正式也是比較常見,它們詞與詞之 間的關係是,修飾和被修飾,一是偏,一是正嘛;比如“三星”和“五月”都是偏正式,但它們詞與詞的關係是數詞和名詞,數字是有來修飾名詞的;就是因為同樣 的組合形式,它們之間就形成了合格的對仗。其實“白蘭”和“黃梅”也是偏正式,形容詞是為修飾名詞用的;但“白蘭地”和“黃梅天”,則可看作是一種專用名 詞的對仗,前者指一種酒,後者指江南特有的氣象。動賓式和主謂式正好有點相反,前者詞與詞的組合是動詞、形容詞在前,名詞在後;後者反過來,名詞在前,動 詞、形容詞在後。“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句,“有意”和“無心”,“插柳”和“栽花”,都是屬於動賓式的對仗;而且後麵的“花不發”和“柳成 蔭”也是。至於主謂式,舉個例子也可一目了然。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可見這樣的結構;“山重”和“柳暗”,“水複”對“花明”,就都 是主謂式相對。那麽根據以上例子我們也可以明白了什麽叫“詞組,組合形式一致”這個要求。

掌握了這些,我們就需要紮紮實實的去實踐;我很不讚成在沒有學會走路之前,就妄言能飛跑;有些初學者往往會這樣說,我們追求的是寬對,是意思上的相對;而 且還自說自話的改變詞性。這種說法和做法未免太高估了自己,隻有掌握了基礎知識並能熟練運用後,才有資格說改革的話,做突破的事。不然,這等於還沒懂什麽 是格律,就已經在妄言打破格律,不受拘束,不以格律害義一樣的可笑和狂妄無知。既然是愛好者,就應該沉下心來,基礎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萬不能浮躁在先, 急功近利,確應了那句“無知者無畏”的話。

我讚成格律詩改革,但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刪繁就簡,去蕪存菁,適應時代,利於傳承。我不讚成鑽在唐詩堆裏,自以為今天還在做著唐詩的人們,其實不過是自 欺欺人;他們看不得改革,死抱著已經陳腐的理論,還在那裏指手畫腳要求初學者。要知道歲月已經流淌了一兩千年,而且依舊在不停的流淌;我們早已生活在現實 的今天,誰還有必要回到唐代嗎,還能回到唐代嗎?我們需要的是傳承和創新,需要用這樣一個既古老又具活力的形式來抒發現代的感情,描寫現實的生活,展現社 會的進步和變化。

*來源: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