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逝世,引起世界輿論廣泛關注。
享年89歲的普密蓬國王,美國出生,瑞士上學,1946年登基,在位七十年,期間政府共經曆20多位總理,遇到19次軍事政變,修改過17次憲法;泰國也從一個傳統的落後農業國變成一個農業工業和旅遊業都相對發達的中等收入國家,是東南亞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經濟體。
道德的力量
泰國是君主立憲製國家,從法律上講國王並沒有實權,但由於曆史因素,以及普密蓬國王的“個人品格和魅力”,泰國舉國上下對他愛戴有加,他也因此享有絕對的道德權威和社會威望,成為泰國統一的象征和維護泰國穩定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出現在1992年的一幅畫麵。當年五月,軍方和要求實行民主的示威民眾發生大規模衝突,導致4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被稱為“黑五月”。在局勢僵持之時,國王在王宮召見軍方領袖素金達和示威領袖占隆,兩人跪在國王麵前,聽國王關於“國家是全體人民的”、“你們隻知想戰勝對方,卻讓人民遭受損失”、“有什麽值得炫耀的呢?”的訓斥。隨後泰國局勢終於得到平複。
這一畫麵成為普密蓬國王是泰國社會“定海神針”的詮釋。而事實上,在後來的多次局勢動蕩時,也正是由於各派勢力無論如何爭奪,但都因為“愛戴我們的國王”,而最終能夠以妥協收場。
如今,德高望重的國王已經逝世,泰國社會如果再遇危機,將有誰來化解?
這擔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近年來泰國國王健康惡化時人們就不斷考慮的緊迫問題。更具體一點說,泰國目前社會有根本對抗的情緒,而且近年來的對抗,和過去幾十年對抗的性質上有所不同,可能導致社會大動蕩。過去幾年中,隻是因為國王健在,所以雙方沒有撕破臉皮。
新政治生態
為什麽這次潛在的危機格外嚴重?這要從泰國政治生態演化說起。
普密蓬國王在位的大部分時間,泰國的政治主要是傳統精英(王室、法院、軍隊)和城市中產階級(主要在曼穀)的政治,二十世紀的軍事政變,也主要是他們之間爭鬥的結果,當然這些政變都不是針對王室的。在這些政治鬥爭中,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更像事不關己的旁觀者。
這種狀況到1990年代末,由於他信的出現發生了重大變化。他信出身警界,後投身商業,再以巨富之身投入政治。他信發動政治的最重要特點是平民主義(也稱民粹主義),他製定符合廣大農民利益的政策,給農民補貼,喚醒廣大農民的參政意識。由於農民人數眾多,在一人一票的民主製度下自然戰無不勝。他信和代表農民利益的政黨,也成為泰國政壇最有活力的勢力。
這侵蝕到傳統精英和中產階級的利益。過去,傳統精英和曼穀中產以占全國八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消耗大約四分之三的財政,以及其他各種權益。他信和他的政黨崛起,這一切自然難以維持下去;同時,他信經常訪貧問苦、深入群眾的做法,客觀上也對侵蝕了國王的形象——以前這種對民眾“父愛”式的關懷,都來自國王。
但是精英們無法用民主手段戰勝他信。於是他們指責他信對國王不敬、獨裁,采用軍事政變手段,在2006年推翻他信,其後又利用掌握在手中的權力,利用修改憲法、憲法法院判決等手段,把他信的繼承者沙瑪、頌猜和他信的妹妹英拉趕下台。而所有這些行動,他們都聲稱得到國王的支持,而普密蓬國王也沒有表態,形同默認——以前的政變,是精英內部的爭鬥,推翻他信的政變及其以後的動作,則是精英和中產對付農民的手段了。
這種鬥爭波及到泰國社會:隻要是選舉,他信和他的農民勢力就鐵定上台,支持傳統精英和中產階級的“黃衫軍”就上街抗議;隻要通過其他手段把傳統勢力搞上台,支持農民利益的“紅衫軍”就上街抗議。所以過去幾年,紅衫軍黃衫軍輪番登場,吵鬧不休,泰國政治陷入僵局。直到2014年軍方再次掌權,控製局勢。
誰能化解
泰國的這種對抗,是深層次的社會分化所導致的,雙方利益很難調解。但過去十幾年的爭鬥中,每到關鍵時期,雙方最後都以“尊重國王”的名義,妥協收場。目前形勢,是軍方精英和中產暫時掌權。而國王的沉默或默許,客觀上保障了精英的權益。
在近幾年裏,一些分析認為,在精英和黃衫軍以非民主形式奪權後,農民和黃衫軍能夠妥協,就是因為有德高望重的國王。
如今,國王逝世,繼承者的威望萬難與之相比,泰國精英和農民之間的對抗,萬一爆發動蕩或衝突,還能以妥協收場嗎?
對此,人們隻能指望,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方勢力意識到對抗對社會的傷害,意識到民主潮流的力量,能通過理性的手段消除對抗——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國王可以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