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因格夫在冰島建立首個定居點
在2016年6月27日的歐洲足球錦標賽最後一場八分之一決賽上,英格蘭隊被冰島隊以2:1反超,被淘汰出局。冰島隊是首次入圍歐錦賽決賽圈,之前和英格蘭隊隻交手過兩次。然而,冰島和英格蘭在曆史上卻有著不一般的恩怨糾葛。
從維京時代到中世紀
在人們通常的認識中,英格蘭屬於西歐地區,冰島則被劃到了北歐地區,兩國相去1800公裏,曆史進程想必大異其趣。英格蘭所在的不列顛島很早就有人類居住;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正式設立不列顛尼亞行省,範圍包括今天英格蘭的大部,使其開始沐浴在古典文明的光輝之下。而冰島長期是無人居住的島嶼,有人認為一些古典作家的地理誌一鱗半爪地提到了這座島嶼,但這一觀點並沒有被學界廣泛接受。793年,一夥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人洗劫了今英格蘭東北部林迪斯法恩島上的一座修道院。這場首次被載入史冊的維京劫掠活動習慣上被認為是“維京時代”的開端。
傳統上認為1066年英格蘭國王哈羅德擊敗挪威入侵者是“維京時代”的結束,而冰島目前公認的發現和定居曆史就是源於這段時期。在當時歐洲的編年史中,成群結隊的維京人乘坐戰船,四處洗劫西歐沿海沿河的村鎮和教堂,被認為是“世界末日”的征兆。後世學者則認為除了暴力的劫掠之外,“維京時代”還伴隨著相對和平的移民與貿易。不管怎樣,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發的維京人,手裏沒有指南針和航海圖,乘坐的船隻也不足以駕馭大風大浪,所以他們的航海活動可以說是在北大西洋和北海上漫無目的地進行。當時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已經在不列顛南部定居多年了,但一些維京人還是在盎格魯人的土地——“英格蘭”上建立了政權,並留下深刻的曆史印記,同時還有一些“漂流”到了今天的冰島。
中世紀冰島史書《殖民之書》(Book of Settlement)不同版本對冰島早期探索的曆史稍有出入,但都提到一個名叫弗洛基(Flóki)的挪威人試圖在此定居,但他所帶的牲口在寒冷的冬天裏全部死亡,他在失望之餘將這座島命名為“冰島”(Ísland)。而另一本史書《冰島人之書》(Book of Icelanders)在開篇記載了挪威人因格夫(Ingólfr)首次成功地在冰島定居下來,“那一年英格蘭國王聖埃德蒙被朗納爾·洛德布羅克之子伊瓦爾所殺,是為基督降生後八百七十年。”因格夫看到的不是一片冰天雪地,而是溫泉冒出的蒸汽,便將他定居下來的地方稱為“冒煙的灣岸”,即後來的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Reykjavik)——酷愛智力問答(quiz)的英國人有時會把“正確拚寫出冰島首都的名字”作為一道考題。
英格蘭議會可以說是全世界議會民主製的典範,議會傳統為英格蘭人所津津樂道。不過,今天在威斯敏斯特宮的英國議會曆史並不算最久遠。公元930年,曆時約60年的初步移民定居基本完成——首批居民中可能還有維京人從英倫三島搶掠來的人口。據中世紀冰島史書記載,這一年在冰島西南部的辛格韋德利(Þingvellir)成立了一個名為“Alþingi”的製度,直譯成英語為“All-thing”,可以理解為“全體大會”,由各部族首領定期參加議事。今天冰島議會仍沿用這一名稱,故冰島人自豪地稱他們擁有現存最古老的議會。其實,這項製度後來、特別是在外國統治時期變成了司法或谘詢機構,直到19世紀末才變為現代意義上的立法議會。而且有學者指出,這種製度在北歐各國中算不上獨特,隻是挪威、瑞典、丹麥等國在中世紀盛期之後興起了強大的王權,並與掌握文化權力的教會結盟,因而在撰寫早期編年史時都有意無意地突出王權、忽視這種議事製度。而冰島由於沒有出現歐洲式的君主,關於這種議事製度的曆史記載就被相對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冰島的政治體製在13世紀中葉出現了危機,部族之間發生內戰。野心勃勃的挪威國王哈康四世便乘機以調停的名義遣使到冰島,並於1263年讓冰島各首領簽訂條約,接受挪威國王的統治。冰島至此喪失了獨立的地位,先是被挪威統治,1397年又隨挪威並入了丹麥主導的卡爾馬聯盟,1814年丹麥—挪威聯合王國解體後又成為丹麥的屬地。這一係列變動,加上冰島已於公元1000年前後正式接受了基督教,這個地處歐洲邊緣的島國開始參與到歐洲的曆史進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冰島曆史中英格蘭因素變得越來越明顯。
由於曾經都處於維京人活動範圍之內,又同屬拉丁基督教文化圈,中世紀冰島作家對千裏之外的英格蘭曆史和時事都有所了解。其結果就是英格蘭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曆史大量出現在中世紀冰島的文學體裁薩迦之中。例如14世紀的《愛德華薩迦》(Játvarðar Saga)就是以1042至1066年在位的英格蘭國王“虔信者”愛德華為主角。這部作品並不是為了崇拜被封為“聖人”的愛德華,更不是為了消遣娛樂,而是有著相當深刻的曆史背景。13世紀末冰島的一些主教開始就教會地產、堂區管轄權等問題和世俗貴族發生糾紛,掌握筆杆子的教士推出愛德華這樣一位既英明、又尊重教會的賢君聖主,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鬥爭的結果是教會的權勢增長,而失去一些富庶地產的貴族更加依附於挪威的國王。
“英格蘭世紀”
教士、貴族畢竟還是社會中的少數精英。中世紀冰島和英格蘭的聯係當然遠不止於此。今天在英國說起“Iceland”,有些人首先想到的並不是這個北歐島國,而是一家在英國擁有800多家分店的同名連鎖超市。1970年英格蘭青年馬爾科姆·沃克爾開創了這家企業,據說他起“Iceland”這個名字並非因為他們主營冷凍食品,而是因為他家與冰島前總理赫爾曼·約納鬆(Herman Jonassón)有故交。但早在冷凍技術發明之前幾百年,英格蘭人就有機會品嚐到真正來自“Iceland”的海產了。
對於氣候寒冷的冰島而言,周邊海域豐富的魚類資源一直是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魚類能為人提供相對廉價卻豐富的蛋白質。甚至有學者將北大西洋海域出產的魚類對近代西歐社會發展的意義,和從拉丁美洲攫取的金銀相提並論。作為冰島長期以來唯一可以向外出口的資源,魚類的貿易早在13世紀已經很成規模了——1294年冰島議會向挪威國王請願:在國民溫飽尚成問題的時候限製商人出口魚類。
中世紀英格蘭外海的一些傳統漁場開始枯竭,驅使英格蘭商人從外國進口醃製的魚類,冰島的魚自然成為不錯的選項。1307年英格蘭沿海的一些市場已經出現了冰島的鱈魚幹,它們可能是從挪威進口的。一個世紀以後,英格蘭的商人和漁民發展到直接前往冰島貿易和捕撈。1415年,丹麥—挪威使節要求英格蘭國王禁止臣民去冰島捕撈,遭到英格蘭議會下院的抵抗。英格蘭在冰島的活動在15世紀及16世紀初有增無減,高峰時英格蘭每年前往冰島的漁船有近百艘,而且不同於冰島人捕魚用的小舟,這些都是帶有甲板的大漁船;而每年也有約十艘可運載100至400噸貨物、帶有近百名船員的英格蘭商船來到冰島,其中有的還帶有武裝。這些英格蘭船隻的活動很多是非法的,也和冰島人發生了不少衝突。為了保障捕撈和貿易活動,英格蘭商人在冰島構築要塞,甚至幹出劫掠、拐賣人口的勾當,並兩度綁架、殺害冰島總督。由於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裏,英格蘭在冰島的影響實際上超過了宗主國,因而被後來的冰島曆史學家稱為“英格蘭世紀”(The English Century)。
英格蘭在冰島的活動在16世紀初之後開始受到德意誌商人的挑戰,後者在丹麥—挪威國王的支持下,在商業和軍事上幫助冰島驅逐英格蘭勢力。但“英格蘭世紀”對冰島和英格蘭都有深遠影響。英格蘭的活動給冰島帶來了許多新鮮事物,包括一些服飾、工具、武器甚至葡萄酒。英格蘭自身的收獲則要大得多,除了從貿易和捕撈本身獲得的資源和財富,更重要的是,英格蘭水手從北大西洋頻繁的遠洋航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後來建立橫跨大西洋的殖民帝國打下了基礎。因此有人說冰島不僅是英格蘭水手的訓練場,也是英帝國的訓練場。
“日不落帝國”的影響
17世紀初,丹麥在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的治下國力日臻強盛。克裏斯蒂安四世信奉重商主義,一方麵組建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以擴展海外貿易,另一方麵又對英、法、荷等貿易大國進行防範。他於1602年頒布法令,授予哥本哈根等三座城市市民壟斷冰島貿易的特權,冰島從此進入了長達186年的貿易壟斷時期。這樣的貿易和經濟政策惠及的隻能是與王室和哥本哈根大商人相勾結的冰島貴族。這些保守的階層不僅排斥了外國商人的競爭,還限製了冰島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讓冰島社會處於停滯,廣大民眾也長期麵臨饑餓的威脅。1787年,在一次大饑荒之後,貿易壟斷政策被廢止。重開國門的冰島人“當驚世界殊”:英格蘭已經發展成為“日不落帝國”,把冰島及其宗主國丹麥遠遠地甩在了後麵。
1809年,一名在英國赴冰島商團中充當翻譯的丹麥籍冒險家約爾根·約爾根森(Jørgen Jørgensen)設法逮捕了冰島總督,並自封“冰島護國公、陸海軍總司令”,宣布冰島從丹麥“獨立”,並建成一個自由的社會。他對外謊稱“獨立”有英國的支持,但兩個月後英國海軍前來將他逮捕,平息了這場鬧劇。不過,弱小的丹麥在19世紀已經難以維持對冰島的控製,冰島爭取自治甚至獨立的運動在19世紀30年代之後方興未艾。經過幾次讓步,冰島終於在1918年成立君主立憲製的“冰島王國”,和丹麥形成共主邦聯,成為主權獨立國家。
而英國對冰島的影響與日俱增。過去冰島人捕魚使用的是一葉扁舟,不僅效率不高,在北大西洋的風浪中還容易發生海難;19世紀中葉冰島開始采用英國帶甲板的漁船,不但大規模提高了產量,還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漁業成為一項大型產業。今天冰島幾乎人人都會講英語,而早在1881年一名英國旅行家就驚訝地發現,在冰島的一個農村裏,一個20多歲、全身上下髒兮兮的冰島農民居然能夠吃力地往外蹦英語單詞,甚至能閱讀簡單的英文文章。
英國和冰島的聯係在二戰時期達到頂峰。納粹德國在戰爭爆發初期就橫掃西歐,1940年4月丹麥淪陷,身兼丹麥、冰島國王的克裏斯蒂安十世沒有流亡,而是留在丹麥抗爭。英國擔心冰島也會遭此厄運,如果德國利用冰島作為海空軍基地,將對英國造成更大的威脅。由於冰島政府嚴守中立,拒絕了英國提出的“保護”建議,英國便於1940年5月出動4艘軍艦、2萬多士兵占領冰島全境。一年多後,英國由於兵力緊張,便將駐防冰島的主要責任轉交給美國。美英由於需要在冰島修建眾多軍營、機場和港口等軍用設施,大量雇傭冰島人,因而解決了“大蕭條”時期冰島嚴峻的就業問題,今天冰島最大的兩個機場(凱夫拉維克國際機場和雷克雅未克機場)就是在二戰時期修建的。
冰島政府對盟國占領大體上算是配合,但雙方關係並不融洽。英美士兵在冰島留下了相當數量的私生子;而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當天,歐洲其他地方一片歡騰,冰島卻發生了當地民眾和英國水兵的衝突。英國軍人似乎也不打算認真學習冰島的文化。士兵們覺得冰島語的街道名不容易念,軍方便在內部印發的軍用地圖中將雷克雅未克的許多街道改名為“查令十字路”、“龐德街”、“皮卡迪利圓環”這樣的倫敦街名。士兵和軍官不要說拚寫“雷克雅未克”,就連“冰島”一詞都容易和英文中僅有一字之差的“愛爾蘭”(Ireland)相混淆,因此戰時英國軍方的文件中都將冰島寫成“Iceland (C)”。
二戰之後
1946年,已成為共和國的冰島政府要求盟軍全部撤離。20世紀50至70年代,冰島政府不斷擴大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範圍,驅趕外國漁船,三次與英國發生糾紛,期間冰島海岸警衛隊與英國海軍還發生了小規模的衝突。在冷戰的背景下,這些糾紛屬於西方陣營“內部矛盾”,雙方在北約的壓力下協商解決,以英國妥協、接受冰島主張結束。這幾次衝突後來被稱為“鱈魚戰爭”(Cod Wars),其實雙方並沒有宣戰,也沒有造成多少人員傷亡,而且英國關心的問題不隻是鱈魚。這一名詞一開始可能是英國媒體製造出來的,畢竟“冰島海岸警衛隊打敗英國皇家海軍”頗符合“人咬狗才是新聞”的原則。
6月27日英格蘭對冰島的比賽氛圍有些特別,因為上個星期五英國剛剛通過全民公投決定脫離歐盟,英格蘭隊被淘汰出局就被人諷刺為“四天之內兩度脫歐”。其實冰島也不是歐盟成員,由於英國脫歐機製尚未啟動,因此冰島隊是本屆歐錦賽八強中唯一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球隊。冰島對參與歐洲一體化也存在猶豫甚至懷疑的聲音,1970年冰島加入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這個組織是1960年由英、奧、丹、挪、葡、瑞典和瑞士七國組成,對內消除關稅壁壘,與法、德、意、荷、比、盧六國組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即今天歐盟的前身分庭抗禮。但是英國和丹麥於1973年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而冰島於1994年以歐洲自貿聯盟成員的身份參與到歐洲經濟區(EEA)之中,與其他歐洲國家實現貨物、人員、服務和資金的自由流動。
英格蘭人口百餘倍於冰島,而且還是現代足球的發祥地,此番被冰島隊淘汰出局,廣大英格蘭球迷心裏自然不是滋味。不過,多數英格蘭球迷還是衷心祝願冰島能在下一場擊敗東道主法國隊、甚至拿下冠軍,因為這或許能給在歐錦賽表現不佳的英格蘭一點心理安慰。然而,冰島作為曆史上與英格蘭有緊密聯係的國家,提供的或許不應該隻是“心理安慰”。冰島地處“天涯海角”,在中世紀的“黑死病”、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乃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尚且不能置身事外,與歐洲大陸“一衣帶水”的英國不管是否留在歐盟,都應該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與“鄰居們”打好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