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新鮮

心係天下,曝料奇聞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波蘭的鹹鹽“閑”語

(2016-06-22 08:58:22) 下一個

  提起波蘭,人們自然首先會想到波蘭耳熟能詳的名人如: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肖邦”和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居裏夫人”,還有現代天文學創始人及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等等。你可能不了解的是人傑地靈的波蘭還是世界十大旅遊國之一,去年波蘭更是被美媒評為2016年十大最值得旅遊勝地之一。如果氣候宜人的波羅的海港灣和風景旖旎的喀爾巴阡山區讓你對大自然的美讚歎不已,那麽你到波蘭也千萬不要錯過去品味這些曆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的機會:條頓騎士團城堡、托倫古城、華沙曆史中心、比亞沃韋亞森林公園、奧斯維辛集中營等等。作為波蘭的13處世界遺產之一的維利奇卡鹽礦更是波蘭國家的瑰寶,巧奪天工的維利奇卡鹽礦每年都吸引無數遊客慕名前往。這座開掘於公元11世紀的鹽礦,至今已開采9層。如今1至3層已完全停止采鹽,開辟為古鹽礦博物館,1744年,礦工們在礦井內興修了樓梯通道,在地下130多米深的巷道深處建起了博物館、餐廳、娛樂大廳和教堂。今天,沿長達4公裏的參觀路線,分布了19個令人嘖嘖叫絕的鹽雕景點。 

   

  據說,維利奇卡鹽礦中共有40個教堂,最深的一個在鹽礦的7層、地下270米處,至今沒有向遊人開放。鹽礦中最壯觀的宗教場所,是地下101.4米處的聖金嘉公主禮拜堂,它是3名礦工用了67年時間開鑿的,於1896年竣工。它的四周牆壁上都用聖經中的故事畫作裝飾,浮雕筆觸精美細膩,人物神態逼真傳神。教堂高達10米,寬15米,長54米,整個殿堂被用結晶狀的鹽塊做成的“水晶”大吊燈照得通明。站在這典雅的教堂中,誰能想到自己是置身於地下一百多米的鹽礦裏,所有看到的、觸摸到的、連同呼吸到的都是鹽呢? 

  維利奇卡是個幽深的地下世界,也是個偉大的地方,而“維利奇卡”在波蘭語裏就是“偉大”的意思,在人類生活中,“維利奇卡”的產物---鹽,的確偉大!該鹽礦不僅可供遊人參觀,還可供某些疾病患者來此治療。1964年在鹽礦第5開采區211米深處開設了研究過敏性疾病的療養所,1974 年又在礦井下建成了一座療養院,供呼吸道疾病患者療養治病。 

  “鹽”歸正傳 

  在中國,鹽同樣也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鹽”是開門七件事之一。鹽能提供大量的鈉,對人體來說,鈉扮演多種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促進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和神經脈衝的傳播以及肌肉收縮,還能調節激素和細胞對氧氣的消耗、控製尿量生成、口渴以及產生液體(血液、唾液、眼淚、汗液、胃液和膽汁)等。鹽對生成胃酸也非常重要。我們知道鹽不僅可以在飲食中調味提鮮,而且鹽在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妙用呢。如:用鹽水洗竹器、藤器,可使其更美觀、更柔軟耐用;在金魚缸水中放點普通食鹽(不用加碘鹽),可使金魚更活潑健康;菜板易裂,可將菜板放入鹽水中浸泡一天,拿出來晾幹,就不易裂了;當砧板上有魚腥味時,用淘米水加鹽洗擦,再用熱水清洗,可除腥味等等。 

  鹽在醫療方麵的應用也隨處可見,如在飲用茶水裏加點鹽,可解煩渴,減輕喉頭發炎和預防中暑;唱歌前,喝點鹽開水,可以防止喉幹嗓啞;清晨起床後,喝上一杯淡鹽開水,可以保持大便的通暢;經常用鹽開水洗頭,可以防止或減少頭發脫落之類。每年的現在也就是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長江中下遊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和韓國南部等地,都會迎來高溫潮濕的梅雨季,廚房中濕氣較大,要保持食鹽的幹燥頗不容易,因為一旦食鹽受潮,便會凝結成硬塊,即使是裝在瓶中,也不易倒出。要防止食鹽受潮,可以在鹽罐中放人一小包米,便可促使食鹽始終保持幹鬆,使用方便,對人體健康也有好處。 

  金玉良“鹽” 

    我們知道了鹽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可謂人不可一日無鹽,可是你知道嗎?鹽在我國不少的少數民族中還被賦予了許多不同的意義,以金玉良“鹽” 謂之,並不為過。 

  1.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人口雖少,卻曆史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據民間傳說,該詞的原意為“王冠”。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人對糧食和食鹽特別珍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如果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一定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以示尊重。塔吉克人對婚禮十分重視,婚禮的日子一般都會選在秋高氣爽、牛羊肥壯的金秋季節。“拜德爾汗”為塔吉克語,直譯即為“婚姻之父”,拜德爾汗即是由女方提出,經男女雙方協商確定的“證婚人”。新郎新娘將一生敬重他,如同敬重自己的生身父母。婚後若有不和,也須找他調解。婚禮中,當宗教人士為新郎新娘祝福時,女方家長要回避,而拜德爾汗則必須在場。宗教人士祈禱之後,拜德爾汗親自讓新郎娘同時喝一杯鹽水,吃一口肉和鑲。婚禮後第三天,娘家人、拜德爾汗和宗教人士來男家做客,這時,作為證婚人的拜德爾汗在大家麵前揭去新娘的麵紗。這以後新娘方可參加家務勞動。 

  2. 維吾爾族 


  在我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維吾爾”是“聯合、團結”的意思。維吾爾人稱食鹽為“土孜”,他們和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把食鹽看得很神聖。認為鹽有一種超自然的神力,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麵都反映了這一觀念。在維吾爾民間,特別是在塔裏木河流域的尉犁、若羌等地流行著把嬰兒的臍帶放在晶體鹽塊兒上割的習俗。維吾爾人當家裏來了不受歡迎的客人,或客人來得不是時候時,主人礙於麵子不好下逐客令。這種情況下怎麽辦呢?在維吾爾民間有著以搖晃鹽缽兒來施行的“逐客術”這樣一種習俗:主人會悄悄地走進廚房,把盛鹽的葫蘆即“土孜路克”搖一搖,並將它挪動個地方。人們相信,這樣挪動幾次,在食鹽靈力的神奇作用下,客人就會主動起身告辭。人們通過樸素的聯想取了“挪動”這一象征行為的“動”之意,實現“逐客”的願望,耐用還顯得不失禮。 

  在維吾爾民間的禮尚往來中,把鹽作為禮品來饋贈的古老習俗很流行,婚俗中男方向女方送去的彩禮之中,有一項必須是鹽。最隆重的是在維吾爾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就是讓新郎和新娘各吃一小塊兒在鹽水裏蘸過的饢。這是維吾爾人古老的習俗之一,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為什麽新郎和新娘必須各吃一塊兒在鹽水時蘸過的饢呢?對此人們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說,沒有放鹽水揉出來的麵缺乏“筋骨”,打饢貼不住饢坑,做“拉麵”扯不長,吃起來也沒有嚼頭。反之,和麵放進適量的鹽水情況就變了。同樣的道理,新婚夫婦吃了在鹽水裏蘸過的饢塊兒,由於鹽神力的傳導作用,就能使愛情長久、家庭鞏固。另一種解釋是,沒有放鹽的淡飯吃起來不香,反之就很有味道。同樣,給新郎新娘吃了在鹽水裏蘸過的饢,就能使他們婚後的生活更加甜蜜、和諧幸福。兩種說法都含有婚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的祝福之意。這就是說,在新郎與新娘吃蘸過鹽的饢的民俗事象背後,有一個更為廣闊、更為古老、更為豐富的精神領域,這就是人們對鹽的崇拜和在此基礎上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的民俗心理。 

  當阿訇(宗教職業者)的“尼喀經”將要誦完時,伴郎和伴娘已經與各自的小夥伴們交頭接耳、眉飛色舞地開始布置“作戰方案”了。吃饢的儀式一開始,有的是伴娘迅速地站在新郎的麵前,擋住他的去路,那叫卡位!有的是早已“埋伏”在新娘身旁的伴郎冷不防地打掉已送到新娘嘴邊的饢塊兒,那叫搶斷!搶到後就直接塞進新郎的嘴裏,那叫灌籃!小夥伴們把婚禮現場簡直演變成了NBA賽場目的隻有一個---讓己方新人先於對方把饢塊吃到嘴裏!吃塊饢要這麽拚,是饢塊裏有彩頭?還是……原來那是因為在習俗中,新郎和新娘誰先把饢塊搶到嘴裏吃掉,那在今後的家庭生活中誰的話語就有分量、就會算數、就有權威性,自然也就會在家庭中處於顯要的地位了。這是一種借助鹽來實現婚姻美滿的求吉巫術的遺風,現在則是把它作為增添婚禮氣氛的儀式了。 

  3. 侗族 


  無獨有偶,貴州鎮遠報京侗族青年“討籃”定情後,也有以鹽茶為媒的婚俗。侗族的居住區主要在湖南、貴州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當未婚男女雙方的愛情趨於成熟,就準備訂婚了。男家要請一位熟識的老奶奶或老伯媽當“紅娘”,去女家說媒,征求姑娘父母的同意。媒人前去說媒所帶的禮物很簡單,就是用一張棕片包著兩樣東西---黃草紙包裝的半斤鹽巴和白皮紙包裝的二兩茶,女家父母見媒人送來這個“棕片包”,就知道是來討姑娘的。媒人和女家當場交換意見後,女家就用收禮燒茶與否來表示同意或不同意這門親事。女家收下“棕片包”,並且用鹽、茶、糯米麵、粘米麵、豬油等燒成油茶,端進堂屋敬奉祖先後,招待媒人,表示說媒成功,婚事已定。如果女家不收這份“棕片禮”,退還媒人,則表示女家不同意訂婚,說媒就告吹了。報京侗家用鹽和茶兩樣作為說媒的信物那可是有講究的。原來侗家喜歡燒油茶待客,而燒油茶所需的糯米、粘米、豬油,都是自家地裏的尋常之物,可以自給。燒油茶必不可少的還有鹽和茶,可是報京一不出鹽,二不產茶葉的,且地處偏僻加上交通不便,買鹽巴和買茶葉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而鹽巴和茶葉便成為了難得的貴重禮物。另外,茶葉是香甜味,意味著這門親事又甜又香,兩家結親,甚為美好。而鹽巴是鹹味,意味著要討的姑娘很賢(鹹)惠,男家很喜歡這個姑娘。 

  4.彝族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內。“千年鹽都”雲南祿豐縣黑井鎮是一個產鹽曆史悠久的千年古鎮,民間自古就有祭鹽龍女的民俗傳統,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千人祭祀先祖活動。傳說中的鹽龍女是彝族先民放牛女李阿召,她觀察到每天放牛時有條黑牛就喜歡在沼澤中舔水中石塊,拉也拉不走,好奇之下她俯下身親口嚐試石塊的味道,發現不僅是石塊而且連整個沼澤以及周邊的河流中全都是鹽水,於是她召集村民,在沼澤中挖了一天一夜後終於發現了巨大鹽井。阿召為感謝黑牛,遂以“黑”井命名鹽井,黑井古鹽鎮也由此誕生。為紀念放牛女阿召和黑牛,彝族後人將李阿召尊為鹽龍女,並建蓋了大龍祠供奉她,每一年都會在祭祀儀式上跳彝族人特有的左腳舞,以此紀念千年前首先發現鹽井的彝族先祖。 

  5. 蒙古族 


  我國彪悍的傳統遊牧民族---蒙古族,是居住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北方主要民族之一。蒙古族也崇尚鹽,認為鹽是食品的“德吉”(第一位)。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蒙古族民間形成許多與鹽有關的習俗。蒙古族人祭拜“騰格裏”(天)。祭祀分紅祭和白祭。紅祭時,“舒斯”(整羊)裏不能放鹽。在巴林地區,年初一早晨,人們在火盆裏點燃牛糞,從太陽升起的東方開始給四周磕頭,這一習俗叫“給天磕頭”。磕完頭,給天敬奶茶、奶食品、炒米等,這一習俗叫“給天敬茶”。茶裏不放鹽。祭奠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祖先崇拜的一項重要內容。煮祭奠用的“烏特格舒斯”(羊肉)時,不能放鹽。供佛的肉食裏不能放鹽。老百姓給祖先燒紙(蒙古語為土樂食·額日格胡或道應·西塔嘎胡)時,茶、食品裏不能有鹽。孕婦需要趕遠路時,用紅布縫製小口袋,裏麵放上幾粒鹽,並用紅腰袋將其係在孕婦肚臍或腹部上。意思是:胎兒像重重的鹽一樣,重重地(牢牢地)粘在母胎上,不動胎氣。 

  在科爾沁地區,男孩有尿炕習慣時,家長會用“達布蘇·貴因”(乞鹽)方法來幫助他克服尿炕習慣。家長事先背著尿炕男孩跟鄰居或親屬約好,隔天,家長就讓尿炕男孩拿上瓢到預約好的那個人家要鹽。尿炕男孩到那人家後,那家主人接過瓢來,裝做給盛鹽的樣子,趁男孩不備,突然將瓢扣在他的後腦勺上,然後用燒火棍敲打。家長給尿炕男孩備好的乞鹽瓢大多都是破的或半拉的,當然經不住燒火棍的敲打,一敲肯定就會破碎,而乞鹽瓢的破碎則象征著尿炕習慣不再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人認為不能隨意丟棄鹽。一般情況下,即不會向別人借鹽也不會借鹽給別人。如果必須借鹽,借鹽人也不會開口說借鹽,而是把盛鹽的器皿拿出來遞給被借鹽的人,被借鹽的人也就馬上心領神會借鹽人的意思。在巴爾虎,親家相互不能借鹽,如果必須借鹽,鹽裏也要放幹了的馬糞;科爾沁人認為直接從別人手中接鹽,意喻著會和對方見不著最後一麵;鄂爾多斯人則認為手把手接鹽的雙方,會結成深仇,所以給別人遞鹽時,是不能直接放在他人手中的,必須先放在什麽地方或什麽東西上,讓接鹽的人自己去取;在內蒙古地區,嬰兒出生第3天、第5天、第7天時,要舉行洗禮或入搖籃儀式,用鹽水或茶、鹽、“阿日其”(鬆柏香枝)等煮成的湯給嬰兒洗浴,以此祝福嬰兒茁壯成長。  

  “鹽”多必失 

  鹽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在交通閉塞的以前尤為如此。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專家證實:食鹽過多,對人體是有害的,多吃鹽的9大害處,你知道嗎? 

  1.惹頭疼。有最新研究讓受試者分別食用高鹽、中鹽、低鹽的飲食各30天,結果發現,每天吃8克鹽的人比那些吃4克鹽的人頭痛的次數多1/3以上。 

  2.增水腫。在體內的水分瀦留情況和攝入鈉的數量密切相關。研究早已發現,高鹽的飲食會促進組織水腫。 

  3.害嗓子。患有慢性咽炎的人,食物必須清淡。 

  4.損皮膚。吃鹽多的時候,由於滲透壓的作用,身體組織的水分會減少,排出身體的水分會增加,也不利於皮膚的保水。因此,少鹽飲食是改善皮膚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 

  5.促胃癌。和加鹽少的食物相比,鹽分過大的食物會降低胃中保護性黏液的粘度,使它對胃壁的保護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種有害因素更容易作用於胃壁,因而會促進多種胃病的發生。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鹽攝入量和胃癌風險之間有正相關性。 

  6. 流失鈣。鈉攝入量過多的時候,身體會努力排鈉,但同時會增加尿鈣的排出量。對於鈣攝入量本來嚴重偏低的國人來說,這簡直是雪上加霜。 

  7.減營養。在烹調的時候,特別是炒蔬菜時,如果早放鹽,蔬菜組織會被“醃”出水,失去了細胞結構的保護,直接接觸高溫,會增加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的損失。同時,蔬菜本來是鉀、鈣、鎂元素的來源,有利控製血壓和強健骨骼,多放鹽烹調蔬菜,使鈉的攝入量增加,就抵消了蔬菜這種健康效應。 

  8.損害腎。多餘的鈉要從腎髒排出,故而多吃鹽就會大大加重腎髒的負擔。 

  9.升血壓。雖然有部分人屬於“鹽不敏感型”,但是大部分人都屬於“鹽敏感型”,多吃鹽就會升高血壓。 

  那我們每天吃多少鹽才適量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般人群每日食鹽量為6—8克。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6克。這裏介紹一種粗略估算的計算方法:你買500克食鹽後,記下購買食鹽的日期,當這500克食鹽吃完後,再記下日期,那麽你就知道這500克食鹽吃了多少天,用所吃鹽量除以吃鹽的天數,再除以家中就餐人數,就可得出人均粗略的食鹽攝入量了。在烹飪時使用限鹽罐和限鹽勺是個計量的好辦法。限鹽勺有2克的,也有3克的,這樣就知道一道菜放了多少鹽;限鹽罐就是根據家庭人員,比如3個人乘以6克,一天就使用18克鹽,先試試看能不能吃完,如果不夠,就說明家庭成員鹽攝入超量了。 

  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烹飪時略施一點技巧控製減少食鹽的使用量。比如炒菜時,等菜熟九成時再放鹽,因為如果較早放鹽,則鹽分已經深入食品內部,在同樣的鹹度感覺下不知不覺就攝入了更多的鹽分。但是在近熟的時候才放鹽,鹽分僅附在菜肴表麵,尚未深入到食品內部,吃起來鹹味不減,卻可以減少1/2到2/3 的用鹽量。在西方國家,人們更是奉行餐桌上放鹽瓶,用餐時撒上少許鹽的做法。這樣一來食物既有鹹味,又能控製鹽的攝取量。 

  除烹飪方法外,另一種減少鹽攝取的方法就是選擇“低鈉鹽”,這是家庭中減少攝鹽量的最簡單方法。低鈉鹽中含有約20%的氯化鉀,可以在幾乎不影響鹹味感覺的同時,輕輕鬆鬆地把攝鹽量降低1/5,同時有效增加了鉀攝入量。很多研究都表明,鉀離子對心血管係統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目前市場上低鹽醬油、低鹽醬、低鹽鹹菜等都有出售。 

  在了解了這麽些危“鹽”高論後,不管你是愛美人士抑或還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應在日常飲食中以“自我強製”的方法盡可能地養成飲食少鹽好習慣,學會察“鹽”觀色,控製每日鹽的攝取量,逐步讓“口味”變得清淡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