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新鮮

心係天下,曝料奇聞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鹿晗郵筒”前的女孩,你們為啥這麽拚

(2016-04-13 09:00:16) 下一個

  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一隻郵筒在路邊靜立多年,默默無聞。直到一位名叫鹿晗的帥小夥,手扶郵筒拍了張照片。然後……然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女孩們從四麵八方湧來,為了跟這隻“鹿晗郵筒”拍合影,不惜排隊到淩晨三四點鍾……

  猴年以來,排隊屢屢成為申城關鍵熱詞。房產交易中心門口,長長隊伍需要保安維持秩序;清明前後的“網紅”青團,要等候10個鍾頭才能到手;4月份的機動車牌照競拍標書,搶購人群排了兩公裏長。

  表麵看去,排隊都是一樣的:長長的隊列、緩慢的行進、焦急的表情、渴望的心態。但稍加細究,每種排隊動機都不同。購房者擔心房價暴漲,早買早安心;“網紅”青團據說很好吃,不嚐一口似乎人生都不完整; 至於私車額度拍賣,中標率屢創新低……能不焦慮嗎?

  然而,淩晨三四點鍾排隊跟一隻郵筒合影,隻因為“鹿晗跟它合影過”,那就真有點費解了。很多人難免困惑:這些粉絲咋想的呢?至於那麽拚嗎?

  還是讓她們自己回答吧。有粉絲說:跟“鹿晗郵筒”合影,感覺跟偶像距離更近了;還有人說:跟鹿晗有關的一切,她都覺得好,摸到郵筒時候“非常非常興奮”。在這些鐵杆粉絲眼裏,為了能跟沾著偶像仙氣的郵筒親密接觸,淩晨三四點排隊,值了。

  其實,多了解一點時下的“粉絲心理學”和“粉絲行為學”,“鹿晗郵筒”事件就一點都不令人訝異。在鐵杆粉絲的世界裏,偶像就是宇宙中心。粉絲的思想感情、言語行為、日常生活都圍繞偶像展開。他們對偶像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一些跟偶像沾邊的事物,更被他們奉為神聖。

  鹿晗既然手扶郵筒拍了合影,它就不再是隻普通郵筒,它被偶像的光環籠罩。通過跟郵筒合影、親密接觸,粉絲就能感受到鹿晗的強大磁場。能夠獲得如此強烈的情感體驗,淩晨排隊,算得了什麽呢?

  偶像崇拜情結即使不是人皆有之,起碼也為大多數人曾經擁有。當然,崇拜對象、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偶像崇拜是非常普遍的人類現象,是深植於人性深處的隱秘需求。狂熱、沉醉、非理性,這是偶像崇拜共有的表征。偶像崇拜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約束力。有些95後、00後的孩子,在家裏養尊處優,在學校、單位裏桀驁不馴。有些人甚至擺脫家庭、反叛社會,天天叫嚷“自由”。但對於自己崇拜的明星,卻五體投地、言聽計從。他們想方設法加入各種粉絲組織,對於相應的規矩要求、紀律約束絕對服從,忠實遵守。

  這看似矛盾,實則不然。組織化、秩序化、歸宿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區別在於,有些組織他們要脫離,有些秩序他們要打碎,有些歸宿他們要逃避——但記住,隻是“有些”,不是全部。

  既然偶像崇拜是普遍的人類現象,那麽午夜排隊本身就不應該遭受太多的斥責。真正的問題是,誰來充當偶像?

  自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台娛樂圈開始“造星”,娛樂明星偶像化就風靡華人社會。從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到“四大天王”和小虎隊,再一直到現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小鮮肉”,一代代娛樂明星,被一代代青少年頂禮膜拜、奉為神明。

  近些年來,一些演藝明星的粉絲群體開始組織化、公司化,內部劃分壁壘森嚴的層級,不同科層、部門之間結構緊密、嚴絲合縫,像公司一樣高效運行。毫無疑問,他們運作、樹立起來的偶像,追求經濟利益、奉行市場邏輯。

  所謂偶像,就必然對粉絲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控製力。如果偶像們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他們對於粉絲的思想感情、理念認知、言語行為、日常生活的引導,就可能是令人擔憂的,甚至頗具危險的。他們不會承擔人生、夢想、公平、正義這些宏大命題,也不會肩負對粉絲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負責這樣的道義責任。他們隻關心怎樣才能圈更多粉,然後賺得更多。

  如果人生是海上航行,那麽總有迷航的時候,尤其是那些剛剛出海的新手。優質偶像,應該如燈塔,為迷航者指引航道、樹立航標,避開險灘暗礁,駛向人生正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