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駱賓王有首很著名的詩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很多人牙牙學語時就背熟這首詩了吧?
據說這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句,這真是個天才兒童!天才兒童有兩種,一種是小時候聰明,長大後了了,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就是此類,小時候無師自通會寫詩,長大以後泯然眾人矣。還有一種天才兒童跟方仲永相反,他們小時候詩文寫得好,長大以後寫得更好。駱賓王就是這樣的神童,他成年以後寫了一篇《討武氏檄》,武則天讀了都拍案叫好,說:這樣的人才沒有發現,這是宰相失職。”
要知道《討武氏檄》中討伐的“武氏”就是武則天,駱賓王在檄文中把武則天罵得狗血噴頭,武則天還叫好,這是怎樣的文學感染力?
這裏,我們不是要討論駱賓王的文學成就,而是借他檄文中的一句話,引出一個宮鬥界的開山鼻祖來。駱賓王在檄文中罵武則天:“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掩袖工讒”是個典故,典故中的人物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蛇蠍美人鄭袖。
鄭袖在影視劇中出現不多,尤其是沒有擔當過女主角。鄭袖地下有知,一定耿耿於懷,別看她在觀眾中名氣不大,在宮鬥界,她可是元老級人物,在沒有前輩的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她自學成才,先是成功上位,成為楚國王後,年長色衰之後,她又擊退實力雄厚的後起之輩,牢牢保住王後之位,這在人才輩出的宮鬥界,也算輝煌業績。
鄭袖吃虧就吃在她生活的時代距離我們太遠了,宮鬥劇一般選在較近的年代,比如清代,這是宮鬥劇之最愛的朝代。年代較近,觀眾對劇中的背景人物都熟悉,便於理解劇情,劇中的服裝道具也好設計。鄭袖距離我們兩千多年,那時人們的生活習慣跟現在差別很大,人們理解起來很吃力,沒誰願意去拍這麽一部費力不討好的宮鬥劇,所以鄭袖隻偶爾在某部影視劇中打打醬油,給觀眾留不下深刻印象。直到最近《羋月傳》大火,鄭袖才跟著小小火了一把,鄭袖地下有知,該略微舒一舒胸中的不平之氣。
鄭袖,從她的姓氏上來看,她應該是鄭國人。
說到鄭國,可要費點筆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盛產各種迷死人不償命的小妖精,各國國君的後宮裏和達官貴人的內宅裏,時常見到來自鄭國的美人兒。鄭國的美人跟別國的美人不一樣,別國的美人青春美貌時受寵,青春美貌消失,恩寵亦不複存在,鄭國美人經常人老珠黃,仍把人迷得神魂顛倒。春秋時期顛倒眾生的妖女夏姬就是鄭國人。《列女傳》中說夏姬“三為王後,七為夫人,諸侯爭之,莫不迷惑失意”,夏姬的事跡並沒有劉向說得那麽誇張,但她確實引起好幾位國君和大臣瘋狂爭奪,陳國一度因她而亡國,楚國最有智謀的大臣巫臣為了與她結婚而叛逃國外,那時夏姬的年齡至少四五十歲了,還有這樣不凡的魅力。
這說明鄭國美人不僅有美貌,還有一種超越於美貌之上的東西——風情。風情是美貌與智慧的結合體,美貌而心思玲瓏的女子才稱得上有風情,木頭美人是無論如何說不上有風情的。
鄭國女子未見得相貌有多麽出眾,而是衣著時尚,妝容精致,心竅通透,擅長風情,三分容貌就有七分動人,七分容貌就有十分動人。君不見範冰冰在馮小剛的電影裏演農婦,一頭樸素的短發,一身灰不拉嘰的衣服,丟到農村大集上,跟周圍農婦看不出兩樣,可是衣著光鮮地在電影節上走紅地毯時,美得簡直不像人類。
鄭這個國家不大,為何這樣盛產美女?
因為這個國家很特別,它出現得比較晚,那時周天子沒有多少土地了,就分了一些工商奴隸給鄭伯做補償。鄭國國土狹小,僅靠農業生產難以養多眾多國民。有人會說,農業不行,那就大力發展工商業啊。
鄭國就是這麽想的。
鄭國率先把工商奴隸釋放為自由手工業者與商人,與他們相約,保護他們的私有財產。鄭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氣息最濃厚、商業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各國國君和貴族穿著禮服端坐大堂聆聽交響樂時,鄭國大街小巷都在哼唱輕快的流行歌曲;各國視法律條文為國家機密時,鄭國率先向民眾公布法律條文,還有人在家中開辦律師事務所,提供有償法律谘詢服務,帶頭跟當政者死磕。鄭國風氣開放,鄭國女子毫不避諱地站在大街上,身穿時裝,腳上蹬著尖頭鞋子,臉上塗得粉白,眉毛畫得彎彎,滿目含情,顧盼生輝。各國的登徒子到鄭國去,眼珠子都看直了。
鄭國女子耳濡目染了鄭國商人的精明算計,有眼光,有心計,搞宮鬥,她們天生是行家裏手。
鄭袖是怎麽到楚王宮裏去的,我們也不知道。
想來不外乎三種方式:一是出嫁,她父親或哥哥把她嫁給楚王,這要有個前提,她父親或哥哥是國君,地位與楚王平等,不然,你想嫁,人家不想娶。二是陪嫁,春秋戰國時期,國君嫁女,不是嫁一個,而是嫁一群過去,出身高貴的那個是夫人,出身低微的幾個是媵妾。這些陪嫁的女子,要麽是國君的庶女,要麽出身公族,血統高貴,隻是沒地位罷了。第三種情況,出身尋常,隻是個普通人家的漂亮女孩兒,被楚王買入宮中,或者有人想討好楚王,把她獻入楚王宮。
這種漂亮而出身尋常的女孩兒,在春秋時期,不論多受寵,不論是否生了兒子,都隻能是個地位卑賤的婢妾。有人會說,國君就是喜歡這個婢妾怎麽辦?他喜歡就喜歡唄,他可不能冷落了正房夫人,冷落了夫人,夫人的父兄會跟他沒完。如果夫人來自於一個強大諸侯國,夫人的父兄滅他是分分鍾的事。
周王朝建立以後幾百年,各國都沒聽說有宮鬥,那些後宮女子明白,從她們出嫁時,她們在後宮的地位就已經確定,鬥也沒用,還不如省著點力氣。
到戰國後期,諸侯國越來越少,大國就剩了幾個,國君的權力越來越大,他在婚姻上的自主權也越來越大,他喜歡的女人,哪怕地位卑微,他也可以把她提升為王後,不喜歡,他就把她晾一邊去。
後宮女人的競爭意識與危機感被激發出來,宮鬥生機勃勃地開始了。
鄭袖出生的時候,鄭國已經滅亡,她不可能是以出嫁或陪嫁的方式去楚國,那就隻剩一種可能,楚王把她買入宮中或者有人把她獻入宮中。
這樣入宮的女孩子,出身一般好不到哪去。
“鄭袖”這個名字讓人感到很奇怪,不是這個名字不好,而是這個名字很好聽,讓人想到一個女子甩著長長的衣袖曼妙歌舞。可是——春秋戰國時期別的女人都沒名字,怎麽她就有名字呢?
春秋戰國時期,已婚貴族女子,人們很少稱名,而是把她丈夫的諡號、國名等與她的姓組合起來作為她的代號,比如她姓姬,丈夫叫夏叔禦,人們就稱她為夏姬;她姓媯,丈夫是息國國君,人們就稱她為息媯。有時一個國君娶幾個同姓女子,人們就按她們的國家、年齡或排行稱之為蔡姬、衛姬、長衛姬、少衛姬、孟薑、叔薑,等等。
也有少數女子,人們稱的是她的諡號或綽號,比如齊國有兩個很名的女子,一個因***被齊桓公殺死,身世可哀,人們稱她為哀薑,一個很有文采,人們稱她為文薑。
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正史留名的,想來想去,隻有趙武靈王的王後吳娃和楚懷王的王後鄭袖兩人。這是兩人的本來名字嗎?我非常懷疑,這可能也是兩人的綽號。
“娃”是美女之意,吳娃就是吳美人。吳娃恰好就是個絕世美女,趙武靈王一見驚為天人。不可能她父母未卜先知,知道女兒將來會長成絕代佳人,預先給她取名吳娃,很可能是人們發現這個女孩兒美豔動人,就叫她吳娃,叫著叫著,吳娃就成了她的名字。
如果鄭袖也是個綽號,這個“袖”是怎麽來的呢?
也許是她擅長跳袖舞。戰國時期,流行一種很妖嬈的舞蹈,舞蹈者折腰甩袖,名為“折腰翹袖之舞”。也許是她讓魏美人見到楚王時用衣袖掩鼻,導致魏美人被楚王割去鼻子,人們氣憤她的陰險,叫她鄭袖。——也許兩種情況都有,她既擅長跳袖舞,又用衣袖陷害別人,都跟袖子有關,人們就以鄭袖稱她。
有人會說,綽號也就私下裏叫,怎麽會被正史采用呢。
這是沒辦法,戰國時期沒有稱女人名字的習慣,她的名字,隻她最親近的人知道——後世仍然如此,名字是一個女人的秘密,往往一個女人死後,名字就跟著她進了墳墓,她的兒孫也不知她的本名是什麽。
她的本名無人知道,綽號鼎鼎大名,書上也就稱她的綽號了。
為什麽要費這些力氣去解讀她的姓名呢?
因為鄭袖早期的生活狀況沒有任何文字記錄,我們除了知道人們叫她“鄭袖”,別的一無所知,如果我們不想胡編亂造她的身世傳奇的話,隻能去解讀她這個名字中包含著哪些信息。
她的名字中包含著以下信息:
她來自於一個以商業立國的諸侯國,骨骼裏滲透著商人的勢利與精明,是個有心計有手段的女人。
她很可能是以平民身份入宮,靠著個人的美貌與心計爬上王後寶座。她沒有家族外援,很容易失去王後之位,因而心中充滿危機感,對可能威脅她王後之位的人出手狠毒。
通常,她這種身份的人,人們是把她丈夫的諡號與她的姓組合起來,稱她為懷鄭。人們沒有稱她為懷鄭,而是稱她為鄭袖。鄭袖這個名字,與她的丈夫楚懷王無一絲一毫關係,這說明她在人們心中形象鮮明,人們不用提她的丈夫,也知道她是誰。
就是說,她不是以她丈夫的附庸,而是以鮮明的自我形象凸現在人們記憶中。雖然她這個形象不太好,是蛇蠍美人的形象。
好名聲是自己經營的結果,壞名聲也是自己經營的結果。鄭袖的蛇蠍美人形象是她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
鄭袖憑借青春美貌成為楚王後,可是青春的保值期太短,一旦過了保質期,再拿它換取國君的恩寵就很困難。上蒼對一個女人的殘酷在於——你的青春成為過去時,別人的青春美貌卻正當時,世上永遠不缺水靈靈的新鮮麵孔,這不,魏王為討楚王歡心,把一個新鮮出爐的美女送到楚王後宮裏來了。
鄭袖當年靠著美貌打天下,如今要靠著心計守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