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餐會, 《YiDa》每年總有那麽幾次。除此之外,春季裏可能有“公司土地和新項目考察會”兼踏青、看花等;夏季裏可能有“公司遠距離多方位開發研討會”兼遊湖、夏令營等;秋季裏可能有“友鄰企業學習取經會”兼秋摘(如采柿子)、秋登(登高臨遠)等;冬季裏的聖誕節和新年間照例有“公司年度總結、新首席執行官選舉、暨聖誕新年爬梯”等。
作為一家在得州注冊的“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或簡稱 LLC),《YiDa》 公司至今已經成立整整10個年頭了。… …
1. 購買土地
家搬到得州達拉斯區域不久, 老公開始叨叨著想再買一塊地。我們家第一次買地是在威斯康星居住時,買的是一塊位於小鎮邊大路旁的40多英畝土地, 其中一半為高高的白鬆林,另一半為帶機井和自動灌溉係統的肥沃土地。可惜由於我的工作變動,不得不把其賣掉。買時每英畝$1000美金,一年後以每英畝$1500賣掉。在美國買賣土地一般不是賺“快錢”的投資方式,我們這一次是意料外的偶然之得。
我經常與老公玩笑,說他無愧於中國五千年農耕民族的後代,內心深處凝聚著極為強烈的土地情結 。說笑歸說笑,周末還是陪他在達拉斯周邊轉來轉去,滿世界找地看地。由於我們下意識裏拿威斯康星中部的地價作基準,在達拉斯域內如何找得到具滿意性價比的土地呢?結果是, 我們越走越遠,轉到了得克薩斯東北角的小城鎮, Paris, Texas --“得克薩斯州的巴黎”。
此巴黎非彼巴黎。雖然不如法國巴黎那樣盡人皆知,得克薩斯州的巴黎倒也是小有名氣滴!記得在國內上學時曾看過一部美國譯製片, 片名就是《得克薩斯州的巴黎》。此片印留在我腦海裏的鏡頭是: 光禿禿孤零零一條鐵路在荒涼、貧瘠、杳無人跡的曠野中延展,直到天盡頭 … …。
巧了,就在這“天盡頭”, 我們還真看中了多片100至500英畝之間的土地, 當時的叫價約在每英畝$1000至$2000之間。“瓜地挑瓜,挑的眼花”,我們一時拿捏不定,便向比較要好的朋友討教。沒承想,其中多個中國好友也有著我老公那種“土地情結”,他們不僅出主意,還要出人出錢。於是, 我們的“隊伍”在不知不覺間壯大起來。當時,我們中大多數人的本意是:趁現在土地不貴,買一塊地先“晾著”,待以後我們退休時,合夥在自己的地上蓋一片房子, 抱團取暖養老。
就這樣,周末“看地”成為悅目娛心的集體郊遊,從達拉斯區域至巴黎小城這一帶的鄉村公路上,留下了我們無數的腳印 … … 呃,準確說 … … 車印。
找地看地的過程很愉快, 但也一波三折。例如: 有人猶猶豫豫,進退難定。又例如:在相中的數塊土地中,我們幾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實在是眾口難調。最後,還要通過投票表決來終選。
正當徘徊間,一片總麵積為218英畝(=1323畝)的土地進入了市場, 叫價明顯低於周圍地價。據我們的房地產中介解釋, 賣家急需用錢,要快賣。
我們中有幾人趕緊去看了那片地,還真喜歡。 這片土地位於達拉斯都會區與巴黎小城之間,距我們現居住地約80英裏(=128公裏)。它包括4塊土地,由兩條鄉村公路(County Road)將其隔開。一條溪流從地中斜穿而過, 溪流邊綠樹蔥蘢,綠草如茵。
這樣的土地和價錢, 可遇不可求,於是 我們第一時間下了手!
可惜,還是晚了一步。我們報出價(offer)後第二天,得知賣方共拿到四份報價,最後決定接受一家白人夫妻的報價。好失望也! 看來我們決策不及時,價報也有誤。正當我們心灰意冷、準備退而求次時, 忽得房地產中介的電話,告知我們由於那家白人夫妻向銀行貸款失敗, 賣家轉而願意將地賣給一次性付現的我們。幸虧一般中國人家多少有點現款,方得有驚無險、一舉成功拿下!
在我們買下這塊地過戶的那天,辦完手續後大家又一次來到我們的地上,想再好好看看咱的“囊中之地”。來自成都的高總(大家開玩笑,互相稱“總”)戲劇性地雙膝跪下,誇張地大喊道:
“爹呀,娘呀,兒子有土地了!”
大家都笑了! 開心且放肆地在這片看似無邊無沿的土地上,歡笑著、歡叫著 … …
得州達拉斯咱這旮旯幾戶人家,就這樣變成了美國的“地主”。
2. 成立公司
為了規避由這片土地有可能產生的對個體的法律風險, 聽從了懂行人的告誡,眾“地主”在買地的同時,組建了一個“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或簡稱 LLC)。將這片218英畝地的購買資金分為10個大股,由12位股東以自願認購的比例分攤。公司有規範的有限責任和股份製度。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由股東輪流坐莊,不分股份大小。 各種聚會和活動有了充足的理由,這幫快樂的“地主”們玩得更為開心、過癮!
我們公司名為《YiDa》。 別瞅著這名兒簡單,勞得眾“地主”數日討論,凝結眾“地主”的心意和境界。大家實在是太喜歡這個公司名了,有股東提議為其申請“專利”。哈哈!
YiDa和中文“一打”同音,而本公司董事暨地主總人數不多不少,恰恰12位,正好“一打”。名副其實,巧也妙也!
YiDa可讀為《意達》,文雅含蓄地表明:眾“地主”們的意願和誌向將要達到。言簡意盡,中規中矩!
YiDa 還可讀為《億達》,直截了當地宣告:以“億”為數量級的資產將會達到。霸氣衝天,夠牛夠爽!因而,《億達》也成為眾“地主”們在得瑟時的最愛。
延續了前地主的用地方式,公司的土地由當地一戶農民繼續租用。他是一位70歲左右的白人老農,一直獨立租用這片地。 直到最近兩年, 才聽說他兒子回來為他幫忙了。
我們12位地主,守著一位佃戶,這比例是不是很奇葩? 嗬嗬。土地用作農牧業,可以享受當地地稅的優惠政策。這對於當“地主”的我們來說,是一大利好。
這片土地的1/4被咱家佃戶用於種植玉米或黃豆, 其餘3/4是有圍欄的草場。草場中林茂草盛的那一塊地,被咱家佃戶用於養馬,剩下的用於養牛。
“咱家馬”
"咱家牛”
盡管明明知道這片土地上的莊稼和牛、馬等,與我們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地主們還美不滋兒地稱它們為:“咱家馬”、“咱家牛”等。
《YiDa》成立後, 股東們曾多次“頭腦風暴”,探討公司發展方向。有的想把地收回自己建農場,有的說要與其它企業聯係建倉庫,還有人提出開出一塊地建墓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股東中人才濟濟,有私家老板,有銀行高管,有教授、工程師,光博士就有一大把。可惜呀,人人都還有自己工作和家庭那一攤,對於《YiDa》公司的發展,討論起來“高談雄辨驚四筵”,“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可惜至今仍無行動。十年來,年複一年,年年相同,靠“剝削佃戶”維持著《YiDa》的運營和活動。
... ...
十年就這樣過去了! 有的股東因工作變動已經離開了達拉斯區域,可仍堅持持有《YiDa》股權。其間, 也有股東提議趁地價“火”時賣出這片土地, 可仍舊是“光說不練”。
那麽 -- 就讓“咱家地”繼續晾著?! 希望有一天它會派上用場! 嗬嗬!
**********
2017年6月30日
各州情況不一,我也是從朋友那了解到一點。他沒有佃戶,全靠政府退(休)耕補貼做現金流。
記得新聞曾報道過,有人繼承了上萬畝土地,沒有現金流,交不出地稅而破產,土地被政府拍賣。
人口大量流入是地價飆升的要素!看各位的眼光了。
曉雯說得對,家居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農業用地, 稅率相差很大。更改土地用途很難。
除了農業用地稅率低,有些地方還有退耕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