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逢端午節總是喜歡看外婆包粽子,把菜場買來清香的蘆葦葉放在麵盆裏浸泡,同時也泡上糯米。我們家總是有三種式樣,紅豆,紅棗或蜜棗,還有肉粽。那個年代都是計劃供應,大部分的人家也就是在端午節能吃上粽子,所以每到過節時,小孩子都很高興得不得了,不僅是吃粽子,還能吃到誘人的油光亮亮鹹鴨蛋,小女孩們都會用玻璃絲或絲線編織成鴨蛋大小的網帶,網帶的收口處用粗線穿起,把熟鴨蛋裝進網袋,套在脖子上,像個大墜子。還會把老蠶豆用洗幹淨的縫被針和棉線一顆一顆地穿起來,打個結,五香粉加鹽煮熟後掛在脖子上,像一串佛珠,然後拽一顆,吃一顆,塞進嘴裏無比糯香。那是童年中非常歡樂的時光。( 網圖)
七十年代初,隨家人下放江北農村。生產隊的溝塘邊都是蘆葦,端午時節我就負責采摘蘆葉,小心翼翼地沿著塘邊慢慢地下到底部,踮著腳把大的完整的蘆葉一片片地摘下,放在麵盆裏,一葉一葉地洗幹淨。浸泡在冷水中。外婆仍然是負責包粽子,那清香的粽葉味飄滿了小茅屋。不過那時一點都沒有想學的念頭。反正每年外婆都包下來了。所以至今也沒學會。
不過,細細高高成片的蘆葦叢 伴著頂部淡米色的蘆花隨風搖曳的印象可是牢牢地記入了腦海。那時也是樣板戲的年代,沙家浜 - 蘆蕩火種,更加深了對蘆葦的印象。
幾年前去浙江祖籍時,親友們邀請一起去五芳齋粽子店吃粽子。
嘉興有史以來就是富庶之地,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馳名中華的“五芳齋”,是嘉興的粽子品牌。“一品嘉興粽,首推五芳齋”,嘉興五芳齋粽子號稱“江南粽子大王”。自1921年創立開始,五芳齋粽子誕迄今已有近百年曆史。五芳齋世傳的獨門配方可上溯至明代,加上老師傅們一代代的傳承,才產出糯而不爛、鹹甜適中的傳統美味。
還插一話題,都知道端午是紀念屈原的,但是早在屈原之前,錢塘江邊的百姓就已經有大規模的祭祀伍子胥的活動,伍子胥死於屈原兩百多年前,也是五月初五被夫差拋屍投入錢塘江的。所以當地有人認為,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五月五,迎 伍君”,迎回的就是濤神伍子胥,而龍舟競渡的民俗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傳下來的。
嘉興市裏的天下第一粽五芳齋粽子店。
大店門口的雕塑還原二十世紀初的賣棕郎。
五芳齋店內寬敞,整潔,各式的粽子和早點琳琅滿目。
早餐可為豐盛。
西塘古鎮的五芳齋粽子店。
海外超市裏冷凍的五芳齋粽子,每年都會去買。隻有紅豆,蜜棗味。比起嘉興新鮮,多樣的粽子還是遜色很多。
幾年前曾心血來潮,想試著學包粽子,買來了超市的粽葉,確實是一點不會也沒人教,更沒有當今如此多的視頻。不過想想這些年自己不也是從什麽都不會到現在的包子,花卷,發糕,八寶飯,酒釀都統統學會了嗎?
因為從未實踐過,竭力回想著外婆包粽子的情景,對折窩成尖角狀,裝米,合上,紮線,應該不會太難吧。但是一旦動手,並非容易,形狀醜陋倒就算了,根本的錯誤就是漏米和線繩紮不緊,煮鍋內滿是漏出的米,與其說是煮粽子,倒不如是煮了鍋爛稀飯。後來又試了一次,仍然如此,不得不放棄。
幾周前無意在散步時,突然在家門口的泄水溝裏發現了一片很像過去見過的蘆葉。仔細辨認,確定是蘆葦,至少是屬於蘆葦屬類的。
在整理櫥櫃時又看到了保存幾年還沒扔掉幹巴巴的粽葉,想扔進垃圾袋的一瞬間突然又靈機一動,心中又開始發狂,棄之之前何不再試一次?或許葉子還能有用。
這可不是我們先前的蘆葦葉,稱為箬竹葉,與蘆葦葉相比寬而短。
泡了一夜的葉子居然還是完整無缺,一點沒破碎,還顯現出綠色,比幹葉亮麗多了。
看了視頻,泡了米。心中也有了點數,如果不行大不了就去做酒釀。
知道了以前的錯誤是粽葉沒蓋嚴和繩子沒紮緊,所以關鍵就是是不讓米露出來,感覺不錯,就是形象醜陋不入眼。
煮好後開鍋,居然沒有一粒米漏出,終於有了進步,頓時也有了些成就感,終於能吃到肚了。
明年繼續努力,爭取有點“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