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美期間兩國可能將就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展開談判,這一協定的影響力可能將與2001年中國加入WTO相類似,而是否能夠推動談判將預示中國經濟的未來。
英國《金融時報》9月8日刊發評論文章稱,盡管每一位中國國家主席都極端重視訪美期間諸如21響禮炮、國宴和其他象征性符號的意義,但對美國的跨國公司而言,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中國商務部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
即將在中美兩大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展開談判的雙邊投資協定(BIT)可能將重塑外國公司在中國的運營環境,其影響力堪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同時也將是對習近平兩年前曾經承諾的經濟改革的一次測試,當時,中國共產黨曾承諾市場將會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扮演“決定性”作用。
中國美國商會負責人澤摩爾曼(James Zimmerman)表示,“雙邊投資協定將為未來15年的發展設定規則。”其中的不少條款還將被引入到北京與歐盟正在進行談判的範圍更大的“投資全麵協議”當中。
習近平訪美期間將麵臨多方考驗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確認了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通道,如汽車合資企業50%的外資持股上限和國際銀行擴大其分行網絡的步驟。在當時,這一協議是革命性的。但在外國投資者看來,十四年以來這一問題上並無太多突破,而世紀之交的革命性進展在目前已顯出不足。
美國跨國公司期望BIT能夠成為“WTO2.0”,但這種期望可能必須加以調整,或者美國公司應當希望中國的短期經濟危機能夠促進他們在中國的長期利益。中國與WTO的談判在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曆史例證,當時的中國總理朱鎔基和他所領導的中國政府將加入WTO視為確保中國被作為全球重要貿易國的地位的一種手段。
朱鎔基堅定地推進了談判,加入WTO為他提供了在國內的政治掩護,從而使得痛苦但必須的改革在麵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危急時刻也得以繼續推進。
中國歐盟商會負責人烏特克(Joerg Wuttke)認為,“朱鎔基用WTO來重塑國內經濟格局,他將改革與加入WTO捆綁在一起,我們認為這很有可能被習近平所效法,中國政府可能會采用相似的手段來強迫其國內市場發生改變。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跡象……或許經濟危機能夠刺激領導層更多地開放中國市場。”
八月初,隨著人民幣貶值和股市波動,中國出現了一係列可能預示著經濟危機的跡象。盡管大多數人認為人民幣貶值是幫助人民幣進入SDR的一種技術手段,但貶值決定還是引發了國際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現狀的擔憂。
考慮到中國斥資巨大的股市幹預措施並未收到效果,習近平無疑剛剛經曆了一個難熬的夏天,目前沒有人知道中國經濟是否還有能力推動影響巨大的BIT獲得落實,這一懸念將會在習近平訪美期間揭開——這將揭示中國的情況是否還有可能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