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阿姆斯特丹古城後的第二天,孩子們規劃了騎單車郊遊。從丹城交通中心站出發,我們乘火車往西北方向約20分鍾下車。在當地沒有找到出租自行車店鋪,臨時決定以步代車去桑斯安斯 (Zaanse Schans)的桑丹 (Zaandam) 村看風車。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堂•吉訶德騎士大戰風車的圖畫和故事。故事漸漸淡去了,但那風車的畫麵卻在印刻在腦層深處。再後來,風車和“荷蘭”被粘成了一張“明信片”的封麵:海邊上田園上的大風車。巧極了,昨天在老城的一個古董店裏,我就找到了一張50年代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的圖畫好似我記憶中的:風車、母女仨、和村莊。
當我們走到桑丹河域, 踏上一座白色大橋時,突然斜前方水麵上的一幅水彩畫麵讓我們歡呼起來。一群風車坊錯落有致的坐落在河岸上,背景是淡藍的天,前景是淡藍的水,而紅的綠的和白的是風車帆葉的顏色,那帆葉正在慢慢的旋轉著。荷蘭!此時我夢中的 “荷蘭”仿佛從腳下的土地上鮮活地跳出來了。
風車(Windmills)在17-18世紀曾是荷蘭的主體工業。剛開始風車隻是用來排水以植田種穀物,後來又派用它碾穀、搾油、鋸木條、造紙、製作顏料等。在風車工業最繁榮時期,荷蘭土地上的萬架風車形成了一道壯觀的田園風景。那時桑丹河岸邊就有一千多架風車,其中六百多架風車曾同時為來自毆州各地的原材料加工運作,而丹城的運河和此地的桑丹河就成了貿易的白金水路。隨著19世紀的蒸汽機工業興起,風車被慢慢取代了。今天的桑丹河區域還保留了13隻古老的風車,其中7隻在桑丹村,村裏的2隻風車還在生產植物和礦物顏料運出桑丹河。桑丹村的房屋、田地,風車坊被維持著過去的純仆風格,離村裏不遠的風車博物館裏的圖片和文字詳細介紹了風車曆史、模型及其工作原理。因為我們在展覽館逗留時間長了一些,我們沒能趕上風車工作坊參觀時間。實在是被那童話般的田園景色吸引著,讓人難以離去,第三天上午我們又去了桑丹村。這次,我們終於進入了風車工作坊,爬上坊樓的頂台。我們驚喜的看著風車帆葉從身邊緩緩運轉著,小心翼翼的很快的手觸下那片帆葉,看著秒針估計著風車轉速… 在此,我們也領略了桑丹河的微風細浪以及身後的錦繡田園-居高臨下的視野給了我們一幅更美麗的畫麵。退回到作坊間,靜靜地觀看著連接頂台上風車的垂直臂是怎樣驅動著600公斤重的石磨壓碎木材而轉換成粉狀顔料。美妙的風車,能工巧匠的荷蘭人!
在回城之前,我們在桑丹村的旅遊紀念品店選了隻小木鞋和明信片。記住了,小木鞋是不能送人的喲,否則是有“給人穿小鞋”之嫌。我們離開了小村,走過了白橋,桑丹河水靜靜的流著,天空還是水洗一般,明浄淡藍。 但此時,我記憶中的“荷蘭”畫頁己瑰麗斑斕,線條豐富:運河、風車、鬱金香,田園,穿木鞋的母女仨 …
桑丹河岸上的風車群
在風車博物館參觀風車模型,了解風車對荷蘭的農業和工業的貢獻。佳佳留下了一幅鉛筆畫作為留言。
風車博物館內的風車模型:18世紀的荷蘭農村的縮影。
坐火車去鄉下。鏽跡斑斑的火車站台仿佛是一段老時光的隧道。
去桑丹村路上的建築,象積木一樣,有趣有新意。
顏料風車 (The Cat) 還在生產顏料, 它是現在世界上 留下唯一的18世紀的還在運行的風車。
桑丹河岸的風車
小橋流水人家
桑丹村錦繡田園
桑丹村的老房子
(淘來的) 荷蘭65年前的明信片:風車前的戴著小白帽穿著木鞋的母女仨 - 18世紀版
風車前的姐弟仨 - 現代版
在桑丹河邊來一份飲料,再靜靜的看一眼:白橋河水風車。
我揮一揮手說再見,但還是帶走了“一片雲":荷蘭農人的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