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 麟鳳龜龍 序言

(2015-06-26 19:54:20) 下一個
 
 
(一)內容簡介
 
        《麟鳳龜龍》是一部半童話半勵誌作品,以常見小動物為主角。主要講述的是遠古時期,一對避居深山的老夫婦,收養了幾隻普通的小動物。後來,這些小動物突遭大難,被迫離散。在各自漂泊中,這些小動物遇見了數百種動物,也被牽涉入許多動物間的親緣和恩怨,最終逐漸成長為傳說中的玄天神獸。全書(不包括此序言本身)約五十二萬字,一百回。
 
        寫作本作品的起因,首先是為了小朋友們。小朋友們總是會對小動物感興趣的。為人父母的過程中,經常感覺到孩子們對大灰狼欺負小白兔、小羊的不平,常常聽見的問題就是:“大灰狼會欺負小老虎嗎?大灰狼和小老虎,誰厲害呢?”“一隻寶寶和一隻兔兔搶糖糖,誰贏呢?”聽得多了,也就有了利用業餘時間,寫作一些關於動物們的童話故事的想法。
 
        寫作本作品的第二個原因,是一個偶發於世界地圖的聯想。如果看一份隻標注水係、不標注國名省份的地圖,會發現中國的長江非常象一條巨龍:長江口是龍口,洞庭湖和鄱陽湖分別是龍的四爪,三峽往西是龍的尾巴。而相應的,菲律賓群島則很象一隻巨大的章魚。這究竟是巧合呢,還是預示著在傳說中的神話時代,他們曾經有過不平凡的故事?
 
        由於主要是一個童話,作品中的動物主要是一些較為常見,或較為常聽說的動物,沒有什麽分類學上極度冗長怪異的名詞。動物們的特性,如保護色、警戒色、擬態、共生、共棲、天敵、食物鏈等,基本尊重生物學。動物們的親緣和恩怨,也主要依從於瑞典博物學家林奈的“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當然,為了故事性,也會有一些神話式的誇張。
 
        既然涉及到神話,同時又涉及到動物界的自然分類,簡單了解一下相應的背景知識,或許有助於輕鬆閱讀。接下來先大概介紹一下常見動物裏,一些經常被普通人忽視的特殊才能。這些被忽視的方麵,包括家貓的勇猛,人類相對於野獸的戰鬥力和體力,和烏鴉的聰明程度。需要說明的是,這裏列舉的三種被忽視動物,雖會出現在作品中,但並不見得是書中的主角。現實動物介紹完畢後,還將簡要介紹一下古代傳說中幾種神獸,包括麟、鳳、龜、龍、螣蛇(音“騰”,有人認為台灣老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曾暗示白素貞是螣蛇後代)、勾陳、九尾狐,以及他們和本作品之間的關係。
 
        (二)現實
 
        動物有許多門類,其中有許多在被對比時已經被討論得非常詳盡,比如獅虎誰厲害,狼和藏獒的習性和勇猛,虎鯨對大白鯊等等,都是熱點。關於他們的論戰是如此之熱烈,以至於有人用“一獒殺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創世紀,十獒滅上帝”來形容火爆程度。今天在這裏介紹的,主要是一些 “不起眼”的動物:家貓,人類,和烏鴉。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都覺得貓完全是個寵物,整天被狗狗追著跑,隻會有事沒事就找主人撒嬌。可實際上,貓是勇猛的戰士,它們的厲害程度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筆者第一次見識家貓的戰鬥力,是多年前在瑪裏蘭州畢業實習的時候。那時筆者暫時租住房東家的一個房間,房東家有一隻黑貓,名叫“MIMO”,與筆者的名字倒有點相近。筆者當時屬於三無人員(身邊無老婆、無女友、無親朋),一到周末就閑極無聊,隻好早出晚歸去釣魚,釣回來的魚自然是送給房東和MIMO。房東女主人當然樂開了花,可這MIMO卻半眼都不看,喵都不喵就跑了。開始筆者還以為是魚過大或是過小,但無論拿大魚還是中魚小魚試,偉大的MIMO同學都從來不肯假以辭色。
 
        筆者驚異之餘與房東聊起來,才知道MIMO從不吃任何魚、老鼠和貓糧,他所唯一喜歡的食物,就是自己親自抓回來的兔子。其經常好幾天都不回家,回來的時候往往舉著兔子就像舉著老鼠一樣,在主人麵前炫耀。
 
        筆者把自己的經曆向旁人說起,才發現貓的本事其實早就被人注意過。民間甚至早就流傳有“七斤為貓,八斤為虎”的說法,認為貓簡直可以說是小型動物(體重十公斤以下)中的老虎。如果把美洲獅(可家養,貓科貓屬動物,與獅、虎、豹、美洲豹等難以家養的貓科豹屬動物不同)也算進來的話,貓類還可以說是家養動物中野性最強、戰鬥力也最強的。
 
        包括家貓在內所有的貓類,不論看起來多麽溫順,其實都暗暗保留著天生的本領和野性。他們既會遊泳,也會爬樹(即使是獅子老虎也都會爬樹,可別被小時候的童話給騙了),還會跳躍伏擊空中低飛的飛禽。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裏遊的,隻要體型沒大過貓,幾乎全都能成為貓的食物。而且貓的膽量,似乎與自身體型呈指數增長的關係。剛出生沒多久的小貓,就敢捕捉跟自己差不多大的老鼠;而長大之後,無論是兔子、鳥類、魚類,還是普通蛇類、黃鼠狼甚至狐狸,全都不是大體型家貓的對手。有些大型的虎斑貓、金貓等,甚至敢公然驅趕比自己大得多的黑熊和鱷魚。
 
        中國古代常以青龍星、白虎星來比喻勇猛的武將。但與許多人直覺以為的相反,民間傳說中一直是白虎星克青龍星,而不是反過來。有人總結指出,這是因為人們在長期的實踐觀察中發現,貓與蛇的戰鬥大多是貓贏,即使麵對毒蛇也依然如此。就算是麵對老對手家犬,家貓隻要體型能超過家犬的一半,也大多能夠抵擋甚至勝出。美國的《國家地理百年紀念》,也注意到了貓的這種異乎尋常的戰鬥力,還專門為此編列了一集節目。
 
        家貓出人意料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貓科動物天生的爆發力、敏捷和利爪。就拿對犬類來說,犬類在這幾方麵都不如貓,其優勢主要在於咬合力、耐久力和群體合作,以及體型通常遠較貓為大。在體型相近的貓與狗的單挑戰鬥中,貓有嘴和兩隻前爪共三個攻擊武器,同時身法還快,而狗隻有一張嘴能咬,優勢往往不易發揮。貓如果被逼無奈,往往會憑借“無招不破唯快不破”的優勢,揮舞利爪攻擊狗的麵門、鼻、眼等要害,得逞之後再迅速逃走。我們經常看見狗追著貓到處跑,就以為總是狗占了優勢,其實很多時候是狗先吃了虧,想要追著貓討還公道。
 
        貓還是有脾氣的動物。雖然平時其看見體型比自己大的動物時,一般會回避,但如果真被欺負狠了,不管對方體型有多大,都敢衝上去拚命。而且拚命時家貓爪力全開,狀若瘋狂,傷害很大,往往普通體型的貓,就能在敵人身上造成多道厘米級別深度的傷口,甚至直接抓傷動脈和神經。有的狗主人覺得自己的狗厲害,遛狗時故意放縱狗去欺負流浪貓,結果卻發現貓雖被打得很慘,但狗的口鼻也被抓傷甚至眼睛被抓瞎,後悔莫及。
 
        貓和狗為何天生不對路,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主要是他們之間語言不通、產生誤解所導致的。狗認為表示友好應該抬起尾巴,而貓則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式的挑釁;而貓舒服時會發出“嗚”聲,狗又覺得對方想打架。
 
        由於貓科和犬科是食肉目動物中最常見的兩大門類,貓狗之間又有“宿怨”,貓科犬科之間的對比,自然也成為動物愛好者們的熱門話題。目前較為“客觀”的看法是:單挑戰鬥中,貓狗實力要相當的話,狗的體型需是貓的兩倍左右;但犬類特別是豺類若集群進攻,則能利用長期跟蹤、斜向進攻、反複滋擾、掩護同伴掏肛等群體配合絕技,可以打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單體貓科猛獸。單挑中,貓科動物裏最厲害的是獅子老虎。犬科動物中,最厲害的則是大體型的北美灰狼,和專門訓練過的大型鬥犬。值得一提的是,鬣狗雖名稱中帶“狗”字,其實卻屬於食肉目中的靈貓科,與貓科的關係類似與熊與犬科的關係。因此純貓科和純犬科打擂單挑的話,貓科完勝;但若是加上各自的遠親靈貓科和熊科的話,貓科就危險了。
 
        當然,家貓的本事再出人意料,畢竟也不應被神化。在被諷刺為“純種藏貓能打贏純種城管,而純種城管能打十個獅虎”之前,說說人的戰鬥力和體力。
 
        許多人認為人類之所以在動物界大占優勢,完全隻是因為人的智力,以及因智力而發明的工具和社會協作;而人類本身在動物麵前不堪一擊。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甚至顯得太過妄自菲薄。人類其實是中等動物(體重10~100公斤)中的偏大個體,單體雖然不能和獅、虎、熊、象等相比,但對於同屬中型動物的許多常見動物來說,人類的戰鬥力其實並沒差到哪裏去。如果人類都像霍金那樣沒體力,那麽就算是全都比霍金更聰明十倍,也肯定會滅絕。現代人類自己低估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往往缺乏戰鬥意誌和訓練機會。
 
        有無數科學觀察都提到,野生動物對人類這種身體豎直、兩腳走路、上肢完全自由揮舞的動物,抱有天生的戒備和敬畏之心。這是因為千百萬年來,動物界早就進化出了評估敵人戰鬥力的本能:人類擁有強健而又靈活的前肢,同時還有能做複雜動作的五指,而且因為能直立行走,前肢不需要支持身體重量和平衡,因此還是一個能夠專門從事戰鬥的複雜武器。動物看見人類體型,其實心裏羨慕得很,首先就會想“如果我自己具備這些,我的戰鬥力會成倍增加”,並因此對人類實力拿捏不準,進而產生初始的戒備之心。
 
        我們可以想一想,人類的老祖宗初在大地上生活時,既沒多大智力優勢,也沒多大群體優勢、工具優勢,而且麵對的還是非洲這個充斥著獅群、鬣狗群、三色豺群的可怕之地。如果沒有起碼的體力和戰鬥力,人類怎麽可能有機會一步步占據優勢,並發展壯大?
 
        那麽為什麽很多現代人覺得,自己與野獸對比起來,體力和戰鬥力都很差呢?
 
        人類可能是個體體型相差不大的物種中,戰鬥力差異最大的了。厲害的能徒手格斃比狼還大的金錢豹,而且有些還是未經訓練的老人婦女;而許多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卻連一隻十幾公斤的小型狼都敬畏萬分:“我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其實,這是因為長期的滋潤生活,導致人類心理上越來越怕受傷和疼痛。人類總想不受傷或隻受小傷就打敗對方,否則就不願意上陣,並潛意識地偷換概念為“我打不過它”。同時,隨著文明進步,人類對工具、對社會、對協作越來越有心理依賴,從而也導致了個體戰鬥力有所下降。
 
        但是,人類的個體戰鬥力基礎其實還在,即使是長期城市生活的人也依然具有,隻需緊急情況來激發,或是專門訓練一下來恢複。許多人平時怕狗怕得要死,可真正被野狗追得無路可逃時,卻往往一腳就能將對方踢得失去戰鬥力,之後又驚歎“原來我還這麽厲害啊”。人類有高遠的視野,靈活的前肢和強大的肘力,強大的腰力,還有幾百萬年直立行走所鍛煉出來的強健腿腳和膝蓋頂力。這些在與野獸比拚時,都是重要的優勢。
 
        在決鬥情況下,與普通人類實力最接近的較常見動物,可能是中小型野狼(體重為人類的三四成左右)。具備冷靜堅毅心態的成年健康男子,在徒手麵對單狼、孤立無援而又必須格鬥時,可以將身體側過來麵對對方,把盡量多的衣物纏繞在左臂和脖子上,同時做好一定會受傷、而且極可能是重傷的心理準備。如果野狼突然撲過來,那麽可以主動曲起左臂揮舞(注意不要伸太直),做格擋動作。接下來,拚著左臂被其咬住的時候,死命用被咬住的肢體部位塞堵其嘴部,用另外的身體部分和體重優勢抱住並壓倒對方,同時用人類最強有力的膝蓋猛頂其肚腹等要害處。如意識清醒,還可用另一隻手的手肘猛擊狼的腹部,或用拳、指等猛擊猛戳狼的鼻子和眼睛。這種情況下,人類有50%或更多的勝率,當然肯定會重傷。格鬥高手或大型野狼自然另算。
 
        在與野獸格鬥的所有情況下,戰鬥意識都是決勝的最重要條件之一。“一人拚命十人難當”的話不是白說的。隻要人有一絲退路,往往都會戰鬥力下降一半以上;可如果實在沒有退路,同時又沒有心理崩潰,那麽迸發出的戰鬥力是驚人的。舉個例子,如果你一個人帶著幼小的女兒遠足,結果迷路遇單狼。你知道如果你逃跑,那麽狼一定不會追你,但你女兒一定會遭不幸。這個時候,很多人的戰鬥決心會瘋狂增長,腦子裏不再隻想著怎樣逃跑,而是會想拚了命也要保護好孩子,要不顧一切一起堅守下去。
 
        一旦搏命的決心下了,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首先,人的感情劣勢會轉變成優勢。這是因為人是重感情、重心理的動物,在不拚命的情況下,會導致人怕死怕傷從而戰鬥力下降;可在完全搏命時,人在自己所深愛的人或事的精神感召下,所能呈現出的戰鬥意誌遠非普通野獸可比。這時,人身上的腎上腺激素會大量分泌,就是人們常說的“血性”、“熱血上湧”現象,能夠讓人的肌肉爆發力和持久力都成倍增長,而對疼痛的忍耐力更能成十倍地增長。同時,人的大腦高度精神集中,一切的體力和智力都完全調動起來,放在與對手拚個死活的份上,這時連眼力和反應敏捷程度也都會大大提高。最後,人對自己勝利程度的期望值也會大大降低,會從根本上承認甚至期待自己一定會受重傷,從而在真正受傷時不易心理崩潰。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老祖宗留下的,給人類在最緊急時保命生存的最後本能。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我們有時能看到新聞,說是非壯年、非男子的普通中老年婦女,卻能打敗我們認為很厲害的野獸。
 
        人類還有另一個被忽視的重大優勢,那就是在所有常見哺乳動物中,人類的長期奔跑能力出類拔萃。在短程速度上接近、勝過或秒殺人類的動物無數,甚至連以慢著稱的龜鱉類,在受驚時的逃跑速度都能令人大吃一驚。不信的人可以搜索一個叫“Super Fast Turtle”的視頻。但是真要論超長期的耐力,人類卻可以說是屬於頂級前三甲,爭論隻在於是不是第一。這種超強的耐力,正是原始人類賴以獲取肉食的重要手段之一。能跟人類耐力相比的,隻有某些品種的馬,以及特殊環境下某些品種的狗(狼)。至於駱駝、鬣狗、羚羊等也曾以耐力著稱的動物,在這場巔峰對決中根本排不上號。請注意,這裏狗和狼在生物學意義上其實是同一個物種,因為沒有生殖隔離。
 
        說人的長期耐力強,不但有科學根據,而且有反複實證。具體表現在:
 
        1.                    馬類24小時跑的世界紀錄是Budionny馬(布瓊尼馬的一種)創造的,為309公裏(Zanos, 1950)。人類24小時跑的世界紀錄是304公裏(track)和290 公裏(普通路麵)(Yiannis Kouros, 1997)。一個細節是Zanos其實隻跑了19小時,休息了5小時,因為不然的話,極易對馬產生嚴重的不可逆傷害,甚至會倒斃。而人類創造紀錄時則是24小時不睡覺連續跑,因為人類可以連續跑比24小時長得多的時間,而不會有不可逆傷害。
 
        2.                    馬類更長時間的耐力跑世界記錄為7晝夜963公裏(平均大約每天138公裏),是朱可夫在1925年軍官培訓結業時的騎行記錄。人類在每年悉尼至墨爾本的超長馬拉鬆賽中的紀錄,是Yiannis Kouros創造的,在5天5小時內跑了875公裏(平均每天168公裏)。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屆比賽(1983)時,勝利者居然是一個61歲老頭Cliff Young,他用5天15小時就跑完全程(平均每天156公裏)。同時,他還是第一個發現人類在長跑時,可以長時間不睡覺的人。後來的超級馬拉鬆選手,也普遍采用了他的“長時間不睡覺”策略,說明人類可以不睡覺長期連續跑並非個別現象。
 
        3.                    人類1000公裏連續路麵長跑的世界紀錄是5天20小時(平均每天171公裏)。 人類1600公裏(1000英裏)路麵長跑的世界紀錄是10天11小時(平均每天153公裏)。這兩項紀錄也是Yiannis Kouros創造的。
 
        4.                    犬類的耐力紀錄,則是在酷寒中的阿拉斯加Iditarod拉力賽中出現的,為8天13小時跑了大約1800公裏(平均每天211公裏),遠勝馬類和人類的平均速度。但在較高氣溫條件下,犬類長期耐力則遠不如馬和人。
 
        由此可見,馬類與人類在非嚴寒情況下的長期耐力是可以比擬的,而雪橇犬在嚴寒條件的長期耐力則遠勝馬和人。這是因為人和馬都有相對較多的脂肪儲備,有全身性的發達汗腺係統,而且都沒有太多毛,非常便於能量供應和持續性的散熱。而狗類隻有舌頭能有效散熱,因此隻有在嚴寒條件下、散熱不是問題時,才能顯現出巨大優勢。
 
        與人相比,馬雖然有強壯和短期速度的優勢,但卻又有食草動物固有的食物能量低、進食和消化時間長、睡覺時間必須保證等缺點。如果強行喂食超量黃豆等高營養食物,卻又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和拉稀,情況反而更糟。而人類有能在奔跑中有效進食、消化高營養食物的優勢,同時還可以很長時間不睡覺,因此很多時候能夠抵消馬的優勢。這可能與許多人“馬當然比人要強健、耐勞、快速”的直覺相左,但卻是活生生的科學事實:馬類可以在百公裏級別上將人類輕鬆擊敗,但在千公裏級別上,卻遠沒那麽輕鬆。
 
        許多人認為朱可夫的騎行紀錄是馬帶著個人,馬背上的騎手給馬造成了太大負擔,劣勢很大。其實布瓊尼馬屬於大型馬,肩高達1.65米,體重高達500~600公斤,帶著騎手也就是增加大約10~15%的體重,劣勢遠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麽大。近代以來,從法國拿破侖時期、俄國沙皇時期、美國內戰等時代的許多行軍紀錄來看,凡是超過一星期的長途行軍,步兵兵團都得緩下來等待騎兵兵團,否則就會麵臨高得可怕的馬匹死亡率,導致騎兵部隊不戰先潰。這是敵對雙方的戰爭記錄,是實打實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經驗教訓,是參謀部製定作戰計劃的根本依據,玩不得什麽虛假。想來不會有人認為那時候的步兵都赤身裸體,沒穿軍服、沒背武器裝備吧?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馬的體力分配問題。世界各馬場追捕野馬的經驗表明,有騎手的馬和自然狀態下的野馬相比,其實在耐力追逐上並沒有吃大虧。原因在於有騎手的馬借助了人類的智力,從而可以最佳分配體力;而沒騎手的自然野馬更傾向於猛跑一陣就停一陣,反反複複,最後反而會跑得沒力氣,被有騎手的馬硬追上。不信的人可以想象一下,你每玩命猛跑一千米就歇息一分鍾,而不是勻速跑,看看你能跑多遠?你能說服馬拉鬆選手這樣跑嗎?
 
        Discovery頻道中也特意展現了這一方麵,擅長快速奔跑的羚羊,卻被非洲的bushman部落的獵人硬給追得癱軟在地,就是在不會分配體力上吃了重大的虧。羚羊總是期望,猛跑一陣後就能像甩脫獅子那樣甩脫人類。可人類不但有獵人追蹤蹤跡的知識,而且還有超強的勻速長跑能力,怎麽也甩不掉。結果,羚羊最終還是跑不過人類。
 
        因此,人類雖然體力可能相對退化,但其實並沒有真的退化很多。人類能夠勝出、取得發展的機會,並進而成為萬物之靈,並非完全隻靠智力。即使麵對當今世界的諸般野獸們,人類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聲稱:就算不靠現代文明,我們也依然是至少位居食物鏈中上層的“猛獸”。
 
        接下來,談第三個被普通人忽視的方麵,就是烏鴉的智力。從《烏鴉喝水》的故事中,不少人知道烏鴉很聰明。但從《烏鴉與狐狸》的故事中,卻又覺得烏鴉不如狐狸聰明。其實烏鴉的聰明程度不但遠超狐狸,更還遠超除人類以外的絕大多數動物,甚至包括許多靈長類。
 
        “漂亮”、“可愛” 、“聰明”等形容詞雖然很大程度是主觀感覺,但也可能有一些現實根據。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就有美醜的天然感覺,說明美醜並非完全是由文化決定的。有科學統計表明,“漂亮”與否,其實是反映人的麵相與人類麵相平均值接近的程度,五官越趨於平均越漂亮。因此,現代計算機係統已經可以自動“生成”美女照片,甚至在混入真正的美女照片中讓人類鑒別時,計算機生成的“美女”反而更受青睞。至於“可愛”,則是體現跟人類嬰兒相貌的接近程度:越是大頭大眼、體色單一、圓圓滾滾的動物,就越顯可愛。而在“聰明”方麵,雖有一些例外,但總的來說,動物的聰明程度大致與進化樹和腦體比重一致。越晚出現的、越高級的動物,一般越聰明;大腦占身體的的比重越大,一般也越聰明。烏鴉屬於鳥類,而鳥類與人類所屬的哺乳動物同級,都是高等溫血動物,加上烏鴉腦體比重堪與靈長類動物相比,那麽其聰明程度自然就有出類拔萃的可能。
 
        先來看幾件烏鴉能做、且有視頻或科學論文為證的事,就可以看出它究竟有多聰明。
 
        首先,烏鴉會釣魚。有的烏鴉找到小片麵包屑,不立即自己吃掉,而是把它扔進小水灣裏吸引小魚,自己從旁捕捉這些小魚。一個地方的小魚反複幾次不再上當後,烏鴉還會再叼起麵包屑飛往別的地方,故技重施。
 
        第二,烏鴉知道利用人類交通工具和交通規則。烏鴉會把堅果類放在停車狀態中的輪胎下,借助汽車啟動後輪胎壓力壓碎果殼,這早已不稀奇。鬧市區的烏鴉會將堅果拋在路上讓騎車碾壓,這也不是新聞。真正稀奇的是,這些烏鴉有學習進階的能力:它們發現來往汽車雖然能壓碎果殼,但自己去吃的時候卻也有被車壓死的風險。於是它們總結出規律:每當紅燈出現,所有汽車就會停在斑馬線外。然後,烏鴉就開始把堅果拋向斑馬線上,特意等到紅燈亮的時候,再去吃果仁。
 
        第三,烏鴉不但懂得石頭能把水位頂高,從而成就《烏鴉喝水》的故事,而且還懂得物理上連通器的原理。在一個水桶上豎立兩根高矮不同的透明水管,其中矮的那根如果溢出的話,水就可以流向外接水槽。但烏鴉身體被限製,隻能接觸水槽和那根長水管。結果有的烏鴉能知道朝長水管裏丟石子,從而讓水位上升到短水管的溢出水位,並由此喝到流向水槽的水。
 
        第四,烏鴉能夠知道“接力”。將鳥類放一個鳥籠裏,鳥籠底部栓著一個細線,遠遠吊著美食。別的鳥都試圖用嘴去拉那根線,但因為線的長度太長,始終夠不著美食。可烏鴉卻知道先用嘴撈起一段,然後用一隻腳爪踩住,然後繼續撈繼續踩,最終拉近並吃掉美食。
 
        第五,烏鴉會故意在煙火中出沒,或是故意在蟻巢旁邊擺出入侵姿態,以利用煙霧和螞蟻們防衛時噴出的蟻酸等物,幫自己驅走身上的寄生蟲。
 
        除了這幾件“簡單”的事之外,還有許多諸如烏鴉會解多階段謎題、烏鴉會把小鐵絲彎成小彎鉤來勾取物體的故事,這裏不一一列舉。不管怎麽樣,共同指向是烏鴉遠比許多人以為的要聰明。而且烏鴉不但聰明,還是非常重感情的鳥類,始終堅持一夫一妻,最長有觀測到25年銀婚甚至30年珍珠婚的,即使配偶過世也不另娶。但由於烏鴉喜食毛蟲、腐肉等,可能能聞到垂死動物身上的某種氣息從而聚集,加上顏色也是象征幽冥的黑色,導致人們雖在傳說中敬畏烏鴉,但現實中又普遍不大喜歡烏鴉。
 
        (三)傳說
 
        接下來介紹一下傳統文化中,與本書有關的一些神獸傳說。
 
        中國古代傳說中,最常見的神獸就是麒麟、鳳凰、靈龜和神龍,譽為四大神獸。但與此同時,人們講究物業風水和氣運時,卻又崇尚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等“四象神獸”。他們之間是否完全一一對應,眾說紛紜。按照普通人的直觀理解,很容易就認為麒麟對應白虎,鳳凰對應朱雀,靈龜對應玄武,神龍對應青龍。但是,古代星象流派中卻又經常把麒麟與白虎並列,又把勾陳(一種九尾狐,也有稱是蛇類)和螣蛇另列出來,認為麒麟(或是勾陳和螣蛇)位居四聖獸所代表的二十八宿的正中央。另外,漢代甚至還有過一種東方狐狸,南方烏鴉,西方兔子,北方蟾蜍的神獸體係。凡此種種,很容易讓人糊塗。但神話傳說本來就是這樣混亂的,我們在此也不必深究,隻簡要了解一下一些可能在書中出現的神獸即可。
 
        麒麟和白虎:
 
        麒麟是傳說中的哺乳動物類神獸,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豬尾。有的傳說中,還認為麒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叫聲似“麟”。麒麟中再細分的話,雄者為麒,雌者為麟。古代以麒麟為仁獸和百獸之長,認為其是既神秘又祥瑞的靈物。在星象學中,也有一種說法是麒麟位於二十八宿的正中央。古代野心家想篡位,都得先散布“黃龍屢現,麒麟降生”之類的輿論作準備。孔子的出生,也是“麒麟送子”的典型代表;而孔子對當時社會的絕望,也是用“麟出而死”來暗示。另外,中國古代對於物理學上“速率”的概念,是以“麒麟之步”為測量單位的。這個可以查閱東漢王充的科學著作《論衡》。
 
        至於麒麟的原型究竟是什麽,有獅子說、(白)虎說、梅花鹿說、西方的獨角獸說等等,但最為常見的說法是長頸鹿。其主要根據是三個:一是麒麟二字本身都帶“鹿”字旁,而長頸鹿形態奇異又有角;二是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長頸鹿,在經過朝臣中眾多文史大家的辯論之後,一致被認同為“麒麟”;三是日本一帶,至今依然把長頸鹿直接叫做“麒麟”。
 
        在神話中與麒麟最為直接對應的,是另一神獸白虎。傳說中白虎位居西方,乃是代表金屬的屬陽神獸,主剛強和殺伐,領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由於名字中就帶“虎”字,白虎的原型自然就是老虎了。老虎中的主體是黃色,但中原傳說中亦有類似黑豹的黑化種“黑虎”,同時南亞次大陸上的老虎中,也偶有白化種“白虎”。因此,白虎的起緣,可能是古代人見過、或聽說過西方有白色的老虎,在物以稀為貴的思維下,自然便認為其神異。同時,薑子牙道號“飛熊”,但地處西歧的周文王卻夢之為“肋生雙翅的猛虎”,自然也加強了白虎屬西方神獸的說法。而黑虎因帶象征肅穆的黑色,則被認為是通往幽冥的神獸,往往被尊為皇陵、貴族陵墓的保護神。
 
        鳳凰和朱雀:
 
        鳳凰是傳說中的羽族神鳥,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雄的稱鳳,雌的稱凰。古籍中稱鳳凰生性高潔,“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鳳凰起初本為陽性,代表烈火和太陽,被稱為太陽鳥,但後來因與龍對應,漸漸又開始有代表陰性的意義。鳳凰是祥和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 “鳳凰來儀”喻示著太平盛世,因此也是想稱帝者喜歡散布的謠言。
 
        鳳凰的常見別稱有鳳皇、鸞鳥(見屈原的《涉江》)、鴻鵠(《史記》中陳勝造反前曾以此喻示心誌)等。鳳凰在很多人的形象中是美麗的神鳥,因此也成了代表愛情的神獸,人們經常用《鳳求凰》暗喻男子向女子示愛。一般認為鳳凰的動物界原型是孔雀、雉雞等羽毛靚麗的鳥類,但也有人認為其含有鷹鷲(代表凶猛)和鴕鳥(代表大體型)的元素。文化上,鳳凰可能有多個來源,包括古代東夷的“玄鳥”,楚國人的“九頭鳳”,以及神話傳說中的怪獸“鬼車”等。也有人認為與印度神話中的金翅大鵬鳥、中東神話中的不死鳥、貝努、火鳥等有淵源。
 
        代表神鳥的鳳凰總是與凡鳥對應,但是“鳳”字本身的起源就是“凡”字在正中,似乎又暗喻鳳本凡鳥(還有一則相關趣聞,可見呂安拜訪嵇康的傳說)。有人據此認為《西遊記》中的九頭蟲,其實也是鳳凰一脈,因為其描述中有一條 “氣傲不同凡鳥類”的暗示。大陸八十年代央視版《西遊記》中,有小白龍、九頭蟲和萬聖龍王公主間的感情演繹。由於飾演龍公主的演員張箐相貌和氣質非常好,遂引無數屌絲憤憤不平,認為好白菜被豬拱了,想不通龍公主怎麽會喜歡九頭蟲。其實從原著中的描述來看,九頭蟲不但血統上不輸於小白龍,而且還是地地道道的實力派,能獨立打敗孫悟空和豬八戒。因此,龍公主喜歡九頭蟲,實在也沒什麽不好理解的。
 
        至於朱雀,則是星象學中二十八宿裏代表南方七宿的神鳥,又稱朱鳥,身覆火焰,象征幸福和希望。由於傳說有“鳳育九雛”的說法(最早見《晉書·穆帝紀》,但說法不一),即金鳳、彩鳳、火鳳、雪凰、藍凰、孔雀、大鵬、雷鳥、大風,因此許多人認為朱雀對應著傳說中的老三火鳳。朱雀代表火焰、紅色、繁榮、炎熱、夏季和南方,因此唐朝最繁華的、直通南方的大街名為“朱雀大街”。
 
        龜、(螣)蛇和玄武:
 
        大概是由於活得奇長的原因,龜從古至今都代表著靈性和神性,龜殼更成為最早的卜卦神器。蛇在古代也被認為是長壽和奇異的象征,因此龜、蛇經常被並列提及。曹操的《龜雖壽》中,就引喻了“神龜”、“螣蛇”,認為靈龜的最大特點是活得長,而螣蛇能乘霧而飛。中國第一個王朝建立者夏啟的祖父、大禹的父親鯀,字玄冥,又作玄武,被認為是有神龜治水之義。鯀的妻子“修巳”,為有莘氏女,大多認為其實就是“修蛇”之義。這對夫妻自然也加強了龜蛇之間的聯係。
 
        龜蛇與玄武的關係,也是由此而來。玄武是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代表北方、冬季、水神和黑色。最早期的玄武隻有龜,但後來因為有人認為龜類都是雌性,必須與雄蛇配為婚姻才能生育後代,因此玄武漸漸變為龜蛇合體。在這種說法裏,龜蛇的性別與《白蛇傳》中的法海和白素貞是不一樣的。玄武後來越來越被人格化,除了《白蛇傳》的演繹外,玄武還被稱為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享受供奉。
 
        從大禹之父、一輩子都在治水的鯀的傳說來看,早期主管水的神是龜蛇,而非龍神。這也可從古代傳說中的一對名劍“幹將”“莫邪”看出。幹將劍身帶龜紋,而莫邪劍身帶“漫理紋”,也就是水紋,可見從那時起人們就將龜和水聯係起來。
 
        至於螣蛇,最早出自《荀子·勸學》中的“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指成功的最主要關鍵在於後天努力,而非先天優勢。螣蛇多與神龜並列,但也有說法是螣蛇(或螣蛇與勾陳一起)被四象神獸擁簇在中間,代表黃色。有人推測,《白蛇傳》中的白素貞是白矖(音洗,也是一種神蛇)和騰蛇的後代,因此才能在南極仙翁等元老麵前多次得到通融。
 
        青龍或蒼龍:
 
        在麟鳳龜龍和四象這兩套體係中,名字最一致的神獸是青龍。青龍(蒼龍)是青色或青黑色的龍,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屬木,代表東方、春季、植物生長,司風雷,滋生萬物。本來,玄武是正兒八經的水神,但由於青龍所代表的是農作物生長,而古代對農作物影響最大又最不穩定的就是水,因此人們漸漸也把本來屬木的青龍作為水神。有趣的是,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又被暗指為“木母”,同時本來又是天河水軍總管,也算是對屬木的神物卻主管水的一種印證。龍王,也漸漸被認為是住在深水中,而不是水陸交界處。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皆被認為是蛇身或龍身,號為“龍祖”。炎黃二帝的傳說都與龍有密切關係,炎帝更本身就在死後化為赤龍。最初,龍本是代表水、代表陰性的神獸。後來,帝王們為了從源流上就宣示自己是承接“自古以來”的天命,紛紛自稱為龍,龍也逐漸在與代表後妃的鳳並稱時更代表陽性。同時,龍的地位也逐漸上升。古代還有“豢龍氏”、“禦龍氏”等把龍當做寵物一樣養的人類,普通人也都可以隨便采用龍的紋飾,後來龍紋則變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帝王專享。
 
        (青)龍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大蟒蛇或是鱷魚。但由於已經有神蛇列在玄武中,許多人認為至少龍族中的“青龍”,應該起源於有四足的爬行類,如鱷魚、蜥蜴等。歸納起來,龍至少有巨蟒說、眼鏡王蛇說、鱷魚說、鯊魚說、蜥蜴說、龍卷風說、馬說、雲說、閃電說、彩虹說、豬首說、樹神說等等。龍的形象,也往往很不一致,有足無足,有角無角,有鱗無鱗,有須無須,都有對應的說法。更奇特的是,龍中還有一種長著鳥類翅膀的龍,稱為“應龍”(也稱“鷹龍”),雖與西方普通傳說中那種會飛的恐龍(或翼龍)形象不同,但卻和基督教傳說中帶翼天使的本來形象有巧合之處。
 
        與鳳一樣,龍也有龍生九子之說,分別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狔、贔屭、狴犴、負屭、螭吻。有趣的是,民間傳說又特地指出“龍生九子不為龍”,似是強調龍的繁殖類似雜交品種的子代種群分化現象,但也似在暗示努力的重要性:即使是龍的兒子,不經努力也不能成龍。
 
        勾陳:
 
        勾陳是一個奇特的象位,在普通傳說中很難見到,但在星象、算卦中卻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相生相克的說法中,勾陳主田土勞役(亦有一說主桃花運),克玄武。在“六神”或“六爻”的說法中,勾陳與螣蛇一起位於天際中央,一管上方,一管下方,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構成正立方體的六個麵。關於勾陳本身究竟是什麽,至少有三種說法。一說勾陳其實就是麒麟,一說勾陳也是一種神蛇,還有一說指勾陳其實是九尾狐。
 
        九尾狐是先秦神獸,在久遠的古代,其本來是祥瑞、正派和幸福的象征。當年大禹年三十未娶,在那個時代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大齡剩男,忽然遇見九尾狐名叫“女嬌”(此名其實暗示“女妖”,塗山氏之女),娶之,遂一口氣得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誌 。此事可見《塗山歌》“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因此,那個時代的九尾狐,不但是遠大前途的象征,也代表著愛情、婚姻、家室的美好。不僅僅在班固的《白虎通義》中以九尾狐為保佑子孫繁盛的神獸,在《詩經·有狐》中也借狐為喻,歌詠情思。古代情詩《上邪》的作者,據說也是一隻不願向“忘情水”低頭認命的九尾狐。唐張鷟的《朝野僉載》,甚至還記載有“無狐不村”的說法。
 
        然而再到後來,九尾狐卻被漸漸妖化。推測起因,可能是因為夏商周以來發生了無數因美女而滅國的故事,而狐狸太過漂亮,尾巴多又代表著靈氣和心眼多,特別能迷惑人,因此那些導致傾國傾城的美女們,也就紛紛被附會成九尾狐下凡作祟。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封神演義》中迷惑紂王的妲己,此外還有迷惑周幽王的褒姒,迷惑夏桀的妹喜,甚至武則天也被駱賓王罵為“狐媚”。就連《封神演義》中的第二美女胡喜媚,雖是九頭雉雞成精,但其名字其實也是暗指“狐妹喜”。
 
        由於《封神演義》的藝術魅力,狐妖魅惑人主、禍害百姓的形象深入人心,導致許多人忽略了她們隻是一顆棋子、隻是被利用來轉移視線而已。真正發生戰亂的原因,其實是天庭機構臃腫,吃overhead的有編製神仙太多,因此必須找個經濟危機的名目(即“劫數”)來裁員降薪。裁員前,三個派係的大佬(總裁是老子,首席執行官是元始天尊,天庭總工會多數派主席是通天教主)之間其實已有共識,早就商量好了指標和名單。但在裁員過程中,卻因減員增效辦公室主任薑子牙的具體操作,激發了派係情緒不穩,三派遂開始明爭暗鬥。最後,廣收弟子、無人獸種族歧視的通天教主被正派不齒,寡不敵眾下失敗,無數弟子被從仙(相當於隻吃分紅、不用做事的股東合夥人)的級別降至神(相當於工薪階層,要幹活才能生活,而且還不能談戀愛)的級別。
 
        順便說一句,孫悟空的師父也有可能是通天教主,因為隻有他教唆能力、教唆過程、和教唆動機一應俱全:名號暗符(隱身“靈台方寸山”,而通天教主也稱“靈”寶天尊),法力頂級而且近於道流,既有折騰現世巨頭之心,但又不願捅破窗戶紙,同時在《封神演義》中還有明確恩怨來佐證動機。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似乎天下無敵,可後來在取經路上,天庭中隨便出來一個鳥人,就能打得他進退不得:天庭員工本來就因住集中營吃大鍋飯不爽,又認出了孫悟空其實是自己的小師弟,那麽在保衛天庭(其上層原本曾是他們的敵人)這一過程中,自然怠工不出力。後來取經路上都是個體戶單幹,利字當頭,自然打起精神,不會再留手。
 
        扯遠了。總之,九尾狐的形象在此類作品的引導下,有一個逐步由好變壞的過程。最早從《山海經》起,就開始有九尾狐能吃人的記載,後來再加上人們對於亡國慘痛的恐懼和憂慮,九尾狐的名聲自然每況愈下。越到後來,以九尾狐為代表的狐仙類,就越與淫蕩和邪惡聯係在一起,九尾狐崇拜也就越不普遍。當今社會上對狐仙的崇拜,已基本上隻在港台娛樂圈女星間流行,希望其保佑桃花運。但在普通老百姓的民間傳說中,特別是“塗山”所在的東方江淮一代,依然保留有一些善良美好的狐仙故事。例如《聊齋誌異》記載的故事中,狐仙的形象與當時道統中的形象大相近庭,大多美麗溫柔,不但不吃人,還能滿足許多世人、尤其是書呆子們的幻想和願望。
 
        (四)又現實
 
        總之,《麟鳳龜龍》這部作品,主要是以一些常見的小動物為主角,將現實中的動物,與古代文化中的“神獸”聯係起來,揭示動物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悲歡離合。這其中難免會有些錯漏,一來是因為水平有限,筆者是研製機器人係統的,並非生物學專業;二來也是因為時間有限,就這有限的水平下,還得大半精力跟老婆孩子們糾纏。因此,還望各位讀者以平常心,看平常書,作平常語。隻希望此作品能給孩子們成長過程帶來一些歡樂,順便讓他們了解一點傳統文化和民間故事,也就心滿意足了。如想聯係作者,可以發信至supernineheadbird@yahoo.com(此為全角字符,請輸入對應英文字母才能用作地址)。另外,如想一次看全所有章節,可以到博客blog .sina .com .cn/u/2114744721(請去掉3個點前麵的空格)上去看。
 
        想做點喜歡的事,難哪。誰說化學上的勒沙特列原理隻適用於化學?它其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任何時候隻要敢嚐試一點點卑微的理想,周圍環境就一定會形成合力,來努力將你帶回庸俗。回想這些時日,白天伺候老板,晚上伺候老婆,天天在定應用、開組會、想算法、寫專利、帶熊孩子、做菜洗碗、維護房屋、安撫家人間折騰,時不時還得出差去幾千公裏外鳥不拉SH*T的野外調試場,就連周末累死累活忙完了這些事,也還得在認為萬般皆上品、唯有寫作低的家人麵前腆著臉討好,才能在白眼下賴出一點可憐巴巴的寫作時間。這日子過的,簡直就像隻見不得光的老鼠。有時候感慨起來,真恨不得爆上一句:生活,真他奶奶的不容易!
 
        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於Peoria, IL, USA
 
        九頭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nineheadniao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感謝您的理解,支持和鼓勵!這在現在這樣一個浮燥瑣碎的社會裏,真的給了我莫大的支持。我一定繼續努力!謝謝!
CatinGrey 回複 悄悄話 九頭鳥先生,我是今天看了寵壇裏貼的39回才回頭看你麟鳳龜龍的序言,覺得你很了不起。一個職場的全職人,除了擔負起照顧老婆孩子的同時,還能靜下心寫寫這類童話書,真不易了。你對動物界的保護色、警戒色、擬態、共生、共棲、天敵、食物鏈等等知識,也比我們所謂愛動物的普通人要高很多。

現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都充斥著功利和庸俗,你在工作之餘,照顧好老婆和孩子之餘還能擁有這樣一顆童心,安靜地守住自己的角落,實在難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