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路遠美利堅

出發時還是一個少年,回首時被問路人稱叔叔。我們為什麽漂洋過海,我們為什麽遠走他鄉?藍天白雲下,讓我寫幾行為我們那代人做證。
個人資料
北美大一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生不隻是詩和遠方,還有切身的困苦---寫在《When Breath Becomes Air》讀後

(2017-03-10 06:42:34) 下一個

人生不隻是詩和遠方,還有切身的困苦---寫在《When Breath Becomes Air》讀後

 

假如你沒有讀過這本書,或許可以猜一猜這本書的作者從事的是一種什麽職業?

 

早晨四五點鍾就起床去工作,一直幹到晩上九十點鍾或更晚才回家,每周六天,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工作中不能出現一毫米大小的差錯,因為一旦出錯有可能會讓某個已經不幸的人喪失性命或殘廢。從入門學習到獨立工作需要七年的訓練時間,工作的人常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責任,所以隻有那些體力和智力最佳的人才能勝任。這哪裏是為了金錢與名譽,更多的豈不是因為在響應一個召喚?這本書的作者保羅卡拉尼斯(Paul Kalanithi)說這是世界上最差的一種工作。

 

雖然這本書的電子版我多半年前就有了,用手機讀來費力,就放下了。幾個星期前有一天又想了起來,買了一本印刷版本,終於斷續地讀完了最後一頁。

 

神經外科醫生卡拉尼斯,是一個第二代移民的印裔美國人,小時候生長在紐約郊區,中學時搬到了亞力桑那州一個小鎮,然後進了斯坦佛大學學習英文和生物學。畢業後又在斯坦福大學學習詩歌。隨後作者又遠去劍橋大學學習文學並取得第二個碩士學位。年輕的科拉尼斯,試圖從文學與生物學二方麵入手去理解生命的意義,為此最終選擇了進入耶魯醫學院學習。學醫的過程讓他見到過如佛祖見過的那些生老病死,或更有甚者,那些沒有生就死了,沒有老就病了,沒有病就死了的種種情景。醫學院畢業時,他毅然選擇了醫學領域裏最具挑戰性的神經外科專業。要知道,即使這樣一種對身心近乎於懲罰般磨練的專業,並不是每一個去申請的醫學畢業生都能如願被選中而有機會進行深造。

 

36歲時卡拉尼斯醫生在做最後一年也是第七年的神經外科醫生訓練時,因極度疲勞與劇烈背痛才發現自己患上了已發生骨轉移的晚期肺癌。對於這麽年輕的一個人,這種情況的發生率還不到十萬分之一,命運似乎有時就是如此捉弄人。麵對這巨大的打擊,籠罩在死亡陰影下,承受著事業正走向頂峰時的失落,卡拉尼斯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伴著疼痛,仍堅持完成了第七年住院總醫師的工作而畢業。他的妻子,明知他僅能在世不久,仍為他們生下了一朵如生命之花的女兒。卡拉尼斯懷著對生活對親人對文學對詩歌的熱愛,在他生命的最後數月裏忍著病痛寫下了這一本淌著看不見的血與淚的書。就這樣,呼吸變成了空氣,一具閃光的生命變得了無痕跡。

 

書讀了一多半時,我偶然間與一個猶太裔腫瘤醫生談起了此書作者的故事以及其它類似的病例,如十幾歲的骨瘤病人或二十幾歲的腦瘤病人,四肢截肢的中年病人等等,以及其它讓常人難以想象的或殘或亡的病例。為什麽這世界上有這麽多種不可思議的痛苦?如果這是神的意思,哪為什麽會是這樣?這位醫助過許多腫瘤病人的醫生說,英文裏說痛苦是Passion的來源。因為人生有痛苦,所以猶太教也說人會有來生。聽後仔細想想,也是,假如神沒有造出痛苦,那麽這個世界上還會有一個快樂的人嗎?因為有精神痛苦,所以神給世人種種教義。因為有身體痛苦,神也造就了可以開顱剖背的神經外科醫生和其它醫生。

 

比起人們能夠描述的種種有名有狀的痛苦,更常見的莫過於因平淡一生所致的那種淡淡的痛苦。幾年前,與爸爸去遊覽新州雕塑公園,麵對著一組斷壁殘垣描述"九一一"的雕塑,回憶起多年前的那個早上送他去紐瓦克機場路上看到紐約天邊的雙塔樓景,和那天他幸運地不在被劫飛機上的經曆。一邊遊觀一邊談古論今,我問道大多數人盡管努力,一生終歸平凡普通,豈不是一種痛苦?爸爸說他從事教育四十年,學生幾萬人也隻出了一個省長,平凡很正常。我聽後想大概如此吧,我們有幸身智健全,沒有經曆戰亂劫難,或許真該為平凡而喜樂。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震撼心靈的悲劇,但作者卡拉尼斯的人生並不悲慘,忍著鑽心裂骨的痛,作者留下了這部注定會傳播甚遠且如詩般的篇章。書名是"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不去百度,就譯為"一息尚存",也不知別的人讀過後有無相同或更佳的講法?

 

“When you come to one of the many moments in life where you must give an account of yourself, provide a ledger of what you have been, and done, and meant to the world…”  from《When Breath Becomes Air》by Paul Kalanithi

 

---//---//---

 

 

 

     推薦,值得一讀的一本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小曼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讚同亮亮媽所言:醫生的工作需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戰,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然後用自己的技能造福他人。我女兒曾交一醫生男友,相約吃個飯競三次都沒吃成,第三次已上了一個菜,一個電話立即離去。女兒受不了吹了,可我一直可憐那個競業的孩子。
北美大一叔 回複 悄悄話 不一一回複了,謝謝諸位留言,學習了。
夢裏花香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He made me thinking of Randy Pausch, the professor whose “last lecture” made him a Lou-Gehrig-like symbol of the beauty and briefness of life.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一定去讀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人們會寄語醫生很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有時,很難說這種期望與對神的期待有什麽不同。從醫生的角度去看世界,需要承受的壓力一定比常人要大很多
何仙姑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生命如此脆弱也是如此堅強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很好的讀後感。我去年讀完這本,是他妻子的最後一篇讓我淚流滿麵。醫生的工作需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戰,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然後用自己的技能造福他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