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陳逸飛逝世十周年,他曾經幫助過的年輕人,寫了許多文章來悼念,這位提出"大視覺"概念,早年陳丹青,亦師亦友的藝術家。木心美術館,老人故去四年後,由學生陳丹青主持開館。將陳逸飛與木心相題並論,因為他們是八十年代,最早到美國的上海人。紐約,成全了木心的文學藝術。也是紐約,改變了陳逸飛,開創視覺的商業。
生於一九二七年的木心,長在紅旗下,生於四六年的畫家陳逸飛,他們年齡相差十九歲。八〇年的紐約,陳逸飛三十四歲,風華正茂,一流的中國油畫家。八二年,五十五歲的木心,望見了"自由女神"。紐約的神奇,在於多元的起點。他們不愧於海派的文化精英,充分展示了上海人,聰慧、靈活、開創和務實的精神。
木心童年的私塾教育,家鄉烏鎮的水,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傳統古典文化,陶冶出的文化底蘊。恩師林風眠,帶回的法國藝術,民國教育、海派文化的自由空氣,確定了他的藝術觀。從四九年到八二年,木心從事工藝美術,幾次牢獄之災...... 同中國的文藝界,沒有任何聯係,三十三年光陰,封存於時光的隧道...... 文字與畫作均被毀。獄中,他用寫"坦白書"的紙筆,寫出洋洋65萬言的"獄中筆記",縫在了棉被中,才得以留存。文化與藝術理想,默默掙紮的等待,"留著青山在...... 心中的火種,會有爆發的一天"。
八〇年的紐約,陳逸飛看到了,當代觀念藝術,如日中天。傳統繪畫,退出了當代藝術與美院的課堂。我無法得知逸飛的想法...... 感覺中的陳逸飛,是個完美主義者。從俄羅斯繪畫傳統起步的他,在西方的美術史,找不到列賓與蘇裏科夫,"架上繪畫"巳被邊緣化,傳統的美術功底,被攝影、裝置和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所取代。作為中國有影響力,青年油畫家的逸飛,麵對這個五光十色的紐約,內心的無奈可想而知。中國的藝術,照搬蘇聯三十年,與西方產生了鴻溝,對當代藝術的認識等於零。陳逸飛做出了選擇,放棄跟上西方的前衛藝術,適當改變畫風,以寫實風格進入了藝術市場。
對於紐約,木心沒有文化的隔閡,?很快地融為一體。台灣文壇發現了木心,出版了一係列他的文學作品。大英博物館收藏他的水墨,畫在白紙而不是宣紙,獨具一格的繪畫。木心的堅守與信念,林風眠的藝術,加海派文化的根..... 從耶魯博物館開始,"木心的藝術"全美博物館級巡回展,完成了木心與西方藝術的對話!他的文字與畫,仿佛橫空出世,從民國的上海,直接跨越過來,沒有大陸文藝的影響,那麽地與眾不同。木心沒有留過洋,對西方的了解,隻是通過民國的印刷品,也許直接來自上海的西方人。這又間接地說明,海派文化的豐厚,為木心的文學藝術,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記得回國,巧遇陳逸飛畫展,早期的"黃河頌",八路軍戰士與晨曦下的黃河...... 再次被感動,幾乎流淚!那些吹長笛、拉大提琴的女郎們,舊上海麻將、旗袍美女,加上幾張西藏油畫...... 陳逸飛被一群人包圍著走來,仿佛娛樂明星般地喧嘩!七十年代末,油畫雕塑創作室,倉庫般的大畫室,許多人靜靜地站著,巨幅油畫"占領總統府",幾把美式湯姆森,一堆黑白照片,他和魏景山爬上爬下,畫幾筆退到遠處,如同導演般叫一句:魏山,這裏加得重一點,後麵虛掉。我更喜歡這樣,畫家的逸飛,作品打動人,無關題材,而是作者的"心"!
藝術家的木心,自己靈魂的歌手。無論環境的險惡,活下來,"藝術"是漫漫長夜的"光"。堅守的"信徒",八十四年,一磚一瓦,建造心中的聖殿,直到到生?命的終點。
九十年代陳逸飛回國,活躍於視覺藝術界,時裝、設計、廣告、攝影和電影全麵鋪開。跟逸飛創業的年輕人回憶,企業嚴重虧損,他用賣畫的錢,支撐這一切。當年的青年設計師,在他不計成本,鼓勵"創意"的企業文化下,才走上了藝術之路。陳逸飛的油畫價格驚人,工作室有許多畫家,他抅思、抅圖,如同導演,作最後修改,簽名。當代藝術圈的慣例,工廠性製作,創意第一,這才是作品,屬於誰的標準!他有更大的理想,油畫隻是他"視覺企業"的一部分。
木心:精神上的"聖徒",文人、藝術家的典範。對逸飛評價難得多,他似乎已超出了,藝術家的範疇。"藝術"被質疑,是當代藝術的大命題,什麽才是藝術家?更沒有標準答案。網絡世界,有什麽概念不能被推翻。二十年前,作為油畫家的陳逸飛,敢於提出、實踐視覺藝術生活化。無疑,他是一個思維超前的勇者。
術表現力卻可以超越一切,進而感染打動人心。不信可瀏覽其大作 - 黃河頌,占領
總統府,更不用說我之最欣賞之作 - 荀陽餘韻。
陳曾幫我。現在我的領域模糊地說是介於兩者之間。
雖然作品不豐,我對單字的分析卻是絕無僅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