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王家衛影片的視覺語言,得到西方藝術界的好評,2000年的"花樣年華"得獎無數,還被評為最隹華語電影。看過王家衛的"2046",很喜歡畫麵的節奏與述事的情調。批評王家衛的也不少,節奏慢和看不懂,馮小鋼說: 小腳老太的裏腳布又臭又長。出生在上海的王家衛,五歲去了香港,他買下了"繁花"的電影版權,這部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他會怎麽拍這部"海上繁花",使我興趣倍增。
?在Apple TV上找到"花樣年華",影片的質量很好,拍攝於2000年的影片,視覺的述事,藝術語言清晰。發生在舊公寓,飄浮不定、令人難堪的婚外情。磨磨蹭蹭的節奏,到結束男女主人公也沒有上床,連紐扣都沒有解,輕輕手指的觸摸,二十多件色彩斑斕的旗袍,展示了時光的交替。昏黃的白熾燈泡,苗條的女子,斑駁的牆壁,狹窄的樓梯,幽室的相守,粱朝偉小心翼翼,怯弱、渴望放縱的目光,與張曼玉的身影,難舍難分,場景畫麵與音樂的不斷重複,語言似乎多餘,溫馨眷顧的氛圍,伴隨著旗袍秀,洋溢著六十年代香港的風情,真不愧為電影藝術的精典。
藝術風格獨特的王家衛,許多演員無所適從,背台詞的劇本沒有,從角色自由演義,梁朝偉與張曼玉是他最好的合作者!剪輯中找感覺的線索與路徑,他曾經當過十年的電影編劇,重視資料的收集,胸有成竹與演員們互動,述事的結構,情節參插的點,調動潛意識,組合視覺感知,他的電影有"靈性"。
?"繁花"是上海市民生活的"萬花筒",街道景色,石庫門弄堂,飯桌與廚房,各色人物的速寫,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的神韻。金宇澄寫作之初的動機單純,在"弄堂網"上連載,回憶上海的七、八十年代生活,在熱心的網友督促下,一發不可收地寫到了新世紀,再出紙質書。?
金宇澄寫"繁花"似乎在嚐試通俗的口味,弄堂街巿的語言,低層民眾的喧嘩...... 小說受到網民的熱愛,是因為那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市井生活。北方有相聲,是語言的藝術,上海有滑稽戲,是"俗"文化。這是我們記憶中的上海...... 張家阿婆的雞毛菜,李家姆媽的"罵山門",有煩惱也有溫馨。他的人物與述事,沒有情感的層次,平鋪的描寫,大量往事的堆砌。仿佛旁觀者的眼光,一掃而過,時光倒錯,情節發展交替,馬路街道的細節,展示了一幅零亂的市井長卷。
?"繁花"對於王家衛,是滬上記憶的倉庫,數不清的物件,相互的關係,人物的故事,亂糟糟的一大團...... 他可以從容地,這裏拉一根,那裏拔一點,無數的碎片、細節和畫麵,組成王家衛版的上海風情。我相信:王家衛的"繁花",一定用方言,但是誰都看得懂,他的電影是視覺的,上海話在此,是特定的氛圍。就像"花樣年華",我聽不懂廣東話,照樣看得如醉如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