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在香港
老爺叔作為在香港生活31年的上海人,來說幾句。
上海人一相認為上海是中國一等城市,上海人是中國一等公民。香港人也認為自己是中國一等城市的一等公民。
上海人和香港人的心態,自傲中隱藏著自卑,自大中掩飾著自私,這種中國市民心態,是很值得相互比較、相互對話,然後反省反思的。
我既是上海人,又是香港人,無論上海人責怪香港人,還是香港人批評上海人,我都兩麵不討好,裏外不是人。
所以,在上海人弄堂裏,我以香港人身份來說幾句,應該有點意義。
打句官話,供大家參考。
上海人在香港 (一)
上海和香港,都是我故鄉。
故鄉觀念是中國人特殊的傳統文化,西方人不講祖籍,隻講出生地。其實我們大多數都不是祖籍上海,正如周立波說的三代前都不是上海人。我爺爺就是二十世紀初從浙江鄉下來上海打工的農民工,到四十年代他的企業在上海紡織業排第六,所以我們不應該看不起外地人。
當然如果有北京人在上海讀書工作卻看不起上海,不願學上海話,那是瘟生,應該請他回老家。
我爺爺從農民工變成了私營企業家,弄得我生出來就是黑五類,19歲就被迫離開上海支邊去新疆農場,文革又說我是美蔣特務,戴反革命帽子監督勞動了15年,幸虧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鄧爺爺,我才再生雙翅展翼飛,清風兩袖出國門。
1980年底,我口袋裏放著工作十多年全部積蓄換得的1500港幣,踏上神秘而萬惡的香港,那時上海還在“兩個凡是”,深圳還是一片農田。
七八十年代,大陸人在香港確實低人一等。當時每年有超過三十萬人,主要是廣東農民,偷渡到香港。可以想象這些貧困農民到了香港是什麽樣子。
當時有部電視劇,裏麵有個角色是大陸來港新移民叫“阿燦”,又土又蠢,出盡洋相,但是心地善良,最後得到大家喜愛。另一部電影《省港旗兵》說文革時廣州“紅旗兵團”造反派在香港作案,這兩部影視是當時香港人觀念的總結,所以見大陸人,好點叫你“阿燦”,惡點叫你“大圈仔”。
九十年代前,說普通話不但人家聽不懂,而且會招致極度鄙視,所以我三個月就廣東話琅琅上口。直到97回歸之後,尤其開放自由行之後,滿街大陸遊客,香港人再不敢得罪大陸人,店員必須學會普通話。
近十年更是巴結大陸到了我看不入眼的程度,在電視傳媒上,一直對上海讚不絕口,把上海看作香港需要急起直追的目標,乃至特首出來說,上海在司法製度、城市管理等軟件建設上和香港還有相當距離,叫香港人安心。
所以三胡老弟說的現象絕對不是主流。
上海人在香港 (二)
我到香港時,文革剛剛結束,香港一般人對大陸非常隔膜,我剛到香港時。不懂廣東話,又沒文憑,第一份工隻能在倉庫當搬運工。
和當地工人說起上山下鄉,他們說:“既然農場那麽苦,你為什麽要去呢?”我說不是自願,是隻有一條出路,他們無論如何不理解:“你不去政府能把你怎樣了?”我才知道真是兩個世界。
和我一起的工人大多小學或初中畢業,當時香港的教育完全是英國式的,初中一開始,除了中文課,所有其他課程全部是英語教學,當時法律規定,出生在香港就是英國國籍,所以青年工人對我講:“我們是英國人,中國的事情不關我們事。”很多人從來沒有到過大陸,根本不了解大陸。
我在大陸受了三十年階級教育,見到香港富人住半山別墅,開歐洲跑車,而工人住的是廉租屋,月薪不足一千 (八十年代初),感慨說真是不公平。但香港工人卻說:“話不能那麽講,當老板很辛苦,你看我們下班了他們還在公司,他們讀書好在外國留學,我們讀書少,當工人不用化腦子,政府給便宜房子住,夠生活就滿足了。”
我發現香港工人完全不像大陸階級鬥爭說的那樣,那次對話給我教育很大。
電視訪問李嘉誠,結束時記者說“李先生,我可不可以看看您的手表?”
李嘉誠挽起袖子,是一隻價值1200港幣的日本“精工”,不是百萬名表。這是給我又一次教育。
什麽叫香港人?你沒在香港生活十年以上,你不可能知道。
上海人在香港 (三)
我在香港第一個家隻有一間7平方米,那是19樓一套100平方的房子,包租婆自己是二房東,把房子隔成七間,自己住一間,六間出租,每間收幾百元。
靠裏麵沒窗的房間租四至六百元,我租的有個小窗,窗外是和另一幢樓房之間的夾弄,白天要開燈,冬天要開風扇,月租800元,當時我工資1200元,中飯都是一個麵包。
十個人共用廚房浴室。我洗澡時才發現浴室原來隔成上下兩間,四周牆角用木柱撐起一層木板,上麵是一間隻有一米高空間的小閣樓,在外麵開一個洞爬進去睡覺。
裏麵住的也是一個上海人,一個我此生見過最漂亮的女孩,Mandy施小姐,她終於無法忍受在別人上廁所的聲音伴隨下入睡,住了一個月就搬走了。
真的,她是我見過最漂亮的女孩。
一年後,我妻兒從上海出來,我們搬到一間12平方,再過兩年,搬到20平方,再過三年,買了第一套房子,建築麵積50平方,50萬港幣,再過15年買了第二套120平方,380萬,現在漲到650萬,第一套收租每月12000。
目前香港的新房子樓價,從最便宜的約每平方米5萬,到較高級的每平方米20-30萬,更高的也有。
我和妻兩人的收入從1981年的每年3萬港幣,到現在每年約300萬,兒子在美國20年了。但我們不能退休,哪天我們停止工作,就坐吃山空,我計算過,如果我現在退休,要能不降低生活水平活到90歲,需要800萬儲備。
這就是香港人的生活。
必須說清楚的是,我的爸爸不是李剛。
上海人在香港 (四)
據政府統計,香港 700多萬人口,約一半有自己房產,另一半住在政府公屋。
政府規定一個低收入線,第一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 (即在香港住滿七年),第二收入在該線之下才能申請。
香港政府每年拍賣土地給地產商,造私人樓宇,政府所得的資金用於造公屋,這個機製其實是富人出錢給窮人造房子。
請問,中國政府賣地的收入哪裏去了,向百姓交代過嗎?
我非常不解的是,香港新加坡都是華人地方,那裏房屋政策的成就是世界知名的,為什麽內地政府就是不“借鑒”?從沒見過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鼓勵全民購房的。美國百分之七十是租房,香港新加坡最高也隻有百分之五十,在中國,連大學生都要買房子,真是世界奇跡,連和尚尼姑都要買房子,玉皇大帝要叫救命了。
在香港,任何拆遷都必需原業主同意,經過雙方討價還價。我一朋友住在一幢60多年的舊樓,地段在銅鑼灣鬧市,有地產商要收購拆建,提出每平方米10萬元,居民要求12萬,至今僵持不下。(地產商清拆新建後每平方起碼賣30萬以上)
香港政府無權遷拆任何私人產業,為了一些公共設施的建設,譬如中國高鐵網延伸到香港,政府要收購幾塊農田,結果引起嚴重衝突,雙方討價還價半年多,最近才獲得同意,同時環保組織提出鐵路造成各種汙染,結果香港政府決定把高鐵造在地下,因此香港境內三十多公裏高鐵造價達 600億,高得嚇死人。
到底上海模式還是香港模式好呢?見仁見智。
大約十年前,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第一次到上海,記者問她對上海的觀感,她讚不絕口,記者問,如果你選擇,你願意住在上海還是台北,這下激怒了這頭台灣民主獅子,她說:“我絕對不會住在上海,為什麽?上海可以一個命令把幾十萬人口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事先沒有任何谘詢討論,根本不顧居民的意願,完全剝奪居民權益,一切由政府和地產商說了算。在世界任何一個民主地方,政府沒有這樣的絕對權力,這說明上海是一個xx的地方,所以我寧可住在落後地區,我認為自由比地鐵高樓更重要。”
龍大炮的回答,印證了五十年前梁思成在北京改建時的意見,保留曆史名城,在古城外另建行政首都,這才是文明的做法,巴黎就是如此。但是毛主席說了,幾年後從天安門城樓一眼望去都是煙囪,結果北京最美麗的牌摟拆了,六百年的城牆拆了 …… 直到今天,全中國不是還在把拆遷進行到底嗎?包括我們上海,多少曆史建築,多少文化遺跡,多少上海人的集體記憶,多少海派文化的載體,已經永遠的失去了,任何一個心裏有點文化底蘊的人,都會感到心痛,難道發展和文化是對立的?難道現代化真的和保存傳統勢不兩立嗎?
上海人在香港 (五)
在香港才一年的時候,突發腎炎,親戚把我送到醫院急診,拍片打針弄了大半天,回家時突然想起根本沒有付錢,親戚說“付什麽錢?”
原來香港公家醫院是完全免費的,八十年代末新規定非香港居民要收費,每次大約一千元左右,但港人隻付50元,包括任何醫療費用。85年我親戚住院開腦瘤,住院10天,再住療養院10天,總共500元,主要是他的夥食費,相當於他月薪十二分之一。
近年內地孕婦到香港生育,每年達三萬多,不得不提高收費,還是人滿為患。
現在公家醫院無論你什麽病、動什麽手術,每天收費60元。從這點講,香港的醫療服務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也正因為窮人都進公家醫院,像老爺叔這樣稍微有幾個臭錢的就不太願意進去。
死要麵子,不過私人醫院畢竟環境舒服點。
我三次住院開腎結石等,都住聖德勒撒醫院 (屬於法國天主教會),每次6-7萬由保險公司付。
更高級的私人醫院動輒幾十萬,一個有錢親戚臨終住院一個月,結帳5百萬。
我的體會:第一,文明社會要提供各種選擇,第二,全體公民都有選擇的自由。
上海人在香港 (六)
現在去一趟香港實在太容易了,太無所謂了,財大氣粗的北京人,驕奢自大的上海人,看不起香港,看不起香港人,確實底氣十足,雖然他們依然以“到香港去買名牌”作為自己高人一等的標誌。
但大多數遊客都是隻到遊客區購物,或海洋公園照相。
作為一個香港人,我覺得香港最值得自豪的地方不是尖沙咀名牌店,不是旺角女人街,也不是迪斯尼的人造布景,更不是時代廣場海港城。
正如上海人誇耀陸家嘴的華麗,世博會的光芒,我對香港的熱愛,主要是大自然的貼近,這在中國各大都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香港總麵積很小,海麵1200平方公裏,海岸線 800公裏,陸地 1100平方公裏,僅上海六分之一。
陸地上 75% 是山地,城市麵積僅占 15%,因此香港城市麵積之小,以及居住麵積之擁擠,是上海無法想象的。
但是,上海沒有藍色的海灣,沒有綠色的山嶺,沒有成片的樹木,沒有世界著名的濕地。
七十年代初香港立法局(議會)通過了“郊野公園保護條例”,設立郊野公園管理委員會,根據這個法案,把陸地麵積的 40% 劃為24個郊野公園,另有58個特殊動物或植物保護地,郊野公園內除了遊人行走的簡易道路,和沿途的休息設施外,沒有任何建築。道路每500米有個電話(當時沒有手機),急救隊可以根據編號及時趕到。除此之外,完全沒有人造的東西。現在每年有遊客1200萬,除了本地人,還有歐洲、日本人,可惜沒有內地人 (也許內地旅遊業還沒發展到這層次)。
海麵上還有3個海岸公園,占2160公頃海麵。
還有值得一提的米浦保護區,是世界著名的拉姆薩爾濕地,是很多西伯利亞候鳥的中轉站。
至今這個郊野公園保持原始狀態,沒有任何所謂“開發”,不生產一分錢 GDP,因為完全免費。
直到五十年代,裏麵還有華南虎,但畢竟麵積太小,老虎是滅絕了,野豬、莽蛇、鬆鼠還有,更有好幾個部落的猴群,完全是野生的。
香港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1座,其中700米以上三座,最高的山峰海拔 958米。
今天,全中國城市都麵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而束手無策,我從內心佩服,當年香港的管治者,在香港經濟剛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就作出這樣高瞻遠矚的決定,實在令人驚歎。
這是我在2010年剛開始上綱,剛登陸上海“弄堂網”,遇到一個自大的“上海人”。看不起香港是那時的時尚,正如看不起美國是現在的時尚。
我這篇文章就是回答這個趾高氣揚的“上海人”,隨手寫上的,未作細仔思考,寫得很粗糙。
後來,加拿大、美國、澳洲、北京的朋友來問,是你寫的嗎?我一時都想不起貼在哪裡。
流毒很廣,流毒很廣,Sorry 啦。
有啥國際視野 !
和當地工人說起上山下鄉,他們說:“既然農場那麽苦,你為什麽要去呢?”我說不是自願,是隻有一條出路,他們無論如何不理解:“你不去政府能把你怎樣了?”我才知道真是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