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曆史中,節日承載著文化與信念,但若要從眾多節日中選出最能觸及心靈深處的一種,那一定是源自內心、跨越文化的“感恩”。
以美國的感恩節為例,它的意義遠不止火雞與南瓜派,而是提醒我們:要向那些改變過我們生命處境的力量,無條件地致謝。所以總統每年都在白宮赦免一隻火雞,相當一部分人家裏的屋裏屋外都裝飾和火雞相關的小玩意,或著裝上有火雞圖案,唱感恩的歌,跳火雞舞。
這種感恩並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種可以被科學解釋的生命智慧。當人心懷感恩、感到滿足和愉悅時,身體會分泌有益的激素,增強免疫係統,如同替生命披上一層看不見的鎧甲。相反,當悲傷、憂鬱、憤怒占據心靈,生理防線隨之脆弱,疾病更易趁虛而入。
因此,多想感恩之事、多看他人之長、多行善事——並不是偽道學,而是一種為自己積累好運、延長健康壽命的“明智哲學”。
回望感恩的起源,它總是伴隨著“困境中的援助”。北美感恩節紀念的,是早期移民在饑寒中得到原住民的幫助,從而迎來豐收。它歌頌的是跨文化之間的援手,是在絕境中看見了人性最美的光。
放眼世界,地域雖異,這份“對生命與豐收的感謝”卻處處存在,隻是換了不同的節日外衣。
在亞洲——韓國的秋夕(Chuseok),人們以盛大的祭祖儀式感謝先人的耕耘與庇佑,它表達的是對生命根源的深深敬意。
在以色列——住棚節(Sukkot),人們搭起臨時棚屋,紀念祖先在曠野漂泊的艱難歲月,提醒後人感恩神明在不確定中的庇護。
在歐洲——德國的收獲感恩節(Erntedankfest),教堂以豐收作物裝飾,人們感謝上蒼讓大地再次回饋食物與生命。
節日形式雖不同,但核心都指向人類最樸素的願望:吃得飽、活得穩、生命有希望。一個社會能提供醫療保障,讓餐桌上有食物,讓人心有依靠——這正是所有豐收節、感恩節精神的現實落腳點。
更重要的是,感恩提醒我們,社會的前進不是靠索取,而是靠彼此的回饋與扶持。這種對大地、對祖先、對社區的感念,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年輕世代的歸屬感,並增強整個社會的凝聚力。
因此,感恩節從來不是西方獨有的節日,而是一種跨越文化、跨越時代的生活哲學。它連接了個人的身心健康——免疫力,社會的穩定基礎——食物與安全,以及人類精神層級的提升——奉獻與回饋。在向前奔跑的腳步中,請不要忘記來處,不要忽略那些改變我們處境的人事物。
唯有如此,我相信人生的旅程才能走得更長、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