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默哀”,並不是為青春的逝去而悲歎。
它是一種輕輕的停頓,讓自己看看曾經的選擇和心情。
像是一麵鏡子,讓人安靜地回望,也提醒自己溫柔地對待曾經的自己。
五六十歲了,大多數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節奏: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熱鬧。
無論青春年少,還是兩鬢染霜,總會在某個瞬間問自己——
我這一生,算不算過得踏實和滿足?
提到“生活的狀態”,很多人腦海裏浮現的是名校文憑、高薪工作、大房子、好車子。
但慢慢地,我發現,真正讓人安心的,並不隻是這些外在的東西。
我曾見到一些全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人。
他們把大量時間和心思傾注在一件事上,那份專注和熱情,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敬重的生活態度。
這讓我明白:學曆或頭銜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持續付出的心意,本身就是一種溫暖而有分量的存在。
我也注意到一些八九十歲的老人。
他們的子女仍在身邊照料,有些人身體健康,還能參加一些活動、和朋友聊天。
能活到這個年紀,有家人陪伴,有屬於自己的社交空間,生活還能繼續豐富多彩,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滿足和幸福。
當然,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有些老人經濟條件一般,但他們依然努力保持交流和日常節奏。
對我來說,這種平凡而真實的生活,也是一種值得尊重的狀態。
說明生活的價值,不隻是外在的財富或地位,而是內心的滿足感、健康、陪伴和參與的機會。
我發現,我想要的,是能夠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讓大腦保持活躍,也能嚐試新的興趣,或者重溫曾經喜愛的事物。
偶爾停下來,回望過往,輕輕思量未來,這樣的自省,帶來內心的平靜,也讓生活更有溫度。
我心裏的生活狀態很簡單:
健康長久,有家人朋友相伴,兒孫安好;
還能為身邊的人做點事,感到自己還有價值,並繼續發光發熱。
這份由內而外的滿足,比任何文憑和頭銜都珍貴。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
慢慢探索生活,保持好奇與熱情。
無論起點在哪裏,都能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