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鐵帽子王”的古往今來

(2015-03-03 18:54:55) 下一個

“鐵帽子王”,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製度。今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時,借用了“鐵帽子王”一詞。今年2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不得罪腐敗分子 就要得罪13億人民》,再次提到“鐵帽子王”。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

“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有關反腐風暴問題時的表態,再次為“鐵帽子王”添了一把火。

“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製度享特權 共有12位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世襲罔替”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製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製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中紀委以“鐵帽子王”奕劻為鏡 借古喻今

新年伊始,中紀委刊發文章《大清"裸官"慶親王的作風問題》,痛批慶親王奕劻。文章介紹,慶親王奕劻工作能力很差,名聲也不太好,官運卻好得出奇。慶親王奕劻“官運好”,不是他的工作業績,而是很會看老佛爺慈溪太後臉色行事,很會迎當時的“官俗”——吃飯、打牌、掙錢。一位工作能力很差,名聲也不太好的人,不僅官運亨通,而且還“頭戴”大清王朝數百年來隻有十二人獲得的“鐵帽子王”。

文章稱,辛亥槍響6年後,慶親王奕劻壽終正寢。已經丟了江山的清皇室這才明白過來,給他加的諡號是“密”,意思是“查找不足,認真整改”。無論對於慶親王本人,還是對於清皇室,這個時候再來總結經驗教訓,顯然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於身處民族複興大時代的我們,慶親王是一本居安思危的好教材,是我們應該照一照的鏡子。

十八大以來,中國掀起反腐風暴,打虎、獵狐、拍蒼蠅,成績為世人矚目。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中國高壓反腐態勢,不會因為目前成績而畫下“休止符”,而是進入“新常態”,力度不減,加碼營造清明政治生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