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教育根本差異:教育價值觀不同

(2015-04-17 01:21:05) 下一個

中國強勢崛起,中美關係及其走向為世界關注,對兩個大國發展潛力優勢對比中,科技教育是焦點。美國《世界日報》對中國在美國留學生生活學習新聞連篇累牘,《世界周刊》還開設專欄討論中美教育問題,見仁見智,但對孰優孰劣終究沒見結論。在美國間斷生活期間,對中美教育差異問題也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中美教育差異根本是教育價值觀不同。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一位教育專家指出,教育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應當讓人去適應教育,還是教育適應人”?“人們總是習慣於要求孩子去適應教育提出的標準,而不是讓教育去滿足孩子發展的需要,如果是這樣,教育就很難走出自己的誤區”。“教育的任務應該是把人的各種差異的潛能發掘出來,讓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潛能,建立堅定的自信,從事屬於他們自己,也屬於這個社會富於個性的創造,而不應像可口可樂生產線,把自己的產品造成一個模樣”。人總是存在差異的,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不僅尊重一般性差異,而且要尊重特殊性差異,正是這樣的差異才構成了人類豐富多彩的創造力及其成果。“教育無論方法,途徑,方式不同,最終的評判標準,就是社會實踐。再優秀的孩子,無論他她拿了多少獎項,有過多少個第一,上了什麽好大學,考試如何拔尖,他們最終的比拚戰場是社會,從哪裏敗下陣的,那裏就是對教育方法、製度評價的一錘定音”。這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目標、途徑、檢驗構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係,為美國人普遍接受,成為當今美國教育事業的主流價值觀。

2011年12月7日,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了2009年國際青少年學生評估項目測評結果,參與這項測評的有45個國家和地區,筆試科目包括閱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年齡15歲,參試達47萬人。平均分數最高的 前10名,亞太地區占了8名,中國上海學生平均分數和單項成績名列第一,美國排名 為26位。使人驚訝的是,每年的國際中學生學術比賽中,美國都名落孫山。 這一結果美國總統也格外關注,但美國教育部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美國人也從不埋怨。在他們看來,基礎知識未必能夠反映教育的全貌,還不能以此證 明美國教育的失敗,因為中國 教育注重基礎知識,美國則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國教育重視知識技能,美國注重能力。注重知識、技能、學位、名次這是中國數千年傳統教育的一貫作法也是目標,悠悠萬事,唯此唯大,企圖窮盡世間所有的知識,恨不得將全部知識裝到自己的腦子裏,提倡活到老學到老,對子女教育也是如此,學習知識記憶知識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最大的成就。除了知識還有技能,音樂舞蹈,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競技體育等樣樣都懂、都會、都通,才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美國人認為,一個孩子最後在社會上成功,能力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這些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能力,分析能力,領導能力,決策能力,動手能力等。在美國人看來,一個處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是性格、價值觀、語言能力、決策能力培養的最好時期,而這些品質對一個人今後成功的人生路非常重要。美國家長寧願自己的孩子去登山、滑雪、打球,也比悶在家裏剋書要強。 為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美國家庭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成長,總是要將孩子送到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去了解世界,認識世界 激發出各種興趣愛好,增加對外部世界的感性認識,社會則是充分滿足培養孩子的各種各樣需要,免費提供有益孩子成長的各種設施;家庭要鼓勵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碗,拖地板、回收垃圾,要給孩子購買各式各樣的玩具,不少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可以搭積木房、設計構築鐵路網、機器人等。而華人家長,正好與此相反,寧願自己把全家的一起瑣事都有自己承擔,騰出時間讓孩子讀書。一個美國家長曾對我說,不明白為什麽華人家長要把孩子關在家裏強迫讀書,浪費了大好時光,失去了最寶貴的培養孩子性格和其他素質的時機。他說:寧願我的孩子能在野炊的時候幫我搭帳篷,也不想看自己孩子伸出一隻纖細的手指頭,連個釘子都不會釘。

中國教育目標是望子成龍(成鳳),美國人注重興趣培養。中國人對子女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出人頭地,成名成家,光宗耀祖,成為社會精英。應該說這並無可厚非,但成功是結果不是過程,從小設置這樣宏偉的目標,光有願望和個人努力是不行的,一個人最後的成功除了需要努力之外,天賦,機會都很重要。而圍繞望子成龍(成風)的目標進行16來年強化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壓力太大,最後家長的良好願望,可能成了孩子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家長和子女關係緊張,孩子們很不高興地說:那是你們的希望,不是我自己的選擇!

與此相反,美國家長更注重發現和培養孩子們的興趣也很注重孩子性格的發育。他們一旦發現孩子喜歡文學,藝術,體育,政治中的一種或多種,就開始下功夫支持他,並在過程中鼓勵他們,從小就給他們信心。但並不強調必須成功,隻要喜歡並積極努力追求,家長們就很開心。咋看起來,美國家長似乎缺乏華人家長的遠大理想,但從社會的整體發展角度看,這種教育方式有很深刻的道理,也讓美國社會得益於這種多樣化。有失敗的就有成功的,有能說的就有喜歡聽的,有慣於領導的就有貫於被領導的。這種尊重個性的選擇,造就了人才的多樣性,適應了社會對人才的各類需求。

美國教育沒有那麽森嚴的名目繁多的考試,在學校裏也沒有分數第一的排隊,但美國社會天天都在排隊。排隊、篩選的結果,人力資源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寶塔,這個寶塔的高、中、低段按照社會的需求各就各位。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一次次素質、能力高低的排隊篩選,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考場裏分流進到各種各樣的校門、場所。在一流大學經過深造的學生,有的成為科學家,教授、許多領域的領軍人物、經濟領域的高管,社會的精英,產生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經過普通高校培養的學生成為企業、事業、社會等方麵的骨幹;在社區大學出來的學生,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麵的熟練勞動者;連社區大學都沒經過的高中畢業學生,經過職業技能培訓後廣泛分布在社會的普通領域做最一般的工作。在人人平等的口實裏,勞動方式(崗位)不同,所引起的工資收益,社會地位的差異由此形成的幸福指數的差異是無法否認、無法抹殺的,但生存權是受法律保障的。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社會的尖子是少數,如果忽視人的智能差異,教育也不顧這種差異,硬著頭皮去擠尖子、過獨木橋那隻能事倍功半;更可悲的是,有的家長為鼓勵孩子上進,追求尖子,孩子在考試被迫作假,自欺欺人;明明孩子缺乏藝術天賦,你非要逼他(她)彈鋼琴,騙來騙去最後騙了自己。

中國教育害怕孩子犯錯誤,美國教育放手讓學生大膽闖。中國教育在孩子教育、成長過程中,不是一個支持者,輔助者,而是一個參與者。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孩子,可以在班級作文比賽中拿好名次,自己幫他寫作文。華人家長從心理上,不能接受孩子暫時的挫折,結果讓孩子們承受和經曆挫折的時間往後移了,移到他們走上社會後。人的一生必然經受無數次挫折,到底應該讓他們在孩童時期經受挫折吸取教訓好呢?還是讓他們在職場中去經曆更好呢?答案顯然是前者。大膽地讓孩子在人生最無關緊要的時候去犯錯誤,犯錯誤而不需要付出代價,這是何等難得的機會,中國教育把原本屬於孩子們的這份權利給剝奪了。

美國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放手,讓他們去犯錯誤,讓他們自己從失敗中學到他們必須的東西。讓孩子自由地說他們想說的任何話,不置任何對錯的評價,而是鼓勵他們。中國教育、華人的家長,當自己的孩子麵對任何需要他們自己的決定時,家長比孩子們還緊張,品頭論足,用自己追求完美的態度,把孩子們自然成長的過程給扼殺了。造就出凡事謹小慎微,膽怯拘謹,生怕做錯事或說錯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謙謙君子。

中國人對孩子有種莫名的擁有感美國人認為孩子自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人格獨立的自由人。美國人眼裏,人是社會的人,孩子有獨立的人格盡管他們直到18歲或更晚才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但他們自始就是屬於社會的。父母不過是盡一份社會責任而已。從這個角度出發,不能把自己的願望,自己的目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他們有權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選則自己的人生。當然,作為家長有監護責任,保護他們,愛護他們,指導他們,支持他們,鼓勵他們,但不能取代他們的權利,把他們置於自己的權力之下。 在這點上美國人在愛孩子的表達方式很獨特,往往很難說是出於對孩子們的愛,多數中產階級的美國家長,更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以商量的口吻來談事情。而華人家長往往會命令孩子們作某些他們不明白的事。一旦被問,華人家長最常說的話就是:照我說的做,別問那麽多為什麽!孩子在家庭裏缺乏平等的感覺,對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有負麵影響。孩子在人生中,最初打交道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在和自己父母的交道中,學會觀察,學會妥協,學會思考,如果他們在家裏都不能獲得尊重,怎麽能期待他們到了社會,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承認、尊重差異是美國辦教育理念,我國教育也承認人的先天性差異,但在承認差異的同時認為人具有可塑性,強調通過後天的教育的能動性。堅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和分數第一的標準,把基礎知識教育變成全盤灌輸的“填鴨式”教育,迫使不同個性,不同潛力的“人適應教育”,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美國教育把人的差異絕對化,強調“教育要適應人”的個性、能力發展,把“開發潛能”變成了鬆散式,放牧式教育;自由寬鬆的社會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為發展青少年的個性,提供了海闊天空的領域,但使學生錯過、荒蕪了青少年長知識階段不應錯失的寶貴時光。

教育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事業,不同民族、國家有不 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但培養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是共同的目標。中美教育存在一些差異是正常的,為探索出一條更好的路,相互可取長補短,優勢互補。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谘文》中提出“贏得未來”的構想,白宮進而發表了“美國創新戰略”,其中提出了“改革公立學校,改善基礎教育,提供全麵 的有競爭力的教育”。事實上,美國正在吸收中國基礎教育一些好的做法 ,中國教育也把培養創新能力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議程 ,值得思考與關注。

教育的宗旨是解決人的發展和成才,重心是成人,就是培養健全的人 ,即思想健康、全麵發展的人。思想健康需要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全麵發展,需要 開發人的最大潛能,應該揚長避短, 在承認人存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開發人的長項。而不應像啤酒生產線,把產品造成一個模樣。如果硬要找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那麽完全可以這樣說,西方教育在這一點上做到了,中國教育還存在一段距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maryf28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分享!
Miss_舞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京工人' 的評論 : 調整過了
jerryshen 回複 悄悄話 社會形態不同 教育也就不會一樣 沒什麽大不了的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是考試大國,普林斯頓一年幾千員工專門研究考試。作者太不了解美國教育,讀者不要被誤導。
灜客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國家是否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應當是由這個國家是否能培育出一流人才決定的。一個國家的教育價值觀實際上又是由這個國家的文化意識、文明程度決定的。
京工人 回複 悄悄話 挺好的文章怎麽弄得右邊卻了一大塊,我試了幾次都沒法看到全部,挺遺憾。作者能否想法重新發一下。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現在有很多中國的父母對孩子太嬌慣了。

我是鼓勵他們出去闖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