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50)
2019 (1)
我小時候在上海青團是在清明時節才有的應季點心,因為艾草隻有這時候才長出來而且還沒太老。後來才知道有的地方青團是叫糍粑的。其實以前在上海青團吃的也不多,年輕時候不喜歡吃甜食,但記憶裏清明時節飄蕩在大街小巷的那股艾草的清香卻在我出國後成了每逢清明的鄉愁。有一年清明時節回的國,遺憾的是點心店賣的青團早已用化學的食品色素代替了幾十年前那隨著春風生長春雨繁茂的野艾草,記憶裏的青團失去了最根本的味道。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 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製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已經不再用來祭祖了,但傳承下裏的青團作為一個特色點心還是每年都有。不過現在國內的青團餡也從單一的豆沙發展到了一個手指都數不過來了,常見的有豬肉、豆沙、綠茶、蛋黃、肉鬆、芝麻、花生等。
前年在我經常閑逛的一個美食壇子裏我看到了有人在野地裏摘艾草自己做青團。找尋失敗了幾次後終於在教會附近找到了一大群瘋長的艾草,那天做完禮拜拔了幾根回家載在了後院林子裏,去年還是小小地個頭,今年卻悄無聲息地舒展開了。我現在居住的美國東北因為氣候寒冷,每年要到五月底艾草才長出來,今天將後院艾草尖上的嫩頭摘了做成我們新英格蘭的六月青團。
1、將摘的艾草嫩頭洗淨放開水鍋焯燙一分鍾撈出,過一下冷水,放入料理機加少許水攪打成漿過濾成汁。
2、糯米粉和澄麵以十比一的比例加打碎的艾草汁混合揉成麵團,
3、根據自己口味麵團裏加適量的糖和油,再加一點堿
有人是糯米粉加粘米粉,那樣的團子蒸好不容易塌,但我更喜歡純糯米的口感,所以我做的是純糯米的。
下圖是院子裏的艾草,葉如綠菊,覆蓋著細小地茸毛,細細嬌嬌,宛如羞答答地佳人
包好熱水上鍋蒸十分鍾,上鍋沒一會,縷縷清香便隨著蒸汽飄溢了出來
色如翡翠,溫潤光亮,香含春意,清爽張揚,迫不及待地咬下第一口,口齒間流淌出的是故鄉春天的細雨和陽光交織的美妙旋律,我愛這地地道道的艾草香!
我兩杯糯米粉做了十個,開鍋後大人一人兩個,一個豆沙,一個鹹蛋黃肉鬆,小孩一人一個,太好吃了!
這個是鹹蛋黃肉鬆的,吃完兩個胃蹬老了。
疫情阻歸路,日夕起相思,
青團生鄉愁,天涯共此時。
非常感謝樓主!我去院子裏摘點葉子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