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學那些事兒(4)送娃入學記

(2017-09-02 09:25:30) 下一個

“父母肩扛手提、夜宿體育館”,“子女輕裝上陣、甩手掌櫃”等這些場景是每年這個季節各大媒體最愛捕捉的鏡頭。議論的焦點無非是:一、如今孩子太嬌慣,連上大學都要家長陪送,將來如何走上社會。二、如今家長有些賤骨頭,快二十歲的孩子了,還是這麽抱著哄著,不給他們鍛練的機會,又如何長大成人。三、中國教育出了問題了,孩子不理解家長苦衷,不明白家長難處,都是應試教育的結果。諸如此類。

8月26日,也就是上周六,陪女兒去多倫多大學報道,我那輛車後麵兩排座位全部放倒,塞滿整整一車的生活用品。按照上麵的說法,我也是“賤骨頭”家長中的一員。在女兒宿舍樓前,我看到的是不僅我這個中國人是“賤骨頭”,那些我們一向認為獨立的老外學生們也是被他們的“賤骨頭”父母護送著來到學校,他們車上裝得行李似乎一點也不比我少。父母肩杠手提,甚至年幼的弟弟妹妹幫他們的哥哥姐姐拿著行李,全家齊出動,好不熱鬧。

“家長送孩子上大學”這個在中國被媒體聚焦的行為在西方為什麽沒有成為熱議的焦點?

其實在美國,家長送孩子不但沒有負麵的聲音,而且大學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家長在開學日送孩子。比如美國很多大學的入學教育,還有給父母的專門課程。為鼓勵父母參加,很多學校還贈送幾天免費的餐食;有的在開學前和大學周邊的酒店聯係好,盡量把房間留給送孩子上學的家長。

多大總共有五萬多名學生,今年的新生有15000名。這麽多新生入校,位於市中心的聖喬治主校區在8月26日這一天給我的印象:人性化服務,秩序井然。首先,多大從高年級學生中臨時雇用了許多工作人員。這些學生被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組,有的疏導交通,有的幫助辦理入住登記,有的幫助卸車運送行車等等。另外,還專門有一個櫃台專門負責家長接待。他們首先給我的手腕上帶一個手環,這算是給家長們的通行證。然後家長可以隨便參觀學校的所有公共設施,如果需要,他們也可以派專人陪同講解。女兒的這個宿舍樓還允許家長住三天。

以前網上看到一位家長對媒體的評論是這樣回答的:當然要送,那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我就一個孩子,考上大學是大事情,而且是天大的喜慶事情。我願意這喜悅無限期延長,細細品味,長久回味。十幾年了,從呱呱墜地,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多少個寒來暑往,披星戴月。如今收獲了,我高興一下,過分嗎?那些個說閑話的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或者年輕不懂事,或者已經老了。 有條件要送,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送!

可以看出,上麵這位家長是一種十分真摯的人性流露。可憐天下父母心,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如今邁上了關鍵性的台階之後,這一份由衷的心情當然要表達出來,宣泄一下。“送子上大學”,天下第一光榮,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份壓抑了、渴望了十幾年之後的情緒,如今一朝釋放,那滋味真的是無以言表。當父母的跟在後麵去新學校看一看,感受一下大學的文化,再跟著孩子到寢室去瞧瞧,和孩子的室友及其父母打個照麵、寒暄幾句,這有什麽錯?這跟孩子不孝順、家長賤骨頭、應試教育讓孩子不懂事兒、素質教育欠缺等等,毫無關係。

最近,我確實挺忙!一批留學生要過來,寄宿、學校、接機各種安排要準備;趕上開學季,高速路上全是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我的油站非常忙;最頭疼的是從8月中旬到現在鬧人慌,幾個學生員工紛紛辭職去上學。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毅然選擇送女兒去入學,而且提前幾天到達多倫多,讓女兒熟悉一下校園及周邊的環境。盡管多大離家也就三個多小時的車程,盡管我已經去過多大無數次,可和女兒一起漫步在多大的校園,還是有一種不同以往的感受。看著那一座座厚重古老的哥特式建築,想到去年這個時候還在為選擇哪所大學做艱難的權衡到現在入學這所百年名校裏麵,百感交集,感慨萬分。我一邊走一邊分享著我的大學生活,有對過去沒有充分利用大學資源而刻苦學習的懊悔,也有對大學生活趣事趣聞的追憶。就如上麵那位家長所說:和孩子走在校園裏有一種奇異的感受。既是對過去的懷念,也是對未來的期望,既有一種對年少淩雲誌的追憶,更多的是洗盡鉛華後的從容。如果不送孩子,哪有這樣的體驗?

 

最後,我把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發給新生一封信作為本文的結尾,與各位家長和學生共勉。

 

信中這樣寫道:“請明天來報到的新生注意一下……當你的母親想掛好你帶來的所有衣服並幫你鋪床時,由著她吧;當你的父親想向你身邊的所有人介紹他自己時,由著他吧;當這個周末你父母想跟你到處逛逛並拍照時,由著他們吧;如果他們使你感到尷尬或表現得很瘋狂,也由他們去吧。因為在你開啟人生的新篇章時,他們同樣也在開啟著他們的新篇章。無論你信或不信,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比你更艱難。所以讓他們再最後一次把你當個小寶寶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淡然 回複 悄悄話 同感!最後那一段尤其感人!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