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足夠驚心動魄,回看2021,原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這一年,新冠疫情的陰影並未走遠,世界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割裂與摩擦;
高通脹在人間蒸發30年後重回美國,房價、車價,甚至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都在不斷飆升;
比特幣、狗狗幣、屎幣……目眩神迷的上千種數字加密貨幣爭先恐後湧上曆史舞台,從一夜暴富到一地雞毛的戲碼一直在上演;
芯片荒從汽車行業蔓延到消費電子、通訊設備,全世界都出現了罕見的供給短缺問題;
教培行業上百萬人大撤退,裁員、轉型成為這個近萬億市場的關鍵詞;
這一年,政策監管席卷了諸多行業,互聯網行業身處風暴眼。從反壟斷超200億元巨額罰款,到平台之間“拆牆”勢在必行,數據合規已經上升至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一項又一項新政,讓互聯網行業告別野蠻擴張。?
房地產調控力度空前,行業冰封帶來的係列反應,不是一個“房價下跌”就可以詮釋的;
教培行業的暴風驟雨,疫情的反複,讓相關的餐飲、商鋪都在焦慮中尋找出路;
在網紅世界,有的人聲名煊赫,賺得盆滿缽滿,比如年底被罰千萬甚至上億的頭部主播。但有更多人身不由己,曇花一現後,永遠消失在互聯網的角落。
浪潮席卷之後,記憶或許會淡化,但一些變化被永久地留下了。
歲月動蕩,命運波瀾,年關來臨,變異毒株Omicron又一次對人類發出衝擊,我們每個人年底都不由的會想到一個問題:明年會更好嗎?
對這個問題,相信看過餘華《活著》的人會有自己的答案。“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當代哲學家齊澤克說,人類在疫情裏的表現和一個人在生活裏接到了一個噩耗是一樣的:從否認、憤怒,到和現實做絕望的討價還價,最後是抑鬱和接受。
我們雖然對怎麽做才正確知道的並不多,卻仍然奮力地在壞局麵裏全力地堵住更壞的可能。
張愛玲的小說《封鎖》中一個情節很有意思:這一邊已經被緊急封鎖了,有一個女傭還是試圖衝過士兵的防線,她大喊著:“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燒飯吧!”。不管眼前有多麽困難,這位女傭隻想著自己的工作和日子,多麽樸素的價值觀。
2022年會更好嗎?這位女傭告訴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