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舶來文化[討論]

(2005-10-10 09:05:39) 下一個

    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發的貼子了。一直舍不得扔掉。隨著留學日子的增長,很多想法已經沒有當年那麽極烈了,但是,也有很多東西始終都不應該忘記。

    不久前,我到上野美術館逛了一圈,看了不少日本的出土文物。說實在的,那些日本人視為國寶,頻頻出現於各種教科書中的文物,和中國同時代、同種類的文物相比,簡直不值一提。雖然處處顯示出模仿的痕跡,卻比贗品還不如。我覺得是那種丟在路上都沒人撿的東西。不過,由此又想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日本人是一個“拿來”主義 的民族,他們也承認自己的文化是舶來文化。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語言文字,無不充斥著從別的地方“拿”來的東西。除去那些“拿”來的東西,仔細想想,土生土長的沒有幾樣。有時候覺得小日本很無恥,也很精。要拿還專拿好的。翻開日本初高中的國文課本,都有專門的漢文單元,裏麵盡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經典名著,一字不改!很多都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精髓啊!氣歸氣,卻也沒有辦法。有時候還不得不佩服他們“拿”的本事。“拿”來了,自己再稍加改良,就成為了自己特色的東西。和服如是,文字如是……

    日本人自己也承認自己不善於創新而善於改良。日本的學生是世界出了名的不愛學習,甚至讓人不禁擔憂如何放心把建設國家的重任交到他們手中。但是,他們確實在不長的時間內一躍成為經濟強國,在一年之內拿了兩個諾貝爾獎!這到底是為什麽?


碧雨寒煙:

     很簡單,自古以來就如是啊,遠點的有遣唐使,近的則有明治維新。對日本來說,從別人那裏拿來的東西怎樣比別人做得更好,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要小於創造一個新事物。還有就是覺得日本的個很大的特色-精益求精,同一個產品,中國的質量檢查已經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可是放在日本也許就被打到次品堆裏。他們的這種認真勁兒我想是中國人所欠缺的


雨兒:

     那麽,既然我們自己已經創造出那麽多好東西,學學人家的認真勁兒,再加上中國人的聰明,使勁兒改良一下,豈不比就這麽白白送出去要好得多?怪心疼的。還是因為是自己的東西,沒覺得有那麽好,送出去就送出去,沒了就沒了?

碧雨寒煙:

    不過現在送出去最多的是我們的人才。在國內就是極品了,出去改良一下就再也不回來了。這更加可惜。

雨兒:

    討論不下去啦。越往下問題越多,也越沉重。不說啦。

碧雨寒煙:

    看來不能和mm們討論這麽嚴肅的話題。^_^

雨兒:

    不是不想討論。隻不過言多必失,接下來的話說得不好就容易得罪人。小姑娘沒有那點勇氣。

雨兒:

    想了一天,有些話不吐不快。看著,我的十萬個為什麽來了:

 為什麽我們能夠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不能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為什麽我們曾經能夠形成中華文化圈對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產生深遠影響而自己卻逐漸走向衰落?
 為什麽我們有能力製造極品,有能力把他們送出去卻沒有能力把他們吸引回來?
 為什麽被日本人稱做"勉強家”的我們時到今日都拿不到一個諾貝爾?
 為什麽所有拿到諾貝爾的華人前麵都有個某國籍而不是中國籍?
 為什麽我們已經發展那麽快,那麽強大了卻還是被瞧不起?
 為什麽在國內有哈日族,哈韓族而在這裏絕大多數日本人對我們的了解僅限於三國誌?
 為什麽在我們回國買禮物的時候都願買made in Japan而不願買made in China?
 為什麽在出國前有人會告訴我:出去了就別再回來?
 為什麽我們會說日本人是工作狂而自己卻做不到對工作的那份狂熱?
 為什麽在我們慨歎日本的便利,周到的同時卻想不到其實這些我們也能做到?
 ……
 為什麽一個世紀前的出國留學是為了尋求治國之路而一個世紀後的出國留學是為了尋求自己更高更遠的發展?
 為什麽本來是過褒義詞的“報效祖國”在現代人的口中卻充滿了嘲弄?
 為什麽沒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誌?
 為什麽當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呼:“我愛你,祖國!”的時候會被當作是神經病?
 ……
 最後一個為什麽:
 為什麽當有人看完這個帖子的時候會說:想那麽多幹什麽,管好自己就行了?

 

thunder:

    回答妹妹的問題: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分析

    日本號稱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體本位主義”。

    “集體本位主義”乃是日本民族立國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現代迅速複興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根源在於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質性。古代日本由倭人、諸少數民族和大陸移民三部分人構成,長期的相互溝通和融合,在政治、社會、文化等的質化過程中,使之變成了單一民族。這種單一民族共享統一文化,具有同質的民族心理。

  日本在世界民族坐標中是個有特色的民族。以往,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從事以種稻為主的單一種植型經濟,這種生產方式從春種到秋收若無整個家族及鄰舍的彼此照料幫忙,勢必舉步維艱。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核心??集體本位主義形成的始因。日本文化可說是一件“百納衣”,主要由中國、英美及本土諸種因子構成。日本人自身創造力依靠引入外來文明得到啟發,進而推進本國發展。日本文化的繼發性形成了該民族學習和接種其他文化的價值取向。戰後日本更是大張旗鼓不遺餘力地從西方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略,且與傳統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種新質的頗具東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

  一位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說:“我們日本從古代到現在,一直沒有哲學。”日本人具有“親自然”的情感傾向,在思維方式上重感覺、輕抽象;重經驗、輕思辯。對於順應自然的性格特征,大家在超市的季節販賣就可以略見一二。日本文化具有重學習、模仿和綜合再創造的傾向。說到底是它文化的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而形成實用主義。“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質。日本傳統的整體結構是“家”的聯合,其頂端是皇室,這種多層次的同組關係形成作為日本社會整體的政治組織即國家。這種縱式的社會組織結構具有嚴格的等級特征。傳統日本社會除皇族和宮廷貴族以外,依次的等級是武士、農民、工人、商人和賤民。日本人很講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與“孝”與中國人的理解不相一致。日本人的基本假設前提是每個男女生來負有“恩情債”。有債就需要報恩,報恩的主要形式是“忠”。世人皆知的日本人的“企業精神”、“集體主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價值基礎上。因其具有獨特的文化,日本才能踏上其成功的現代化之路。

  日本文化當然以其積極成功的一麵為主導。否則,它之成為當今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就是不可思議的了。日本經濟達到了真正的國際化。然而,不無遺憾的是,就其國民性而言,日本人的心理卻遠遠沒有國際化,他們依舊把自己包裹在統一的大和民族文化圈內,拒絕外人的加入,也拒絕進入別人的圈子。日本人心理上深深的“日本人”烙印,已成為一個無形的桎梏,它阻礙著日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融,阻礙著日本經濟國際化向縱深拓展。日本人所謂的?外人?是指從遙遠的海外來到日本的風格各異的人們。大量日本經營者、技術人員遠涉重洋,文化的差異無可避免地引起矛盾衝突,而文化的障礙使解決衝突的必要溝通變得比較艱難。被卷入國際化浪潮的海外日本經營者能講或情願講外語的人較少。

    日本人很少說不(“NO”),深恐傷害對方的感情。日本人還有種傾向,即本來很想要說出來,但為了不給對方以壞印象,也就把到嘴邊的話吞咽回去。這種欲言又止、模糊不清的表達方式往往使人感到茫然無可適從;而“外人”直接了當的意見陳述無意間又會傷害日本人的感情。日本人有強烈的“自己人”意識,組成“自己人”圈子,進入日本的外國人遠沒有進入外國的(尤其是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日本人幸運。在海外的日本經營者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形成自己的圈子。過於強烈的民族意識,往往就會轉化為排他的、狹隘的民族主義。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就成為妨礙日本實現全麵國際化的主要桎梏。部分日本人還把製度輸出同資本輸出聯係在一起,他們認為“日本的經營製度”是可以移植到國外的。雖然日本經濟在戰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日本製度有許多可供其他國家借鑒之處,但製度之發生作用需要適宜的文化基礎。今天的日本已被卷入國際化浪潮之中。日本人的心理狀態需要充分國際化,淡化自己的種族優越感,放鬆對“外人”的戒備心,與其他民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交流溝通??此乃經濟全球化之大勢所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