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生活的時候,也是老歌“鼓浪嶼之波”流行的時間。那時候,登上鼓浪嶼的日光岩頂,往東瞭望,看到金門島,還有大擔二擔島,大陸這邊的青嶼島,上麵叢林覆蓋,因此得名。
歌裏唱的“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思鄉思鄉啊思鄉,鼓浪鼓浪啊鼓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那時候,台海相隔,歌聲裏的渴望,轉換成了對海峽對麵的想象。後來開放了,台灣的印象才變得清晰起來。
第一次去台,是在台北中轉去新西蘭,華航的航班。由於是中轉,沒有出機場,隻對台北桃園機場的老舊,和清潔印象深一些。由於自己的新西蘭護照,“是老款的”,據說在紫外燈照射之下,銀光的水印隻有半邊顯示,鬧得機場的邊境處還請來了駐台的新西蘭的代表前來查驗真假。不料前來的女官員,是自己原來在奧克蘭在內政部工作的老同事迪,又驚訝,又忍俊不禁。反讓我對台的印象,好了許多。多了了解,更人性化,平民化,沒有了敵意和顧忌。
這次來台,是純粹的散心。事業上告一段落,送別了母親,報考商業航空駕照,另心裏仍然屬意廈門的美好記憶。其實,老媽最喜歡的地點,就是在鼓浪嶼的淑莊花園。來鷺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來看看以後她老人家的安息之地。既然來了,就去台一趟吧,真正體味一下對岸。
話歸正傳。台北的印象,在我是隻能說一般。感覺有點象廈門的90年代,香港的80年代吧。這屬於偏頗之詞,因為本人屬於對城市感覺非常不耐的一類。對我來講,去到倫敦紐約,和去悉尼佩斯,幾乎感覺沒有差別的。巴黎除外,因為自我感覺浪漫,也說不出來理由,嘻嘻。
台北的夜市,however,是很引人入勝的。作為老退之後“資深吃貨”,看多過大快朵頤。一方麵是自己現在保持體重,吃的方麵“精挑細選”,另一方麵,體味風土人情,文化民俗,看,多過張嘴吧。
位於台北西北新北市的淡水鎮,在作家張愛玲,白先勇,等的文字裏,是個曆史文化溫蘊的地方。徜徉在淡水河邊,早間的太陽讓人沉迷在虛化的世界裏,分不清現實和虛擬。倒是一街之隔的街市,讓人流連。滿目的新鮮蔬果,讓人覺得當地的農業發達。這街市不是因為買賣的貨品多樣,而是它的氛圍,讓你駐足,忘返。不覺之中,手裏攥了滿滿的“戰利品”。
另一方麵,在台東部的花蓮,地震之後的城市,一點也看不出來。整體上僅僅有條,夜市也格外的有序。章魚小丸子(題圖),做法不複雜,但純手工,技法要求高,還要快出貨。看表演,就是享受。夜市蠻大的,但沒有聽到大聲的喧嘩,沒有叫賣的吆喝。整個夜市沒有一處垃圾,幹淨得很。秘密在於所有的廢棄物品全部有專人的攤檔收集,分項擺放。這些檔是不賣吃的,專門收集垃圾,讓本人感歎。(對當今大陸同胞的行為,本文略去以下整個段落。)
世遺的太魯閣,瀑布流水,要是月下來到此處,豈不見月開明?
台灣的小吃,個人覺得,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優點。它多樣,隨性。有很多款都是“信手拈來”,便保留下來。這種痕跡,在著名的台灣鹵肉飯裏表現的和清晰。這高鐵上的便當,豬扒飯,鰻魚飯,有日式料理的痕跡。
常常見到台灣電視裏,美食達人講美食熱點的人物故事。許多“橋段”都似創業不利,破產邊緣,之後家人朋友鼓勵,再次創業,從夜市,到餐家,再到餐飲名店,名小吃,雲雲。這裏麵的秘密在於,做小吃的門檻比較低,台灣的民權平等,讓小吃入門容易,沒有了“城管”的婆婆媽媽。做小吃的特色,也是門檻低,你家牛肉麵好吃,那我開一個五香牛肉辣麵嘍,換了湯,也換了藥,麵還是同款。
這台灣小吃的硬傷,也是在這裏麵。
不夠精致是一。它的出品,大多在隨意之中而來,出品短平快,街邊攤檔,2分鍾交易可成。人走了,對你的印象在齒呷之間罷了。這對遊客“到此一遊”倒是不錯的,隻是永遠如此,難求變化,更遑論升級了。
沒有品牌是二。記得台灣的鳳梨酥吧。它風靡東南亞,之後蠻世界。在台,幾乎每個街邊商店,攤檔都能見到,隻記得“徐福記”,那還是在大陸這邊,超市的購物來的。
終於來到了基隆。登上市邊上的山頂,觀音寺,憑欄眺望,恍若時光倒轉。盡70年的台海相隔,在基隆,也是斷斷望不見廈門的,遑論鼓浪嶼了。
基隆街景。從南部的高雄,一路北上,到了基隆,也是台灣的最北端了。
再基隆的時間裏,遇到了這家,據稱是百年的鳳梨酥的老餅家。低調而幹淨的店堂,客氣的隻說台語的大姐,不覺之中,買了一整箱的鳳梨酥和桃酥,寄回了澳洲。送朋友多好。
祝福你,台灣。早日再會你,美麗的基隆!
喜歡那裏的鄉土、人文多過其它。
是的,相同的感受。隻不過,我們比較從第三方的角度來看罷了。我發現夜市裏大開胃口的遊客很多的:=)
鳳梨酥的糖度中等 不能多吃。現在國人屬於營養過剩:=)
鳳梨酥我當時買了好幾盒送親戚,不過國內的人現在都不缺這口,又講究養生,甜的油的都隻吃一點點。
是的,台灣小食日料的痕跡很重, 包括早餐的飯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