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論壇上看到幾篇電影的觀後感或影評,都是外國影片。我覺得我應該推薦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借錢》。
《借錢》講述來自河南的農民工順子在北京打工,為了給兒子湊齊上北京某重點中學的一萬塊錢學費四處奔波借錢的故事。順子先後找到他的工友、表兄和他的同鄉黃教授等才借到學費的一小部分,然而村長得知消息後送來了村裏人集資的錢。影片到此並沒有結束,學校得知順子的經濟困難後,為他免了兒子的學費,由此引出順子把籌來的學費捐給學校的義舉。
文藝作品需要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結尾順子捐錢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但作為影視作品,這樣的結尾將主題升華。在我看來,經濟困難的順子將大筆錢捐出的行為等於扇了那些為富不仁的大款一巴掌,對觀眾有著強烈的心靈衝擊力。
在順子四處遊走借錢的時候,大部分的工友親戚都選擇給出一點兒,並說不用還,就算是給孩子上學的心意。一方麵被借之人並不富裕,能給一點兒已經不錯。另一方麵也反映了人們對於借出去的錢不能指望還,所以隻給不借。借給別人錢時容易,但是要求別人償還時往往很難,因此還會影響到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
我公司的一個同事因為要買房拿不出足夠的首付,向我提出借四萬美金,並答應支付6%的利息。我驚訝在美國這個同事朋友之間淡如水的文化環境裏,他居然能開口向我借錢。我感到有點受寵若驚,至少他還看得起我,把我當成患難中的一棵救命稻草。我迅速在腦海中評估了一下他還錢的可能性。他手機一直用最新版,而我總是用過時版。他要買房的上限是35萬,需要7萬的首付。而他工作多年才隻攢了三萬美元,不夠首付的一半。買完房後,他的經濟壓力更大,還上這四萬需要的時間恐怕遠遠大於他攢那三萬。而且我也有銀行貸款,等於我的錢也是借的。還有萬一他丟了工作或換了工作,我到哪裏去找他要錢?出於不願意得罪同事,我急中生智,替他想出從退休計劃裏借錢的好主意,並把有具體操作步驟的網站發給他。因為退休計劃裏錢其實是他自己的,利息隻需4%,他很快就拿到了錢並買了房。
我同事輕易從退休計劃裏借到錢與電影《借錢》裏順子借錢的困難相比較,我聯想到一個發達健全的社會應該是能提供給人們在緊急情況下借到錢的機會。借錢的負擔應該由體製或社會係統來承受,而不是靠個人的親戚朋友關係。因為個人實在是靠不住。在美國,如果孩子被大學錄取,家裏也有交不出錢的情況。如果你的孩子是被哈佛、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錄取,那麽恭喜你,你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著了,你拮據的經濟給你帶來了上大學費用全免的好處。(如果你收入高,活該你都得自費。)如果是沒有獎學金的學校,你的孩子可以申請到教育貸款。總之,隻要你被大學錄取,絕不會出現因為交不起學費不能上的現象,除非你自己不想上。
電影《借錢》被廣電部極力推薦,因為它嘔歌了農民工淳樸善良的高尚情操。旅居海外多年的我,還是從電影中看到了中國教育投資的必要性。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普通老百姓不應該落到為籌教育費用焦頭爛額的地步。而且需要交的學費和收入不成比例,對農民工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其實電影裏提到北京重點中學的一萬人民幣學費是個非常保守的數字。我記得94年我在北京時,一位同事的孩子考取了某高校附屬中學,學校要求考分夠了的學生家長還要交四萬人民幣的讚助費。在美國,隻要你不是上私立學校,中小學教育學費全免。而且很多公立的中學也相當於中國的重點中學,當然你得住在那所中學的學區。
《借錢》這部電影要帶給社會的思考是深刻的,然而一個電影人能夠帶來的影響也是有限的,我寫這個劇評帶來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希望所有看過這部電影或者看到我這篇文章的人能夠關注這部電影,更關注這部電影暗示的一些社會問題。希望人們共同努力,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讓他們不再需要為借錢而犯愁。
注:數字電影《借錢》攝於2005,獲第13屆大學生電影節優秀數字電影提名,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參展影片。《借錢》編劇,導演魏大航,河南南陽人,199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影視導演專業,2005年創辦北京海融基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總經理,藝術總監,首席導演。代表作《借錢》,《銀飾》(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數字電影技術獎),《鳳凰嶺》《甲天下》等。
後來一直想,當時能在舉目無親的陌生城市借到八千塊錢,真是不容易,所以一直都特別感激她。
你對借錢同事的態度值得借鑒,充滿了智慧。
問好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