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5)
2016 (39)
2017 (46)
2022 (219)
2025 (19)
2020/10/29
從圖書館借來了E.M. Forster的名著《A Passage to India》,還有David Lean所導演的這部電影;順手,還借了些關於印度的書。
瘟疫期間,在家閑著也是閑著,想裝飾一下衛生間,牆畫已想好了,又回到了自己思維的安樂窩裏:什麽也不做;就是讀書,看電影,讀評論,寫作。
A Passage to India電影好象在很久很久之前看過,或者就沒看完整過,或者隻看了些細枝末節。隻記得影片中的英國女主人公坐在大象身上,高高在上地晃悠晃悠地在巨石上行走去Marabar Caves; 還有Miss Quested騎自行車進入了一個遺址,然後,猴子們從廢棄的廟宇上驚悚地群擁而下。
印度一直不在我的旅遊計劃裏,尤其是知道印度比埃及還要髒上10倍之後。在埃及病了好久,如去印度,就回不來了。
借了些關於巴黎和柏林的書,但隨著歐洲疫情惡化,讀書的興趣已不太緊要,反而煩惱它幹擾埃及文化的學習;其實也需要從埃及文化中休息一下了,大腦需要一個全新的刺激--那就是10%熟悉又90%陌生的印度。
以前一直想了解土耳其和中東阿拉伯一帶,去年去了土耳其和埃及一個半月後,滿足了一下好奇心;沒多久,對印度的獵奇心理又起來了。
因為聖誕去巴黎的機票已被取消,歐洲也成了世界瘟疫的中心;左思右想,與其跟瘟疫過不去,不如認真地讀一本經典英文小說,了解一個未知世界呢。正好有人提及A Passage to India,就上心了。
從圖書館借來了書和電影。花了一個晚上看完了David Lean導演的A Passage to India,又花了一個晚上看了電影花絮;接著要開始讀書了,讀完後再讀讀評論,看查不到一百年前的人怎麽看這本書。
David Lean喜歡大製作,以前寫的“Lawrence of Arabia”就是他導演的;還看了他的“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和“Doctor Zhivago”。他的導演有他的套路,一看就知道是Lean的作品,但還是非常喜歡。電影花絮也讓人感動,因為完成一部電影需要所有人的配好;電影結束後,人們還在狀態裏。
書有300頁,估計現在沒多少人會去啃大部頭了,尤其是英文原版。我一如既往地喜歡讀書,讀書讓我平靜和滿足。青少年時待沒有多少書讀,直到上大學時才大量讀書。現在瘟疫期間,舒舒服服地讀書,真是再美妙不過了。
論及此書,不得不提及英國評論家Peter Burra,因為首先是他發現E.M. Forster《A Passage to India》的價值,並為之作序。可惜Peter 因意外在28 歲就去世了,但他的書評不僅成為關於此書的絕世佳評,也讓世人從此認識到了作者E.M. Forster和他的《A Passage to India》---其表現的社會價值和曆史意義。
現在讀此書也有時代意義,因為印度人在北美勢頭正勁,更讓人好奇。有人說書中的印度主人公Aziz醫生有著情緒化的弱點:”His chief drawback is an inability to view a situation without emotion”,跟我一樣,但發現身邊的印度人,他們卻大都平靜安寧,天人合一,所以特想了解他們,了解他們成長的國度。
天,怎麽跟印度扯上了;難道未來也會來個A Passage to India嗎?以後去印度那是肯定的,因為在我的心目中,她跟伊朗,中東,埃及,希臘羅馬一樣重要,是世界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自己沒去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