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7 (暫時網圖)
聖誕節去英國旅遊,除了要去看街頭的聖誕裝飾,不同城市的聖誕市場,還想去著名的大教堂參加聖誕慶典。聖誕前夜如能去倫敦的St. Paul’s Cathedral(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參加聖誕活動,這將是一件多麽美妙的事情啊。
去倫敦前,隻聽說過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九篇讀經與聖誕頌歌慶典),還有電視上看過的最著名的Choir of King’s College Chapel, Cambridge(劍橋國王學院小教堂合唱團)。因為這是英國傳統,加拿大並不普及,所以,在去英國前,並沒有刻意把參加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列入英國旅行計劃,而隻是覺得聖誕平安夜在倫敦,就應該在St. Paul’s Cathedral度過。
但沒曾想,在Edinburgh(愛丁堡)的St. Giles’ Cathedral正好碰上一年一度的Nine Lessons and Carols,第一次參加了這一傳統慶典。因為實在喜歡這一聖誕傳統,並為聖歌合唱團天籟的歌聲所吸引,回到倫敦後,12月23日夜晚,又參加了Westminster Abbey (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傳統慶典;聖誕前夜,因為進不去St. Paul’s Cathedral,於是在Westminster Abbey的St Margaret’s Church度過;聖誕節那天,上午走路到St. Paul’s Cathedral參加聖誕日的Sung Eucharist活動,下午又參加了Westminster Abbey的Solemn Evensong活動。
並沒有宗教信仰,但英國的聖誕傳統慶典活動深深地吸引著我;聖誕期間在英國不同城市的教堂裏,總能花點時間,認真地坐在教堂裏,和無數的教徒或象我一樣的旅行者一樣,傾心凝聽著宗教祈禱與聖歌吟唱,度過了一個個美妙且讓人感動的時光。
【Nine Lessons and Carols的由來】
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開始於1880年,它是由英國Truro主教Edward Benson在一套聖誕禮拜的基礎上改編而成。這套禮儀選取了九篇聖經經文,按照輩份由詩班男童至主教本人在內的九個人宣讀,同時配以九首聖誕頌歌。當時因為Truro教堂正在維修,第一次儀式是在教堂旁邊臨時搭建的木棚裏舉辦的。
慶典的時間定為平安夜晚上十點,Benson的原義是想把教徒們從酒吧裏給召喚出來。後來Edward Benson升遷為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教堂)的主教,這一慶典活動在英國各地教堂開始有了影響力。
1918年,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以Benson所創建的的聖誕音樂會模式來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隨後,曾任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隊牧師的劍橋國王學院新任院長Eric Milner-White在英國倡導以這種集讀經文與唱頌歌的方式來慶祝聖誕節。
1928年,劍橋國王學院與BBC電台廣播公司合作,省略掉國王學院的名號,在全國實況電台直播慶典儀式。當時估計有數百萬人收聽,而讓這一節目成為英國人過聖誕的一項傳統節目;1930年,BBC又將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的聖誕演唱活動預先錄製,然後聖誕平安夜下午三點鍾在全國電視台轉播。
從1979年起,美國電台與電視台與BBC合作,將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的聖誕演唱活動在全美國播放。
現在,不光英國,世界各地宗教教會也模仿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的聖誕慶典模式;參加或看視轉播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已成為英國人過聖誕節的一個傳統。
【Nine Lessons and Carols的內容】-(這部分來源於網上)
“九篇讀經與聖誕頌歌慶典”,顧名思義,是由九篇聖經經文(lessons)與聖誕頌歌(carols)構成。每一年,頌歌的部分一直會有曲目的更換,但慶典的核心部分——讀經與祈禱是固定不變的。慶典的進堂詠是固定的,讚美詩《昔日在大衛王城中》(Once in Royal David’s City),著紅白詩袍的合唱團與神職人員列於至聖所內魯本斯的《三王來朝圖》前,由一位合唱團男童(chorister)領唱第一段,接著全體合唱團演唱第二、三段並緩緩步入堂內,當隊伍行徑至詩班席時,禮拜堂內所有參禮的會眾一起齊唱剩餘的段落,整座教堂內遂充滿了人聲的共鳴,再加上管風琴伴奏的澎湃,將所有的雜念一掃而空,為接下去的慶典預備一顆虔敬的心。進堂詠之後,主禮牧師致辭並帶領祈禱,之後便是慶典的主體部分,宣讀九篇經文。這九篇精心選取的經文來自《創世記》(3:8-15,17-19;22:15-18)、《以賽亞書》(9:2,6-7;11:1-3a,4a,6-9)、《路加福音》(1:26-35,38;2:1,3-7;2:8-16)、《馬太福音》(2:1-12)與《約翰福音》(1:1-14),以短小的章節,將人類始祖的墮落、彌賽亞的預言與耶穌的誕生呈現在人們麵前。九篇經文的宣讀亦遵循傳統的規則,嚴格依照年齡與輩份,今年的順序首先是一位合唱團男童,接著是一位合唱團的成年合唱學員(choral scholar),下一位是學院教職工代表,接著一位劍橋市民代表,一位伊頓姊妹學院的代表,校牧,合唱團指揮,國王學院副院長,最後是學院院長。每篇讀經後,便是兩首適當的聖誕頌歌,以回應剛才宣讀的內容。另外,禮拜堂內參禮的會眾並非僅僅是觀眾,他們也要同詩班席上的歌者互動,這體現在演唱讚美詩(hymns)的環節,包括前述的進堂詠,在今年慶典中途與末尾,共有四首讚美詩——《緬想當年時方夜半》(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牧人聞信》(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信友齊來》(O Come All Ye Faithful)與《聽啊!天使高聲唱》(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需要會眾按照手中曲目冊的指示同合唱團一起歌唱。集體歌唱讚美詩是英國教會的傳統,而這幾首讚美詩又都是最經典、最膾炙人口的聖誕歌曲,因此幾乎人人都會唱,亦使得慶典顯得活潑和喜悅。
【Edinburgh: Nine Lessons and Carols】
2018年12月18日晚上,在愛丁堡的Calton Hill看完日落回來後,從新城跨過橋,在街燈掩映下,沿著非常迷人的狹窄巷道走上舊城。
出來後對麵就是St. Giles’ Cathedral,教堂前麵排了好長的隊。
前一天剛到愛丁堡時正好是教堂中午音樂會,一位女吉它手在演唱,但基本沒什麽人在聽,有的也是象我一樣拉著小行李箱的遊客;就順便在教堂裏看了看,然後到附近的酒店check in。
當時就在想:今晚教堂有什麽活動呢?是Evensong嗎?因為剛到倫敦的那天,在St. Paul’s Cathedral已聽過一次,非常喜歡。當時其實是想到St. Paul’s打聽一下平安夜什麽時候過來排隊比較好。在約克時,到的那一晚就在黑暗的風雨夜中先到York Minster教堂聽了一晚的Evensong。愛丁堡教堂的Evensong還沒聽過呢,那就先什麽也不管,排隊吧。
隊伍也不知有多長,因為前麵看不到頭;但沒一會兒,後麵已排成一個看不見尾的長龍了。後來才知道,我還算排得比較前麵的呢。排隊的人中本地居民為多,我就問排隊的人,今晚是什麽活動,他們告訴我是一年一度的聖誕Carols,當時聽後還以為就是Evensong呢。
沒一會兒教堂門就打開了,進門時發給我一本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小冊子,然後就進去自己找位置。
因為進來得早,就在正對中間演唱隊後麵的幾排凳子的最後一排找了個位置。
剛坐下,正盤算著這是什麽活動,需要多長時間(肚子餓了)時,旁邊一位女士跟我說話。她說這是她學校的Carols合唱團,愛丁堡St. Giles’ Cathedral一年一度的聖誕慶典都由她學校George Watson’s College的合唱團演唱。
看得出她很自豪,我也為她高興。她問我從哪兒來,來了多久了,是不是要在愛丁堡過聖誕節。她又告訴我她不是愛丁堡人,來自愛爾蘭,但現在愛丁堡就是她的家。看我聽得挺驚訝的,她很高興。她又把我介紹給坐在她旁邊的同一學校老師們。她們聽到我一路過來的經曆,挨個把我當學生一樣誇了一遍。蘇格蘭英語有點象哨音,一波一波的,聽起來很動聽。
趁她與其它老師聊天的間隙,我把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小冊子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其實,這一番通讀挺有用的,不光開始認真接觸到這一正宗的英國聖誕節傳統,而且後麵在其它教堂如Westminster Abbey聽聖誕頌歌時,已有點駕輕就熟。
當晚會開始的時候,我就感覺到今天真是挺幸運的:George Watson’s College的合唱團演唱絕非一般水準,可以說是非常高超。從開始的獨唱Once in Royal David’s City,到最後的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九篇聖經經文(lessons)與聖誕頌歌(carols)全場一氣嗬成。無論是獨唱,還是合唱,或者是男生或女聲合唱,全都唱得蕩氣回腸。後麵在Westminster Abbey時發現,頌歌部分,大家編曲並不相同,而在編曲上,我覺得George Watson’s College的完勝於Westminster Abbey,因為Westminster Abbey的頌歌並沒有什麽突破,而George Watson’s College合唱團的演唱技巧,編曲的難度,皆已超過了我的想象,非常專業。
當聖誕晚會結束時,我跟旁邊的老師說:天,這要準備多久才能配合這麽好啊?而且,每年學生要畢業,又有新的成員加入,培訓一個合格的演唱者該花多少時間與精力。她告訴我確實是這樣。
散會時,她和她的同事跟我熱烈擁抱,希望我有個好的旅程,我也希望她和她的同事們聖誕新年快樂。在門口,我們都在學生的小箱子裏留下了點錢表示讚助與感謝。
St. Giles’ Cathedral一晚的九篇讀經與聖誕頌歌慶典太讓我意外和感動了,在後麵回到倫敦後,決定去Westminster Abbey和St. Paul’s Cathedral也要參加同樣的慶典活動。
【Westminster Abbey: Nine Lessons and Carols】
因為已經訂下平安夜去St. Paul’s Cathedral了,Westminster Abbey23和24號都有同樣的九篇讀經與聖誕頌歌慶典,所以我就選擇了23號去Westminster Abbey。
但跟St. Paul’s Cathedral不同,Westminster Abbey經憑票進入,但因為沒有計劃,所以,根本沒有訂票。
但當時要去參加Westminster Abbey慶典的決心挺大,就決定去等退票。
因為地鐵上錯了線,當趕到Westminster Abbey時,已經有點晚了,有點著急。
正當我往門口走時,有兩位女士在那兒著急,說:誰誰誰不來了,我們要浪費一張票了。運氣也太好了吧.....遲疑了一下,還是走上前誠懇地跟她們說:能把那張票給我嗎?以前真的沒想到要參加慶典,前幾天在愛丁堡參加過一次後,覺得很是感動,回倫敦後不想錯過Westminster Abbey的慶典。如果知道這一英國傳統慶典,也會跟你們一樣在網上訂票的(免費)。她們聽後很高興,把我給帶進去了。
天,進入Westminster Abbey,被安排坐在詩人角那兒,覺得有點過於幸運。
愛丁堡St. Giles’ Cathedral教堂容納的人多,Westminster Abbey教堂的人更多。因為唱詩班在中間,我坐在詩人角看不見,盡管靠得挺近,也隻能聽到,和通過前麵的電視看實況。整個儀式非常隆重與神聖,但我真的更喜歡St. Giles’ Cathedral,因為合唱團就在我前麵不遠,我可以親眼看見這些孩子們的努力,被他們的歌聲打動,也為他們傾力演唱而感動。
但Westminster Abbey一晚的慶典活動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經驗,因為以前隻能在電視上看到教堂的恢弘和聖樂在其間飄渺的美妙與力量;現在,就坐在其間,並能從頭到尾跟著一起唱歌,對這次旅行來說,真是很有意義。
【St Paul’s Cathedral: Nine Lessons and Carols】
最初做旅行計劃時,是要到St Paul’s Cathedral過平安夜的;到的那天,除了順便到St Paul’s聽Evensong,也打聽一下平安夜排隊時間。
當平安夜那天按照St Paul’s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的下午三點來排隊時,發現已經根本不可能了,因為隊伍已長得找不到尾。當走到另一個廣場問工作人員時,他告訴我:不要再排了,因為這個廣場排的人沒一個可能進得去的。
深自後悔,早知不回去吃午餐了,因為當時已預感隊伍會很長,但沒想到這麽長。看來不是象Westminster Abbey一樣預先訂票,而是給每個人一個機會的做法,其實也不那麽科學。
一看不可能了,有點頹喪;隻得再去Westminster Abbey,當告知隻有晚上在旁邊也是Westminster Abbey的小教堂St Margaret’s Church 有Blessing of the Crib and First Eucharist of Christmas活動時,決定就在St Margaret’s Church過平安夜了。
在St Margaret’s Church前麵排隊時,Westminster Abbey的Nine Lessons and Carols慶典也快結束了,隻見Westminster Abbey的神職人員從側門出來,來到St Margaret’s Church,當我進去St Margaret’s Church在前麵位置坐下時,Westminster Abbey的合唱團也來了。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這群合唱團的成員們。昨晚在Westminster Abbey裏麵,也隻是通過牆上的電視看他們。
可以看出,他們是多麽勞累,因為聖誕節日內連續趕場,有些孩子們已經吃不消了。他們盡管唱得還是那麽完美,但完全沒有愛丁堡George Watson’s College合唱團唱得那麽飽滿與激情。
St Margaret’s Church盡管是Westminster Abbey的小教堂,但我感覺效果挺好的,氣氛也挺感人。
【一點感想】
在愛丁堡新城區時,喜歡靜靜地站在Sir Walter Scott Monument前看黑色古舊的哥特式尖塔建築Monument裏Scott坐著的白色雕像,那雕像與深色的Monument建築形成巨大反差:Scott那憂鬱沉靜的氣質在旁邊喧囂熱鬧的聖誕市場中,尤其是象London Eye那樣的大轉盤旁,顯得格外知性優雅,深沉高貴。
蘇格蘭人民喜愛Walter Scott,認為有了Scott,才有Scotland, 因為他在詩歌,曆史,文學,政治,法律等方方麵麵全麵塑造了Scotland;他是蘇格蘭的靈魂,凝聚力與影響力。
英格蘭人跟蘇格蘭人不同,可能人才輩出吧,他們並不那麽快認可J.R.R Tolkien的文學成就。Tolkien也是一個喜歡創造曆史和創造神話的人,他堅定地認為:傳統就象膠合劑一樣能把社會粘合在一起,而一個民族的神話就是國家文化的根基。所以,他傾一生精力創造屬於英國本身的神話,而不是其它名族如北歐芬蘭等神話傳說的影響。隻不過現代魔幻風格的The Lord of the Rings 反而深入人心,成為他的代表作,象金庸武俠作品在東方一樣,讓西方社會的人一代代在它的影響下成長。
英國給我的感覺有點象日本,易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倫敦本來就是羅馬帝國時期的一個城市,英國的人口結構本來就是外來侵入的結果,沒有什麽源生族存留;英國文化是雜存而不是原生。倫敦的主體建築非常希臘化,很多元素都是外來的,那英國自已的特質是什麽呢?英國人憂鬱氣質的原因是什麽呢?所以隻能創建,迫不及待地要創建。
走在倫敦的大街小巷裏,被希臘式建築包圍,被英國前輩極力創作英國本身的傳統而啟發,邊走邊看邊想,常常覺得有點自我迷失。
但我非常喜歡英國,因為在希臘看不到的希臘建築在英國看到了;英國人民也一直非常重視傳統,為擁有屬於英國的獨特傳統而長期不懈地努力;並且,普遍的良好的教育,也讓這個國度英才輩出,傑作連連,長期地造詣全人類。其實,這就是英國了,不一定要追根溯源,重塑或證明自己。
Edward Benson創造了九篇讀經與聖誕頌歌慶典來作為英國聖誕傳統,我覺得非常成功;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裏,能在聖誕期間,還有一樣傳統能把人的心統一起來,這本身就是非常有力量的。
這是英國社會的力量。
這次聖誕在英國不同的教堂,充分領略到了英國傳統,不是一般的幸運。朋友們在問我要攻略呢,其實沒有固定攻略,有時根據感覺和天氣調整行程。
正在學習你在羅馬和弗洛倫薩過聖誕新年的博文,挺受益的。以後有機會還是在歐洲過聖誕節,太有氛圍了。這是第一次嚐試:-)
@ 曌 :政教不可能分離,金錢厲害關係擺在那兒呢,隻能相對平衡。你建議的劍橋國王學院當時沒引起重視,挺可惜的,不然,一定會去。倫敦再多少天也看不完;不過,總的來說還是美好的旅行。Happy New Year!
在英國,大主教在上議院自動取得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