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1
長周末第一天,跟女兒去附近的皇家公園溜噠,順便看看花開得怎麽樣了。
這個星期氣溫陡然上升,幾天不到,花不光開了,而且也快敗了。
很是氣餒。
跟女兒說:在羅馬旅遊的時候,每每順著自行車道走去地鐵時,總看到路邊有小小的紅花,不是現在滿園鬱金香的五彩,而是單一的小紅花。有時會蹲下來看看,想想:在羅馬最高的丘陵上,為什麽會多這種小紅花,是不是曆史上的血流得太多。
走過小橋時,看到水裏成群的小魚密集地聚集,女兒想下去看,也跟著下去了。魚兒很有趣,有聲響時,排著陣隊逃下橋底的淺灘,然後靜止時,又兜回到聚集地,偶爾會有一二條小魚到我們麵前探試風聲,一有風吹草動,立刻逃離。跟女兒說:羅馬的Tiber River跟Florence的Arno River不同,兩地距離不遠,但地理環境不同。Arno River地處Tuscan一帶,陽光明媚,靜水流深,悠遠而幽清,晨曦和黃昏時自有股靜謐迷人的味道;而Tiber河則更多的是流水,是決然和堅定。會不會是裏麵扔的皇帝多了。羅馬有傳統,對敵對派,人民的公敵,最大的聲音就是“把他扔到台伯河去”,或者“把他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後扔到台伯河去!”
可以坐在Arno River橋上幾個小時看風景,也可以沿著巴黎Senie River無止盡地走下去,但看著Tiber River,卻無法滋生出浪漫的情懷,而隻能看著渾濁深遂的河水在千百年的曆史大地上滾滾地流淌,悵惘若失。
從意大利回來也快一個月了,有個問題不光現在而且在意大利時就一直在琢磨:怎麽定位古代的意大利人,他們是一群什麽樣的人,他們跟我們現在的人有什麽不同。如果無法定位的話,會覺得對走在有2000多年曆史的羅馬土地感覺飄渺,捉摸不定。
受老前輩Angeloge啟迪,從圖書館借來了日本旅居意大利女作家鹽野七生的《羅馬的故事》15本係列作品,一口氣生吞活咽地讀下去了7-8本中文翻譯版。盡管有二本的翻譯件拙劣到不知其所雲,嚴重地損壞了原作者寫作的誠意和求實精神,如第三本和第七本,但總體來說,整套中文版對了解羅馬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時,從圖書館也借來了歐洲和美國一流學者研究羅馬和意大利的作品,開始溫習和探索在過去的18天裏曾匆匆走過的意大利國土,及其上的風雲人物,和曆史事件。
看著,想著,想著,看著,有個聲音在心底滋生,它就是:古人和今人並無二置,他們也如我們般生活,盡管形式有所不同。
羅馬帝國交通發達,上下水道網絡設施完備。生活其間的人,他們工作,讀書,辯論,玩耍,和洗澡,其中有有野心的,也有尋求平常生活的人。上層的,為了權利,爭它個你死我活,用聯姻來尋求製衡,共和製,帝製,多頭,或寡頭統製,對基督教的借為軍用到不得不成立國之本,都是為了讓這個龐大帝國在自己手裏延續下去。中層的騎士階層,通過發展經濟,參與軍隊,來躋身於上層階層。下層人民,有公民,也有來自羅馬不同盟國的奴隸,他們不僅承受著帝國的變遷沉浮,也會在集市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或者隔岸觀火,跟著Caesar部下一起去燒刺殺凱撒然後逃走的貴族們的宅子,或者喊著“把皇帝扔到台伯河去”的話。
為什麽會這樣認為,因為感覺時代變遷了,但人還是一樣,新瓶裝著舊酒;隻不過每人的際遇和命運不同,而在不同的層次發出自己的聲音,散發自己的能量而已。
我挺喜歡讀Bill Clinton的My Life一書的。Bill 從小常在祖父雜貨店裏玩耍,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從祖父的教育和以後的生活中,得出了他的生活總結。他在扉頁上寫下這樣的話:不管窮人和富人,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其實他們與我們並沒有什麽不同,人們的情感是相通的(原話記不清了)。
也不知道自己的結論是否接近,但有所定位了,還是覺得自己的思維有點靠譜。
散步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附近露天廣場的音樂會,坐在人造草坪上,跟大家一起搖頭晃腦地聽歌歡呼鼓掌。
台上是樂隊,主唱,鼓手,樂隊,和伴奏,下麵的人有的在廣場旁的椅子上坐著,吃著雪糕或喝著冰水,有的則坐在操場上,三個一群,五個一組,大人話著家長,小孩子到處亂跑。有時主唱會跑下來,跟大家擊掌歡呼,邊唱邊跳。一般的小孩子會蹦蹦跳跳,但有的也會無聊,在媽媽的懷裏閑散地打著瞌睡,唯有一個孩子盤腿坐在舞台前,越坐越近:原來他在認真研究角落邊電吉他手手裏的吉它。過了一會兒,他站了起來,到後台更近距離地看吉它手。
跟女兒說:我喜歡這個男孩,你看這麽多孩子,唯有他這麽專注,並且有目的,為了目的去做研究,並且不放棄;他就如鹽野七生筆下Caesar一樣的人物,有著領袖般的氣質:”Julius Caesar was equipped with five qualitiesintelligence, persuasive power, stamina, persistent will, and self-control”.
女兒覺得我有點瘋了。嗬。
演出在隨意的氣氛中進行著,這時來了一位至少80多歲的老者,推著walker靠近前台,久久的停留,不停地觀察。操場的人們,無人理會,一片詳和,照舊聽歌娛樂。
跟女兒說:羅馬盛世時不也是這樣嗎?人們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豐衣足食,散發著濃重的生活氣息。老有所養,幼有所護,他們有和我們一樣的食物,也在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充實和滿足。
如果把他們當成和我們現在一樣的人,而不是2000年前的古人,也不是神化過的,也許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了解古羅馬的曆史和文化。
我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