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的遠和近

(2017-10-01 19:59:43) 下一個

兒子在暑假要去香港參加一個叫summer abroad的活動,其實就是summer school, 隻不過搬到國外的一些合作大學裏。兒子要上課一個月,中間還有幾個去金融、投資、及保險公司的field trips。兒子從未自己獨自飛那麽遠的路程,雖然報到後就有學校已安排好住宿,但其它生活瑣事比如一曰三餐都要自己觧決。兒子對第一次獨立出行充滿期待;而我在理性上覺得這樣的經曆是難得的鍛煉,情感上又滿是擔心。

終於到了出行的日子 ,送兒子去了機場,行李托運後,我被攔在安檢處。兒子揮揮手,排到之字形的隊伍裏。望著他隨著人流往前去,心裏不舍的同時又湧出不安,不知道一路會不會順利,在中途換乘時會不會誤機……到達後能否在天黑前摸到宿舍……兒子隨著隊伍折轉,時不時回頭望望,終於過了安檢門,是我目力不及的地方。從機場出來,是六月耀眼的陽光,耳邊響起李宗盛的歌聲:走吧走吧,人總要學會自己長大…雖說歌曲表達兩種不同的愛的情感,不舍和牽掛是父母對孩子愛的代價吧。

一天之後,兒子發回微信,順利到了宿舍,行李裏的衣物取出各自歸位。開學典禮是在第二天,他會在學校附近轉轉,找到可以吃飯的地方。過不久,又來了微信,電源插座形狀不同,然後是幾個迷惑的表情,“怎麽辦?”我回複他去買個adopter, 去問問哪裏可以買到;電源問解決後是晚飯的圖片, 報怨六十港幣的雲吞麵實在不值;臨睡前又是一個腳丫的照片,說是指縫間又癢又起泡:“是不是染上香港腳啦?”“會不會傳染?” …最後是照片是帶去的藥水,瓶蓋被擰脫了,小刷頭也掉進藥瓶裏…人家還很是不爽:“What a day?!” 因為距離,不能象平常挽起袖子替他打理,鞭長莫及就有無能為力的無奈,無奈之外我心裏不禁生出幾分小怨氣:這孩子真是不獨立,怎麽任何小問題都不知如何處理?也是因為距離,我可以裝著平心靜氣,沒讓自己的情緒順著網絡傳遞給他。反回頭又開始自省:是不是以前從頭到腳管得太仔細了?養出個甩手大少爺? 

第二天開學和老師同學見了麵,當晚就有了同伴一起去了尖沙嘴,傳回了香港島最為典型的夜景。之後的微信也完全是愉快的調子,和同學們相處容洽,上午上課下午打籃球,一起吃晚飯,一起在夜半仍然燈火閃爍的街道閑逛…過得快樂寫意,微信的頻率明顯地下降,直降到我要求的一天一次的底線。有個周末去上海,參觀證券交易所和幾個大銀行,兩天後坐下午六點多的飛機回香港,估計著半夜時分該回到宿舍了。可沒收到預期的微信,十二小時之後,也就是轉天的中午時間,我終於忍不住一個個給他發信息,並連著發出vadio call 的要求。過了一會兒,終於等到回音:昨晚的飛機晚點,到住處已是三點,所以一直睡到過午。人家還順帶表達了小小的不滿:媽媽你到底有啥事?“啥事兒?” 我心底的小火苗兒按捺不住直往上竄:能有什麽事呢?!不就是擔心你有事兒嗎?…

我有些悶悶不樂,先生則笑我自尋煩惱。我開始反省我這父母心,也是難以saticfied:近之則煩遠之則怨,左右搖擺自相矛盾。雖然咀上說得漂亮:當他去追求遠方和詩,會對著他的背影送上祝福。盼著他成熟獨立,可人家去伸手觸及不到的地方,又失落,一腔母愛無處安放…其實兒子不是粗心的孩子,在我們不在的場合他也能把自己的事打理得仔仔細細,事實上這次在香港的日子他總是那個在最後收尾打掃現場的人,並挽回了幾個孩子丟三拉四的near miss。

我們和孩子的距離到底該多麽遠才是理想呢?孩子最終不是應該獨立於父母之外嗎?不在乎physical 距離,而是心理上不依賴父母,這和情感的親疏是兩回事。 在孩子要求下出手是幫助,不請自來的出手是打擾,更可能是假愛之名而不講道理的幹涉。 生活總會有風有雨,身為父母不可能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他經曆風雨吧。如果我們真想培養一個人格獨立情感健康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在社會立足並有意願不斷發展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自動退一步,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呢?那怕是要一次次抑製自己想伸手的衝動,那怕是要一次次品嚐不被需要的失落的憂傷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