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弟子規》
相反,宣揚別人的惡行,就等於自己作惡。過多去評論他人、說人是非,不但自己德行日損,也會因此與人結下怨仇,禍延及身。
所以,無論在什麽場合,最好都不要談論別人的過失。《格言聯壁》雲:“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對於這些,古人說到就能做到,而現在的人,剛學完的兩三天內,可能會注意,但過段時間就忘光了。
其實,真正修行好的人,看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一模一樣,所有眾生跟菩薩無有差別。印光法師也說過:“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這就是修行境界。若沒有這種境界,尤其是不信因果的人,言談中所造的惡業極為可怕。因此,我們不要喜聞人過、樂揚人惡。
弘一大師曾說:“吾每日思己之過都來不及,哪裏還有時間批評他人是非?”的確,真正的修行人就是這樣。可現在很多人恰恰相反:說別人的過失,時間多得不得了;而觀察自己的過失,卻根本沒有時間。以前,孔子的學生顏回非常有德行,一次他與武叔交往時,武叔總是在講別人的過錯,顏回聽後並未隨聲附和,而是婉轉提醒他不要說是非,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古人言:“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喜歡聽聞別人的過失,不如喜歡聽到自己的過失,這樣可以了知自己的不足,便於改過遷善。然而現在很多人,一聽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就悶悶不樂,兩三天都不想吃飯,甚至有機會還想報複對方。既然你不願別人說你的過失,當麵說了不高興,背後說了也不高興,那麽你又為何愛說別人的過失呢?
要知道,語言的傷害力相當大。尤其對沒有修行境界的人而言,如果說話不善巧、方式不得當,即使表達的是同一件事,也會引發不同的結果。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於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說:“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裏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裏,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後,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麽要說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衝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東西吃的軼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後他的結果完全不同。(昨前天我在爐霍那邊招生時,有個人給我打電話,一開口就是:“我是你放犛牛的朋友!”我倒沒有覺得什麽,忙說:“對對對。”)
可見,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對方,還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如果說話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生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說話的確需要善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