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 外

用文字打開一扇窗,窗那邊的故事有時更加真實,可信。
正文

李光耀和他的三句實話

(2015-03-25 20:53:38) 下一個
朋友在李光耀去世當日為彭拜新聞寫了一篇文章,其中轉引了李光耀對鄧小平所言新加坡成功的關鍵,是英國人留下的法治製度,而不是什麽儒家文化,是一句大實話。 李畢竟在英國學習過法律,新加坡又基本上承襲了英國的法律製度。追根溯源,說了實話。朋友在文中說這是李的肺腑之言,我覺得這應該也是他的切身體會。研究過英美法製,且有親身體驗之人都不難理解他話中包涵的真實性和意義。可惜李的這一見識隻是私下講給個別有權勢的領導人聽的,而不是宣講,植播於中國民眾心中。
 
李光耀還說過另一句頗有見地的話:美國參與越戰阻止了當年共產主義在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擴張,為當地非共產國家仿效日本發展經濟贏得了時間和機會,並最終成長為亞洲"四小龍","四小虎"。李稱其為越戰的"Collateral benefits- 即越戰悲劇中的有益一麵。
 
在美國,極少看到對越戰的正麵評價。一提起越戰,人們就想到無謂的犧牲(包括軍人和平民),無謂的消耗物力和財力,戰爭泥潭,反戰運動,社會動蕩,以及最後的撤軍和失敗。對於美國,越戰實在是"乏善可陳",美國對其更多的是反思和批評。
 
上述李對越戰的評價,若幹年前發表於美國的"外交季刊"雜誌,李本人所寫的一篇文章裏(Foreign AffairsJan/Feb 2007)。記得初次讀到該文時著實吃了一驚,這樣的觀點在美國隻怕都要貼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簽,無論是政治家,學者或媒體,沒有人敢說的(真要說也說不出對美國本身的任何積極意義來)。按照李的意思,越戰最後雖然以美國撤軍和南越失守而告終,但成功地阻止了共產主義在東南亞其它地區包括新加坡等地的擴張,否則不要說後來出現新加坡奇跡,連李本人隻怕都找不到容身之地。
 
李的觀點固然可以爭議,曆史也無法做事後假設。不過,作為當代世界最成功,最有智慧的領袖人物之一,而且親身經曆了六十、七十年代動蕩的國際局勢,李的這番感言絕不是空穴來風,想必也是在那個險象環生的時代,為新國草創打拚的切身體會。其國際視野頗為與眾不同,所言不虛。
 
近日讀到一篇文章,提到李光耀在一本采訪集中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以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對新加坡來說是最好的局麵。這話可能讓國內一些人不爽,但也是實話。
 
按中國的一句老話形容,新加坡不過"彈丸小國"。這樣的城邦小國不足以影響周邊格局和國際局勢,其生存和發展則嚴重依賴周邊和國際上有一個較為穩定和平的環境。而這樣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近幾十年來由誰主導和維持呢?從李本人的表述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其實,不僅是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等在內的東亞地區,都是美國所主導的和平環境的受益者。我們知道,東亞、東南亞地區國家、民族眾多,關係複雜。曆史仇恨,領土糾紛,意識形態衝突等比比皆是。更有北韓這種捉摸不定的極權國家搞核武器核訛詐,如果不是美國竭力將它壓著,日本、韓國等國豈能坐視!如此一來,現在中國周邊恐怕就不止二、三個核武器國家了。加上中日之間的長期矛盾和互不信任,兩國很容易走上軍備競賽的道路。亞洲的兩大主要國家搞對抗,亞洲地區其它國家或遲或早都得選邊站隊,亞洲從此無寧日矣。到了這樣的局麵,還談什麽建設與發展?不誇張地說,在冷戰之後數十年裏,美國在建立和維護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起了關鍵性作用。中國近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是這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的最大受益者。
 
李的治國思想很雜,東方的西方的都有,但萬變不離其宗,他自己很清楚什麽是主,什麽是次,正如他對鄧所言:法製是根本。在對外事務方麵,李是個識時務的人。擅長審時度勢,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左右逢源。國家雖小,資源稀薄,其發展空間、國際空間卻可以無限大。(反之,強奪他人土地如俄羅斯,盡管國土麵積增大,其發展空間則越來越小了。)
 
啟明 2015.3.25.

* 讀者評論及點擊率請查“時事述評”鏈接: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70905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