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 -- 幸福不是目標,而是來源於一個充實的人生的副產品。

一個單身母親在美國的求索、成長、創業、酸甜苦辣、自我實現...
正文

好男人總被“壞女人”搞定'?

(2014-12-26 22:14:58) 下一個
轉發《新周刊》文章:   中國人的情感方式就是找媽 (作者:武誌紅  金雯 )
 
 
      中國人的情感方式普遍都停留在戀母期。男人找老婆就是在找媽,隻需一個女人給他暖和的感覺,讓他放低警戒,覺得自己像小孩兒,那他就一定被收服了。

      女人同樣也是如此,她們盼望寬厚無私的愛和照料。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通常婚戀規範中讓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實都是“媽媽”——一個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為什麽中國人會處置不好密切關係?

       宣稱最注重孩子的中國父母,實踐是最容易疏忽孩子的。中國父母有一個十分陳舊的觀念,以為孩子小的時分怎樣看待他都沒有所謂,越大就越應該注重、尊重他。嬰幼兒時期不密切,長大後又瞎密切,處置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孩子在三歲到六歲之間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後很多問題的本源都來自這個階段。肉體團結症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則源於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求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個月之前,無論如何溺愛他都不過火。
 
      新的肉體剖析理論以為,母親關於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議作用的。三歲之前,父愛能夠不存在,爸爸的作用隻是支持媽媽,給媽媽安全感,而不是爸爸直接發揮作用。但是,中國人的產假隻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複的時間,中國度庭中的老人又習氣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家庭一同製造了母親與孩子分別。
 
      在一個有男權傾向的社會,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是孤掌難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媽媽永遠是最末位的。當母親有了兒子,她便將自己與丈夫的願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總是懼怕被母親的愛所淹沒,於是便有抗爭,抗爭的結果是,將逃離媽媽的願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權顏色濃厚的廣東潮汕地域,普通男人不會離婚,老婆就是媽媽,是義務。
 
      從心理剖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由於這令他想到對母親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這樣,被丟在家裏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她生的孩子,男孩抗拒來自母親的情欲,而那還成為“被厭惡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
 
      通常我們第一個愛上的都是自己的媽媽,假如與媽媽的親子關係構築得不好,成年之後,就很難處置好與另一半的密切關係。童年的內心方式在成年就會呈現出來,這樣就構成一個輪回。


         為什麽蘿莉愛大叔?       
 
      蘿莉總是嘟著嘴要吃奶的樣子,她們盼望被容納,需求安全感,但是同齡人隻需生機、熱情。大叔就是媽媽,一個沒有乳房的男人。大叔都是被閹割的,假如麵對成熟的女性,他們會自卑於自己的男性力氣,但是蘿莉讓大叔有了用武之地——喂奶。
 
      依照正常的心理發育,假如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從父母那裏得到了足夠多的愛,那麽到了大學畢業的年齡,應該尋覓激情和獨立的情感。假如這個時分有個人對你說,你不用工作,每個月給你多少錢,我來照顧你,女孩普通都會拒絕的,由於她不想被約束。但是愛大叔的蘿莉隻是生理年齡到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拉著爸爸的手探求世界的階段。
 
      其實每個時期的中國女性都有大叔情結,中國總體上是個男權社會,女性缺乏安全感,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相關於她們的兄弟,基本上得到的關注和愛更少。我有一個來訪者跟我講過,在有些重男輕女現象比較嚴重的地域,有一些高中生與大叔在一同,不是要大叔的錢,隻是希望從這些大叔身上取得一些關注和愛。她們常常是多子女家庭中被疏忽的孩子,與大叔的關係中,還會重複她們之前被忽視的關係方式——那個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會將一切的關注傾注在她一個人身上。
 
      很多大叔在小時分便是懂事、少年老成、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過早丟掉了。他們與蘿莉在一同,在“喂奶”的on故事,也滿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償。


          什麽會有小三?

      小三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想要物質上的滿足,另一種是想要贏,最後一種是做小三上癮。小三成癮的女人普通都比較會折騰,但是一旦男人為她放棄家庭轉向她,她馬上就跑開了。由於她們隻想構建三角關係,她們通常受戀父情結折磨,小時分在與媽媽的競爭中失敗了,長大後要修正這個錯誤。但是,又不能完整把“爸爸”奪走,由於這樣會得罪“媽媽”,會讓自己很羞愧。
 
      我有一個受訪者,才24歲,曾經做過10次小三了,與她在一同時間最長的一個男人對她說,曾經思索過與妻子離婚,然後跟她結婚,但是後來發現,幸而沒有離婚,由於她對他老婆的興味大過他自己。這個女孩開端並不明白自己為何墮入這種情感方式,後來看小說《道德頌》後遭到了啟示,小說的女主人公以為三個人的關係比兩個人的關係有趣得多,能夠時辰處於戰爭狀態。她懷了男人的孩子,但最後把孩子打掉了。由於她不時以為對手是一個強大的女人,後來發現,這個女人曾經奄奄一息了。然後便有了勝利者的失落,為了應對自己的愧疚,就把腹中的孩子殺掉了。
 
      我還有一個受訪者,有過三段第三者愛情,每一次都是在男人表示很愛自己的妻子或者女朋友的狀況下愛上對方的。由於她以為男人很愛“那個女人”,她就能夠爭一下,而且置信這個男人一定能夠更愛她。她的邏輯在他人看來很奇特,但是繼續調查她與男人的交往方式就能夠看到某種合理性,比如,她關於男人的需求比較低,隻需節假日來看她就能夠了。她處於愛的失望中,將戀父情結不時維持在沒有事前的狀態,接受了競爭不過“媽媽”以及得不到“父愛”的事實。
 
      在廣東潮汕地域,有比較典型的重男輕女現象,很多家庭為了要一個男孩,之前生了好幾個女孩,當這個男孩出生後,家長又把一切的留意力集中到男孩身上。這個地域有很多男人包二奶,而且總有看起來無怨無悔的女孩投入這樣的關係。她們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都不習氣於獨享一個男人,覺得分得一分愛情就滿足了。所以,潮汕地域就有這種奇特的現象:女人無論受多大的冤枉都不離婚,而另一部分女人甘願去做二奶。
 
     真正很愛自己的女人是沒有辦法與人分享另外一個男人的。在三角關係中,得利的是男人,痛苦是兩個女人,假如男人有足夠的同理心,應該不會去構築這種讓人痛苦的關係。


         為什麽好男人總是被“壞女人”搞定?  

     中國男性有一多半是那種沒有力氣的老大好人,沒有生機。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是道德高尚但乏味的,而且在家裏又總是暗示、攻擊、責備他人道德低下。與男人一樣,這樣的女人也是沒有生機的。但是,充溢願望的女人是有生機的。比如田樸珺,媒體上關於她的信息讓我們看到一個積極主動,願望強盛的女性。她跟鄧文迪很像,都是能夠很直接地向男人示好、撒嬌的,她們會凶悍地看待對方,也會凶悍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人類在尋覓另一半的時分常常是找一種圓滿,將自己沒有的那部分補足。這是無認識的,而且帶有普遍性。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很多好男人都被“壞女人”搞定了。

         為什麽不能亂性?

      一些女人用身體與男人做買賣換取她們想要的位置、展開機遇。但是她們並不是都能貫徹好所謂的遊戲規則。無論是中央編譯局女博士還是那些出來爆料的官員情婦。她們都輕視了自己對感情的態度,以為應用身體抵達目的就醒了。但是實踐上,一旦陷進去,與對方發作性關係,就會對對方產生依賴,固然那不一定是愛,但是當對方與她隔絕關係時,就會有一種激烈的被丟棄感。人是情感動物,得到愛少,愛的空泛就越大,一旦與人樹立關係,就懼怕被丟棄。
 
     往常人們以為愛、性和婚姻是能夠分開的,人對感情是有需求的,但是不能用錯誤的方式來完成。我曾經在婚戀網站上看到過一個閱曆了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說,自己每閱曆一次為了性而性的關係,就會對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們經常過高估量自己,以為自己會很瀟灑,其實情感是最玩不起的。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電影《十誡》所說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褻瀆。


          為什麽沒有人能夠愛?   
 
      人的內心既有對愛的盼望也有對愛的失望。當愛的盼望級別很高時,就很容易樹立密切關係,但是假如愛的失望很深,也不盼望,就很容易成為橡皮人,也就是我們在理想中看到的超級宅男和超級剩女。很多人會以為剩女是擇偶規範太高,其實是她們懼怕去愛,懼怕盼望得不到滿足會痛苦。不讓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依據我接觸的個案,隻需是想結婚的都結婚了,在這一點上,真的能夠心想事成。
 
      有人說,愛情發作的概率是很低,這反響了內心的局限,由於對愛失望,範圍才會那麽狹窄。一個圓隻需360度,有的人非得在361度上找到愛,那他永遠找不到;有的人有36度,那麽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度上找到,那麽他就有一半的機遇。真正的愛是豁出來的,幸福不在於找對一個人,就像羅格斯所說的,愛是深深的了解與接納。享用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深,就不容易審美疲倦。
 
      前人有總結,一對相愛的男女,通常會閱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加一等於一,你跟我想象的完整一樣,這是激情期。心理學上說,這是情結與情結卡上了,到了你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但是,你和我頭腦中想象一模一樣的階段。其實彼此都活在幻覺中。第二個階段,一加一等於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由於你。婚姻戰爭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試圖改造對方,當精疲力竭,發現對方完整是另外一個人時,還願意接受那個真實的他,那才是愛。也就是進入第三個階段,一加一等於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們在一同。

            為什麽會喜歡同性?

      依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孩子三歲就有了性欲,戀母情結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接觸過一個個案,有一個男孩不時與媽媽睡一個被窩,一開端他把自己的情欲關了起來,後來真實關不住,為了避免情欲流向母親,他選擇了同性同伴。情欲宣泄之後會很愉悅,預定就構成一種執著,後來不時地強化成一種性取向。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時興巨匠麥昆的同性戀傾向很大水平上來源於戀母,他有同性戀同伴,但是他的戀人永遠都不及他的媽媽或者像 Lady Gaga 這樣的女性導師來得耀眼。他最眷戀的人是母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自己最懼怕媽媽比他早死,最後他果真在母親逝世後自殺了。他的事業選擇也與母親相關,由於母親喜好縫紉。但是不能跟媽媽一同生活,不能愛上媽媽,所以將情欲流向了他以為安全的宣泄對象——男人。
 
      當然,這隻是我接觸到的同性戀的一種案例,並不能涵蓋一切狀況。


            為什麽婚姻沒有安全感?

      中國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樹立在安全感基礎上,婚姻安全的最高境地是彼此成了親人了,由於親人是不會分開你的,想起他就很親切,但實踐上也很少想起他。
 
      關於安全感,中國人有單一的物質化界定,比如房子、車子。沒有房子就不能結婚,所以說,丈母娘推進了中國的房價。選愛情和物質,這樣的選擇題的動身點就是錯誤的,為什麽不能先有愛情然後再有物質條件呢?中國人總是在勸那些在婚姻關係中沒有愛情的人,別貪婪,不可能得到一切。他們一定不會將愛情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夠製造安全感的隻需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