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兒回家過感恩節。我急忙收拾收拾家:洗衣服、擦地和台麵、清掃院中落葉、換餐桌布,...
我家的餐桌實在見不得人。上麵很少擺上豐富的五顏六色的佳肴。自己吃飯最多一兩道簡單的湯或者炒菜。給女兒通常也隻是一個盤子。然後吃零食:幹果、水果、蔬菜汁、黑巧克力、牛肉幹。有時拿早餐類的煎蛋或燕麥當晚餐。習慣了也很坦然。
最丟人現眼的是桌布。不是桌布本身,而是桌布上麵蓋的塑料保護膜。 也許這是中國特色。我在好友家裏也見過類似的塑料膜。這是我審美的眼中的沙礫,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們棉襖外麵帶的套袖。我的是藍色的,母親仔細地要求我們每天必戴。一件棉襖要穿到改不大為止的。我在江蘇魚米之鄉的奶奶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母親是個沒審美觀的山東蠻女。奶奶會在新年寄給我一件紅紅綠綠的新花衣。母親則嘲笑她的土氣。 簡而言之,我一路長大從東北到北京到美國就是個未經熏陶、土得掉渣兒卻毫不介意的都市村姑。買衣服不選合身的,而要選大一、兩號的,因為劃算哪:同樣的錢多那麽幾寸布咧!圖案顏色搭配就更甭提啦。中學的閨蜜是個美麗潮人兒,驚訝我買東西不挑不揀。隻不過是一把梳子而已,有什麽可選的呢?直到現在我仍然對逛街沒有興趣。三十歲以後才終於出息了些。曾經看著我慢慢演變的美國同事調侃我當年麵試和初上班時好像是“剛剛下了船的老土(fresh off the boat)”,並且對我 終於“come a long way" 表示讚許,雖然自己絕對是與時尚仍不沾什麽邊的。
但是我學會鑒賞時尚了,尤其是那種 timeless 的經久而樸素的時尚。因此我很痛恨桌布保護膜,它是與高雅經典格格不入的。然而,我沒有時間去每天清洗桌布,也沒有精力去耽心桌布被搞髒。我所期望的餐桌是這樣的:
線條簡潔、可供8-12人用餐的木製餐桌,全棉桌布,配套的用麻、竹子或其他天然原料製成的 placemats、精美瓷盤、不鏽鋼套餐具、水晶杯子,... 等等,與家人賓友頻頻歡聚。
現實是:我仍然得在新衣服外麵戴著醜陋的褪色套袖。但是,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一天,我能夠有時間和資源經營自己理想的小天地的每一個角落,完全生活在美麗的簇擁之中。
現代人穿衣服基本沒有穿破才扔的,似乎都是穿舊了或穿煩了就不再上身。滿滿一櫃的衣服每件一年也穿不了幾次,好像沒有用套袖保護的必要。如果是很珍貴的禮服,穿出去都是正規場合,不可能要套袖保護。要是家居穿著,不用穿什麽好的,一件T恤就好,髒了就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