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正文

年初回國見聞(8) 長沙簡牘博物館

(2024-06-21 07:32:19) 下一個

長沙簡牘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陳列、展示於一體的專題博物館。

 

 

 

 

 

 

簡牘是古代書寫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製的叫竹簡或稱簡,木製的叫木牘或簡稱牘,合稱簡牘。

 

 

 

 

 

 

 

簡牘是在紙普及之前用來記載的載體。現在發現的簡牘的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和三國;中原地區最晚至東晉、新疆地區最晚至唐代。簡牘可以用線繩或牛皮繩編連起來成書。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像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其加工過程簡單說就是將青竹筒蒸煮過,一說要用火烤,讓其“發汗”脫水,稱之為“殺青”,防止以後變形,不易被蟲蛀,且便於書寫。因此也稱竹簡和“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殺青後可打孔,後將線穿過竹簡連綴成冊,也可不打孔,直接綁竹簡。殺青後還要削竹簡,使竹簡表麵平整,這樣更利於書寫。

 

 

 

 

 

 

 

自1950年代至21世紀初,湖南省出土的簡牘累計已達20餘萬枚,是中國出土簡牘數量最多、時代序列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地區;湖南省會長沙市也是中國出土簡牘最多的城市。1996年6月至12月,長沙市在臨近五一廣場走馬樓街地帶修建平和堂商業廣場時,在原走馬街50號房基下編號為J22的古井中發現了大批三國吳國紀年的簡牘。初步統計其總數高達14萬餘枚,數量超過此前中國出土簡牘的數量之和。

 

 

 

 

 

 

 

 

經釋讀,這批簡牘被認為是三國吳長沙郡臨湘縣及臨湘候國的文書。其書寫年代大部分在東漢建安至吳嘉禾年間(196年 - 237年),其內容大致分為吏民田家、黃簿民籍、繳納各種賦稅的簿籍、米布錢等物出入調運記錄、司法文書、官府上下行文書及名刺、信劄等類,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多方麵,對於深入研究三國時期吳國的土地製度、賦稅製度、司法製度及有關的典章製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被列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999年,長沙簡牘保護研究中心項目正式獲得批準立項。三年後,長沙簡牘博物館獲得正式批準成立。2007年11月,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2017年,該館被評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占地麵積30畝,主體建築麵積1.4萬平方米;館舍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 - 剪力牆結構,帶有天井型內庭、黑白外牆。

 

 

長沙簡牘博物館藏品主要有:1996年長沙出土的三國孫吳時期紀年簡牘14萬枚;1997年長沙出土的東漢簡牘數百枚;2003年長沙出土的西漢初年紀年簡牘兩千多枚;1993年西漢長沙王後“漁陽”墓出土的簡牘、青銅器、漆木器、玉石器、金銀器、書畫等文物大約3500件。

 

 

 

 

 

 

 

長沙簡牘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文明之路》,由四部分組成:《三國吳簡》、《中國簡牘》、《世界文字載體》、《中國簡牘書法》。輔助陳列為《長沙出土文物精華展》,由四部分組成:《青銅神韻》、《湘楚瑰寶》、《兩漢遺珍》、《瓷釉華彩》。

 

 

 

 

 

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在周四,不是節假日;可能是由於不用預約的關係,來參觀的遊客也不少。與我們差不多同一批入內參觀的有一群馬來西亞華人遊客,前麵有義務講解員在講解;他說的很生動,我們於是跟在後麵聽,了解了不少知識。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jiandu.c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