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正文

在洛杉磯參觀吳哥窟文物展

(2022-05-10 15:02:52) 下一個

四月底,我們前往洛杉磯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 (加州科學中心),參觀吳哥窟文物展

 

吳哥窟,是柬埔寨的國寶,該國國旗上的建築物就是吳哥窟。

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Henri Mouhot (亨利.穆奧)在柬埔寨西北部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一片被熱帶植物所覆蓋的古代建築遺址。兩年後他的遺作遊記出版。在書中,亨利斷言他的發現比“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更雄偉。

他的遊記一經出版,即震驚西方世界。來自遙遠東方的這批失落文明的遺跡開始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經過幾十年的對覆蓋在古建築上的熱帶植物的清理、以及更深入地發掘研究,考古人員認定這片遺跡就是失落了四個世紀的吳哥古城。其中以吳哥窟(Angkor Wat)保存得最為完整。

近年來,通過最新的空中LIDAR(光學雷達)掃描技術,終於將整個吳哥大城(Angkor Thom)、寺廟(Temple)、水庫(Reservoir)、居民區(Neighborhood)、運河(Canal)、橋梁(Bridge)等地基展現了出來,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有著上千年曆史、並輝煌了幾百年的古代大都會的大致輪廓。


圖為吳哥窟(近處)、巴肯寺(中間)、吳哥大城(遠處)的掃描圖。

展覽看到這裏,我有兩大感概:

其一是滄海桑田。一個曾經擁有幾十萬名居民城市,被人徹底拋棄、遺忘,幾百年後就被大自然的熱帶雨林所占據。

其二是考古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已經不是幾十年前一把“洛陽鏟”(一種考古工具)走遍天下的年代了。

以上兩點無論是對我們所不熟悉的吳哥文明、還是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明,都同樣適用。這也是我這次參觀吳哥文物展覽中的最大感悟。

關於吳哥城的曆史,主辦方介紹得較為簡略(為了照顧美國觀眾,主辦方把吳哥曆史與歐洲、瑪雅曆史作了橫向比較);為了方便網友們的理解,我決定結合網上的中文資料來寫寫吳哥的曆史。

吳哥大城始建於公元九世紀末,由高棉帝國國王耶輸跋摩一世所建。他還建起了很多寺廟、水利工程。

經過幾次重建,到了十二世紀的時候,吳哥城擴建成為一座長三公裏、寬三公裏,並擁有城牆、護城河的大城。

當時的高棉帝國以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來建造吳哥城。每一位高棉帝國的新王登基後,都會為自己(可能也包括先王)建造一座神廟。他們認為先王是化身為肉體的神靈,現在是“升天”歸位了。神廟是地上的王與天上的神靈溝通的地方;神廟建得越宏偉壯觀,則越會得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

十二世紀時,高棉帝國進入全盛時期,統治了包括現在柬埔寨、越南南部、泰國東部的廣大疆域。時任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花費30多年的時間建造了吳哥窟。打破傳統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印度教神靈,被吳哥人認為化身為國王)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

吳哥窟以五塔和三層回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作為鹹海,牆麵浮雕神話故事與時任國王的皇室生活。建築占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麵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

圖為吳哥窟模型

吳哥窟占地麵積達1.6平方公裏,是吳哥大城的六分之一,被稱為“小吳哥”(寺城)。

曆史學者認為,蘇利耶跋摩二世在世時,吳哥窟是一座聖殿;在他死後,則成為了其陵墓。

吳哥城的輝煌是建立在一個複雜且有效的水利係統之上。

吳哥城所在地有半年是雨季,半年是旱季。為供應足夠糧食以及調節旱季與雨季,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係統,以完善的水渠與眾多的儲水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

據說在吳哥城方圓十幾裏的範圍內,有50-100萬名居民,是古代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城,甚至可以與同時代的宋都開封、或者元大都相媲美。

公元1296年,中國元朝政府派出周達觀等人出使高棉帝國(中國史書稱之為“真臘”)。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他撰寫了關於當地風土民情的《真臘風土記》。此文在十九世紀被法國人翻譯成法文,受到外界關注。

由於高棉帝國國史在戰亂中遺失,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成為現存與吳哥鼎盛時期同時代者對該國的唯一記錄,對近現代研究吳哥文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說說本次吳哥展覽的主角 - 上百件珍貴文物(很多都是首次在柬埔寨以外的地方展覽)。

高棉帝國的國王最早是崇拜印度教的濕婆神(Shiva)。濕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為宇宙與毀滅之神,在印度哲學中“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也擔當創造(轉化)的職能。

這些雕像應該是殿外的護衛

這些雕像應該是殿內的侍從,麵目慈祥

這些是殿內供奉的神靈

 

這些是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雕像

十二世紀末,高棉帝國的國王改信佛教(上部座)。吳哥城內的寺廟呈現印度教和上部座佛教並存的狀況。

看完了文物展覽,我感覺,除非對印度教、佛教的文化、建築史有研究,否則普通觀眾很難理解這些文物背後的意義。

十五世紀後,吳哥城開始衰敗,並最終被人徹底拋棄。此後的四百多年裏,它幾乎被人遺忘。

對於吳哥城衰敗的原因,傳統的觀點多著墨於內亂和外敵(泰國)入侵;最新的研究則認為氣候變化在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氣候變化史的專家認為,十五世紀時吳哥地區爆發了長達十幾年的超級幹旱,導致糧食嚴重失收;由此引發了吳哥內亂和外戰失利。再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土地被過度開發等因素,吳哥因糧食不足而引發人口大量流失。最後,國王被迫遷都到南方,吳哥城被拋棄,並在數百年間被熱帶植物所覆蓋。

該展覽還試圖還原當時吳哥人的生活狀況。

高棉帝國雖然信奉印度教,但並沒有照搬印度的種姓製度。

最上層的吳哥人是國王、王公貴族;其次是大地主、大祭司。

這裏是根據吳哥神廟中的壁畫,而還原出來的貴族家中的樂器。

吳哥的中層階級包括中小地主、商人、僧侶、學者、武士等。

工匠是吳哥人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備受尊敬。十九世紀時來到吳哥古跡參觀的西方學者認為,吳哥建築比“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更為宏偉。

底層的吳哥人包括農民、漁民、手工業者、勞工、奴仆。他們要向所有吳哥人供應糧食、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必要的服務。

在吳哥的偏遠地區,人們發現有些石碑、雕像被擺放在河床上,任由河流衝刷。專家估計是古代吳哥人擺放在那裏獻給“河神”,祈求風調雨順。

本次展覽還介紹了現代的吳哥文物保護工作。

由於史料的缺失,曆史學家隻能通過碑文來去確認吳哥文物的曆史。

這裏的碑文有的是梵文、有的是古高棉文、有的是已經滅絕的巴利語(Pali)。

這些石碑以在吳哥窟、吳哥大城中發現得較多,狀況也較為完好。在吳哥文明鼎盛時期,這一地區共有幾百座寺廟,所以有些石碑座落在偏遠角落,有些石碑被熱帶植物所覆蓋。

鄉民們會把發現到的這些石碑報告給當局,文物部門會派人來清理覆蓋物,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把碑文複製粘貼到紙上。

專家們已經認出了起碼1500個石碑上的文字,這對了解吳哥的曆史有著重要意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柬埔寨內戰期間,擺放在博物館中的一部分吳哥文物被盜賊劫掠,甚至被盜賣到國外。柬埔寨當局已經追回了不少被盜文物。

上世紀九十年代,吳哥古跡開始對外開放。遊客從一開始的每年幾千人發展到疫情前的每年上百萬人次。旅遊業給當地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對文物帶來了一些破壞,包括塗鴉、磨損等。

這張圖片很耐人尋味。可能是要展示現代遊客以汽水、礦泉水、現代錢幣等來拜祭神靈,有違傳統。

後記:

本次吳哥文物展,主辦方可能是想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這兩年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幾乎沒有外國遊客到柬埔寨旅遊,當地旅遊業受到沉重打擊。所以柬埔寨方麵這次才會“不惜重本”把多件珍貴文物(很多都是首次在柬埔寨以外的地方展出)運到洛杉磯進行為期大半年的展出,一來在這段特殊時期,讓觀眾能夠在美國看到吳哥文物;二來希望能讓觀眾對吳哥文明產生興趣,並在疫情緩和後前往柬埔寨旅行,參觀吳哥古跡。

確實,如果能在現場看吳哥古跡,肯定會比在展覽中看到的文物要震撼得多。但由於氣候、發展水平等問題,柬埔寨暫時還沒有列入我的旅行計劃當中。

我們去的時候是周五中午,現場的觀眾很少。據我觀察,來看吳哥文物展的人以亞裔麵孔居多(可能當中柬埔寨移民占了不少比例),白人也有一些,看來這次文物展還真有些曲高和寡的味道。

資料來源:https://californiasciencecenter.org/exhibits/angkor-the-lost-empire-of-cambodi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XY6688 回複 悄悄話 19年秋天去過,附近有國際機場,非常安全方便。早晨在吳哥窟前等太陽從窟後升起非常壯觀。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真是稀奇!要去看!
Concerto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 一定去參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