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是二戰歐洲戰場結束七十七周年的日子。現在,作為二戰後最大的歐洲國家間的衝突,俄烏戰爭仍未有平息的跡象,提醒著我們和平的脆弱。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參觀科隆的場景,那是一座在二戰中經曆過可怕轟炸的德國城市。
我們在科隆時,遠遠就看到一座高大的大教堂聳立在河邊;而在老城的其它地方顯得比較破舊。導遊在介紹各個景點的時候,總能和世界大戰扯上關係,不是戰爭中被炸平,就是戰後重建。當時有點不明就裏,回來後上網查找了資料,才對科隆城市和大教堂的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科隆位於德國西部的萊茵河畔。羅馬帝國時期,科隆已是帝國邊疆的重要城市。中世紀時,天主教主教對城市擁有主導權。在聖經記載中,東方三博士是耶穌基督誕生的主要見證者。十二世紀時,科隆大主教獲得了原本存放在米蘭教堂的東方三博士的遺骨。此後,各地前來科隆朝聖的信徒驟增,原有的老教堂容納不下那麽多人;建造新教堂的計劃被提上日程。1248年,新的哥特式風格科隆大教堂正式動工興建。興建的資金源自教徒捐贈,建造工程時斷時繼,1560年後更因為資金原因而完全停工。
兩百多年後,科隆被劃分到德意誌最大邦國 - 普魯士 手上。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科隆所處的資源豐富的魯爾 - 萊茵區被發展成德意誌最重要的工業區,科隆亦成為當地的交通樞紐。從此科隆和魯爾工業區的命運就連接在一起。工業區給科隆帶來了人口和城市發展,但也為二戰時科隆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魯爾工業區令科隆的地位水漲船高。已停工近三百年的科隆大教堂也迎來了重啟建造的機遇。1842年,教堂在普魯士政府的支持下重新開工。1880年,教堂在開工600多年之後終於按照最初的設計完工。157米高的雙塔也占據了城市天際線。
我們參觀科隆時,也進入了教堂內部參觀。教堂內部正在進行彌撤,氣氛莊嚴肅穆。我們在驚歎它的工程傑作時,也看到很多維修專用的腳手架。(由於建堂曆史悠久,空間廣闊,所以必須進行定期維修。)至於舉世聞名的157米建堂高塔,由於我們沒有提前預約,因此錯過了登頂的機會。
在大教堂完全建成的六十年後,它終於迎來了重大的考驗。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到一年,德軍橫掃法國和西歐諸國,僅剩英國憑借英吉利海峽抵抗到底。兩年後,隨著美國參戰及德軍深陷蘇聯戰場,英國壓力驟減,開始謀求反擊之道。
當時英美盟軍的龐大陸軍新兵仍在訓練中,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才能準備好登陸歐洲和德軍決戰;空軍的對德轟炸成為了當時盟軍主要的反擊利器。
當時的空軍並沒有製導炸彈,因此對目標進行大規模地毯式轟炸成為了必然選擇。城市成為了最容易針對的目標。盟軍對德國城市的轟炸,既是對德軍轟炸歐洲城市的報複,也能打擊德國的士氣;另外還能減緩德國的軍工生產,消耗德國的人力物力資源等等。
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主要是針對德國的工業區及其周邊城市群。當時德國的很多工業區都在盟國空軍的航程之外;惟有占據德國工業產值30%的魯爾工業區離英國最近且在盟國空軍的航程以內。因此盟軍決定優先轟炸那裏。納粹德國的罪惡,終於讓德國人受到懲罰。
作為魯爾-萊茵工業區的最大城市和交通樞紐,科隆首當其衝地成為了轟炸目標。1942年5月,科隆即遭到了英軍一千架飛機的集中轟炸。其後的三年裏,科隆先後遭遇26次轟炸。
大教堂是科隆的標誌性建築,盟軍飛機以教堂雙塔來指引導航;即使在能見度不足時,教堂雙塔讓盟軍飛機能輕易找到科隆。盡管科隆大教堂不是轟炸目標,但也有很多偏離目標的炸彈擊中教堂;據統計,二戰期間,科隆大教堂被十四顆重型空投炸彈所擊中。它能存活到戰後,也算是一個奇跡。
科隆城區的61%更是被轟炸完全摧毀。資料顯示,盟軍在二戰中共投放三萬五千噸炸彈,炸死兩萬名科隆市民。1945年的一張照片顯示,科隆城區一片頹垣敗瓦,惟有大教堂孤獨地屹立在遠處。此圖也真實地展現了戰爭對德國的破壞。
戰後,科隆大教堂進行了修複工作,直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如今,戰爭對大教堂破壞的痕跡依稀可見,提醒著人們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