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簡介 中國麻醉醫學的幾位先驅們】

(2020-05-25 11:04:20) 下一個

(排名不分先後)

 

譚蕙英

教授1919年出生於雲南省,1943年畢業於雲南大學醫學院,曾任雲南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她抱著科學救國的美好願望,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於1945年赴法國留學195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醫科大學麻醉學院,任巴黎FOCH醫院麻醉醫師。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國,她以種渴望祖國繁榮、昌盛的迫切願望和報效祖國之心,和範秉哲教授(她的丈夫,胸外科專家)一起,放棄了在法國的優越條件和財產,在中法當時尚未建立外交關係,敵對勢力百般阻撓、恫赫的形勢下,她和家人變賣了所有家產,購買了先進的醫療器械(Drager麻醉機、半身體外循環機、胸外科器械),繞道蘇聯莫斯科,曆經艱險和三個月的時間,在1956年終於回到祖國首都——北京,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彭真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熱情歡迎,使譚蕙英教授更加決心為我國的麻醉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6年我國麻醉學剛剛起步,譚教授同當時在北京的尚德延、謝榮、天津的王源昶以及在上海的吳玨、李杏芳等老一輩麻醉學家一起,在這片荒蕪的醫學領地井始了勤奮的耕耘和播種

 

尚德延,吳玨,謝榮

三位 大夫 都是我國麻醉醫學的 開拓者之一。

尚 ,  吳  ,謝 有著大致類同的經曆, 三人都曾 留美(1947~49,謝至1950)。

在北京的 尚德延 謝榮 兩位大夫都參加了 周總理 毛主席 的保健和治療工作,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吳玨  

1912年2月21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城。 1930-1933年攻讀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醫學先修科,1933-1938年就讀於國立上海醫學院醫術本科醫學士。 1947-1950年國家公費留學考試及格,派赴美國,指定學習臨床麻醉。 1947-1949年美威斯康興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麻醉科住院醫師。 1949-1950年美猶德大學醫學院附屬鹽湖城縣醫院(教學醫院)麻醉科負責人,其時該校麻醉科主任Scott M. Smith教授。1950年10月經海道自美返國。 1951-1954年任母校藥理學副教授,同時兼管附屬中山和華山醫院麻醉科主任。 1956年提升為正教授(藥理學與麻醉學),為國內第一個麻醉學正教授。

尚德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尚老師全家輾轉到甘肅蘭州,就讀於蘭州大學醫學院。1942年大學畢業,任國軍第68軍上尉軍醫(外科)。1945年在蘭州中央醫院作外科住院醫師及住院總醫師。1947年至1949年初,公派赴美國芝加哥美州醫院醫學中心進修,主修麻醉學,作住院醫師及代理住院總醫師。有一次尚老師講他在美國學習的故事,有位美國麻醉醫生打腰麻打不進去,請他幫忙,事後給他5美元。他覺得很奇怪,幫個忙在國內是很平常的事,可是美國人認為這是你應得的報酬。1949年初尚德延回國後,在蘭州中央醫院創立了國內第一個麻醉科,成為中國第一位麻醉科主任,同時兼大外科副主任。

1949年9月27日蘭州解放,蘭州中央醫院更名為西北軍區第一陸軍醫院,後為解放軍蘭州軍區總醫院,尚老繼續擔任麻醉科主任兼大外科及普外科副主任,兼任蘭州大學醫學院教授。尚老師在蘭州軍區總醫院工作期間,還同時兼任(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外科教研室主任。

1956 年春,軍委衛生部成立解放軍胸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阜外醫院前身),吳英愷任院長兼外科主任。尚德延從蘭州調任麻醉科主任和麻醉研究室主任,少校軍銜,成為我國心血管麻醉的開拓者之一和心血管麻醉專業的學科領軍人,同時兼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麻醉科主任。

1978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麻醉專業組提出了召開全國麻醉學術會議的建議,尚德延製定了具體計劃。經中華醫學會批準後,正式成立了籌備組,由尚德延為組長。1979年8月18日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全國麻醉學術會議在哈爾濱北方飯店開幕,8月22日經過充分醞釀,以不等額不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會委員,隨後全體委員舉行會議,以無記名投票選出主任委員尚德延,副主任委員吳玨、謝榮,常務委員 譚蕙英(友誼)、金士翱(同濟)、靳冰(301)、趙俊(協和),至此全國麻醉工作者企盼的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會誕生了。

 

1976年1月8日早會後,張佐良大夫走進病室在心電示波儀旁看了一會兒,沒有發現異常變化,再到病床邊,見周恩來仍安靜地仰臥在床上,眼睛閉著,臉色灰暗,口唇有點青紫,呼吸輕而快,每分鍾有30多次,脈搏雖然有90多次,但細弱無力。

張佐良覺得情況不太好,當即將情況報告了心髒病專家與麻醉科專家。他們決定通知所有專家到場,於是按下事先準備好用於應對突發情況的電鈴。

鈴聲就是命令!主治醫生吳階平等所有醫護人員迅速趕往周恩來的身邊。謝榮教授來到後,立刻提出要給周恩來作氣管內插管,並要張佐良向周恩來報告,征得他的同意。

張佐良彎下身子,將嘴貼近周恩來右側耳朵,提高嗓音說:“總理,您的氣管被黏稠的痰堵住了。阻礙呼吸,氧氣進不去,很危險。謝主任要求馬上給您從鼻孔插一根橡皮管進去,把黏痰吸出來,再大量輸入氧氣,就好了,您同意嗎?您如果同意,請您點點頭,或者睜一下眼睛。”

張佐良說著話時,滿屋子的人都屏息靜氣,凝神注視著周恩來的反應。

誰也沒有想到,周恩來真的被張佐良叫醒了,他不但睜開了眼睛,還微微地點了一下頭,表示同意。

謝榮立即將早就拿在手裏的橡皮管迅速準確地插進了周恩來的右鼻孔,開動吸引器馬達吸痰,隻聽得橡皮管裏的噝噝聲,未見到吸出多少痰液。謝榮果斷地改用稍粗一點的管子插入氣管,又吸了些痰出來後就用手不停地、使勁地捏一個大黑皮球,進行加壓輸氧,並進行體外心髒按摩,希望用這樣的方法挽救周恩來的生命。

搶救在繼續,但是奇跡卻沒有出現。經過加壓輸氧、體外心髒按摩後,仍看不到病情有所好轉。

專家們一個個雙眉緊鎖、神情緊張。張佐良一直握住周恩來的右手,感覺到脈搏愈來愈細弱,隻見心電示波儀上的曲線波發生了明顯變化,從60一下子到了40,沒有幾秒,掉到20,最後心跳曲線拉成一根直線,一下也不跳動了,脈搏也停止了。

心電圖呈現直線後搶救工作又進行了10多分鍾。至此,吳階平看了下手表,同幾位專家交換了一下意見後宣布:搶救工作可以停止了,把那些東西都撤掉。這包括了周恩來身上的輸液管、各種引流管與排泄管、心電圖電極板等設備,並囑咐護士將周恩來臉上擦幹淨,整理好床鋪,用新床單將周恩來全身覆蓋起來……。

 

接著中午11時多,按照事先商定的方案,周恩來的遺體被抬到救護車上,由著名泌尿外科專家、醫療組長吳階平虞頌庭、熊汝成、於惠元、吳德成,心髒內科專家陶壽琪、黃宛、方圻、跟隨周恩來多年的警衛、保健醫生、護士等坐在車上護送,老楊師傅駕車,警衛車輛、行車路線、沿途軍人和警察的部署,都按照周恩來生前的規格進行,遺體存放在北京醫院太平間。

 

金士翱

生於1923年10月,1949年,金士翱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南京中央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上海解放後,同濟大學急需人才,金士翱於1950年8月回母校(武漢)同濟醫學院附屬中美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1984年,金士翱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是當時全國僅有的3位麻醉學博士生導師之一
 

趙俊

建國之初,協和醫院沒有專門的麻醉醫生,手術麻醉由外科醫生兼做。1951年趙教授正式成為協和醫院首位麻醉專職醫生,並在北醫謝榮教授的指導下開展麻醉醫教研工作。1953年12月,外科成立了麻醉組,趙教授擔任了麻醉組組長,隨後成立了麻醉科,由趙教授擔任科主任。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組合影(1964,北京),前排左起:

趙俊、謝榮、吳克承、羅來葵,

中排左起:王吉鮮、董英奇、柴綱明,

後排左起:顧振華、張林培

 

李杏芳

教授,女,湖南長沙人.生於1916年,1942年畢業於上海女子醫學院.1944年赴美國學習,1947年回國,就任仁濟醫院麻醉科主任. 1947年李杏芳教授留美回國,並帶來了Ohio麻醉機及全身麻醉藥如環丙烷等,成立了仁濟醫院麻醉科。1957年全國教育改革,上海第二醫學院院係調整,她接任瑞金醫院麻醉科主任等職.1954年2月首例二尖瓣閉合分離術獲得成功,李教授開創了我國心髒麻醉的先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