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經不起考驗和推敲的——善與惡都是。或者解釋得更清楚一點,就是說,人性中善的體現,同樣是需要有讓能夠它生存的“土壤”的,對於不同的人,可能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非極限條件下,我們可以區別出不同人“善”的程度。
一對年輕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誠度,於是就讓自己的閨蜜出馬,考驗丈夫是否花心。在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閨蜜“偶遇”丈夫,於是閨蜜與丈夫雙雙中招,睡到了同一張床上。結果是夫妻離異。
一個做房地產的老板,感激於一個部下的忠誠,打算獎勵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讓這位員工在公司自己開發的一個小區裏任選一套。結果這位部下選了一個120平方的大套,讓這位老板很是不爽。他以為這位部下會自覺地選擇一個80平方的小套,“沒想到他這麽貪”。他改變主意,自作主張地送給這位部下一個80平方的小套。於是這位部下心懷不滿,這位老板也失去了一個好員工。
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在眾多候選者中,芬森選中了一個叫哈裏的年輕醫生。但芬森擔心這個年輕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醫學研究中堅守。芬森的助理喬治提出建議:讓芬森的一個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裏,看他會不會動心。
然而,芬森卻拒絕了喬治的建議。他說:“不要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哈裏出身於貧民窟,怎麽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一方麵要給他一個輕鬆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麵希望他選擇拒絕,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最終,哈裏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幹年後,哈裏成為丹麥醫學家,當他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地說:“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的利益做誘餌,來評估我的人格,我肯定會掉進那個陷阱。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唐貞觀初年,有人上奏清除朝中的奸臣。太宗說:“怎樣才能區分忠奸呢?”上奏者說:“請陛下假裝發怒去試驗群臣,如果能夠不畏陛下盛怒,仍敢直言進諫的就是正直的人,而順從陛下的喜怒,曲意迎合的人就是奸臣。”太宗說:“君臣之間應當光明正大,不能用欺詐的方式考驗臣下。”“政府若器,民眾若水”,有什麽樣的政府,就有什麽樣的民眾,民風不正,一定是政府出了問題。
對一個嗜吃者端出美味,讓一個美女對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頻送秋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食色,性也”。而對於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監督的官員來說,讓他有皇帝般一呼百應的權力,卻奢望不讓他貪錢好色,那才是癡人說夢。那怕他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勇敢,有邱少雲任火燒死的堅強,也無法抵禦權力帶來的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古今中外皆同,絕無“特色”之別。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和推敲的——善與惡都是。或者解釋得更清楚一點,就是說,人性中善的體現,同樣是需要有讓能夠它生存的“土壤”的,對於不同的人,可能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非極限條件下,我們可以區別出不同人“善”的程度。
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其實並不是“人性能不能經得住考驗”的問題,而是如何修繕、維護或建立更多適合人性之“善”生存的土壤,去覆蓋人性之“惡”的土壤,是怎樣保護善意人性廣泛而深入存在的問題。
從精神世界看,人性就是建立在自我發現與考驗之上的。即找到什麽是真正的自己。
Wiserman 發表評論於 2016-08-26 23:04:27
本文說的有道理,
基督耶穌也說: 不可試探別人!
所以,美國常常用的釣魚詭計 去試探、引人犯錯,本身就是一種犯罪行為!
文中所說的試探方法易動搖人與人的信任,對試探者和被試探者均有損失。
如果人性是不可以考驗的,那麽人又如何成為人。坦然就不成為坦然,真誠就不成為真誠。這就是為什麽中華文明強調做事先做人;做事就是做人。
但是人性的考驗中,首先是強調自我考驗;而非總是去考驗他人。承認自身的弱點,而將修身與反省當作人生的第一需要。朗朗落落,自由自然;生活於“GRACE”中,又何懼什麽“考驗”。
忸誤的東西有時是真實的,但是,往往是將部分真實當作整體真實了。
“人性對於 考驗和推敲是有度的”——善與惡都是。
因為 人對於誘惑都有某種程度的抗拒力的!
基督耶穌也說: 不可試探別人!
所以,美國常常用的釣魚詭計 去試探、引人犯錯,本身就是一種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