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今天突然談論這麽深沉的話題呢?主要是日前,時年79歲的知名作家、《窗外》、《潮聲》、《水雲間》作者瓊瑤女士發布了一文,概括自己的生死、健康觀,中間有一句話,讓人聽後很震驚:
“不論我生了什麽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
她為什麽這麽說呢?關於瓊瑤的這份公開說明,朋友圈裏已經掀起一股討論的熱潮,大家也可以看看下文,轉給朋友們,一起在文末寫留言討論~我們也會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留言,大家一起點評,看看你會不會有共鳴吧!
“不論我生了什麽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
我已經79歲,明年就80歲了!這漫長的人生,我沒有因為戰亂、貧窮、意外、天災人禍、病痛……種種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我的叮囑如下:
一、不論我生了什麽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時讓我作主,萬一我不能作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
二、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
三、不論什麽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嚥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
四、同上一條,不論什麽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我已經注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看身後事:
“死後哀榮”是生者的虛榮,對於死後的我,一點意義也沒有
下麵我要叮嚀的,是我的“身後事”!
一、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私下家祭即可。死亡是私事,不要麻煩別人,更不可麻煩愛我的人——如果他們真心愛我,都會了解我的決定。
二、不做七,不燒紙,不設靈堂,不要出殯。我來時一無所有,去時但求幹淨利落!以後清明也不必祭拜我,因為我早已不存在。何況地球在暖化,燒紙燒香都在破壞地球,我們有義務要為代代相傳的新生命,維持一個沒有汙染的生存環境。
三、不要在乎外界對你們的評論。“死後哀榮”是生者的虛榮,對於死後的我,一點意義也沒有,我不要“死後哀榮”!等到後事辦完,再告訴親友我的死訊,免得他們各有意見,造成你們的困擾!
瓊瑤看人的生死
“我會努力的保護自己,好好活著……至於死時願如雪花的願望,恐怕需要你們的幫助才能實現”
我曾說過:“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我寫這封信,是抱著正麵思考來寫的。我會努力的保護自己,好好活著,像火花般燃燒,儘管火花會隨著年邁越來越微小,我依舊會燃燒到熄滅時為止。
至於死時願如雪花的願望,恐怕需要你們的幫助才能實現,雪花從天空落地,是很短暫的,不會飄上好幾年!讓我達到我的願望吧!
人生最無奈的事,是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好多習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念鎖住了我們,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是開始改變觀念的時候了!
瓊瑤談親人的臨終救助
“為我歡喜吧……臨終前拜托了可能的所有病痛”
談到“生死”,我要告訴你們,生命中,什麽意外變化曲折都有,隻有“死亡”這項,是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倒是“生命”的來到人間,都是“偶然”的。
……
當然,如果橫死、夭折、天災、意外、戰爭、疾病……這些因素,讓人們活不到天年,那確實是悲劇。這些悲劇,是應該極力避免的,不能避免,才是生者和死者最大的不幸!如果活到老年,走向死亡是“當然”,隻是,老死的過程往往漫長而痛苦,親人“有救就要救”的觀念,也是延長生命痛苦的主要原因!
我親愛的中維和鏽瓊(編者注:中維和鏽瓊是瓊瑤的兒子、兒媳),這封信不談別人,隻談我——熱愛你們的母親,懇請你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對待我必須會來臨的死亡。時候到了,不用悲傷,為我歡喜吧!我總算走完了這趟辛苦的旅程!擺脫了我臨終前可能有的病痛!
國人忌諱生死,覺得很敏感,其實正視生死特別是正視死亡或許才是幫助我們活得更加健康、更加充實的方法。國醫大師健康認為,健康的人生或許也在於12個字: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
什麽是健康?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有人認為健康是長命百歲、有的人認為健康是能吃能睡 …生死之事本就是一個迷思,各有各解,給朋友們看看本文,一定有不少啟發!
瓊瑤的信把安樂死的討論推到了華語大眾麵前,挑戰對談論生死的忌諱,有意義。
其它的道德判斷文學評論,你似乎很擅長,我沒有研究,不敢妄評。
因為她的信,我也借機與親人交流各自的生死觀。我覺得瓊瑤公布這封信的意義遠勝於她的言情小說。她讓大家認識到麵對死亡,我們也要尊重不同選擇。
存在真諦裏,二元對立是虛無。生死本為一連體,永恒就在當下中。
為成就卓著的偉人提供“死後哀榮”並不是為死者,而是為生者。讓世人知道偉人不朽。 從而鼓勵生者為不朽而努力。
為成就爍然的人士提供“死後哀榮”, 是必要的。其實不是為死者,而是為生者。讓世人知道,卓有成就的人之死值得世人悼念。鼓勵生者為不朽而努力。
這三本書很有啟發,我讀了多遍:百位臨床醫生寫的“死亡是如此多情”上下兩冊,以及羅點點的“我的死亡誰做主”
有人喜歡“好死不如賴活”,有人願意“不氣切不電擊”。我讚成後者,我的孩子也答應尊重我的意願。
我個人認為要不要搶救,要視具體病情而論。醫學發達了,八十歲也不算老。有些病手術了,搶救回來了,還是可以有質量的生活。
至於瓊瑤公開遺囑,我個人的看法是:她是以此作為與平的子女對抗的手段,爭取輿論的導向。非常不可取。而不是在家事的範圍內解決。
當然,各人的人生觀常常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