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朋友間聚會,某君分享了一則網絡故事。她原本是要例證老師和家長堅持底線有多麽重要,我卻聽得不是滋味。
回家後搜索到這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生活在德國的華裔母親,文章的題目是: 看德國老師如何讓‘媽寶’消失!讓孩子從‘結果’中學習。該文章轉發量、點擊量以及點讚人數都驚人,叫好之聲震耳欲聾。
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
前幾個禮拜,寶貝女兒原本要跟著學校的籃球隊到丹麥出賽,但到了學校,才發現自己沒帶護照。
是的,我〝沒有〞幫她整理行李,當然也沒有〝幫她〞把護照放進去包包,女兒已經12歲了,我們家除了一歲的弟弟之外,沒有人會幫另一個人整理出遊的行李。前一晚問了她幾次〝東西都帶齊了嗎?〞,她說了〝應該是〞,我就睡我的覺去了。
當她打電話回來,嚐試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後總教練卻說〝不行!〞,就是無法隨隊同行的時候,我聽得出來她都要哭了。
她是隊上的主將,也是最高的中鋒,所有隊友都非常難過她不能一起去,除了可惜她不能參加,更擔心校際球賽的結果,然而總教練很堅決地說不行!
沒有帶護照,就是不能隨隊出賽。我們尊重總教練的決定,我相信,教練是很有帶隊原則的,不隻因為要贏球,更重視球隊的紀律與規則。
然而,當然現場我們大家還是希望有挽救的方法。是不是我趕快送過去?是不是真的一定要護照才行(因為是在歐洲境內)?孩子們想了很多可能性,希望說服教練讓〝主將〞能夠隨隊同行。然而,教練還是說:〝你忘了帶護照,就是沒辦法!〞。
最後,當她確定自己無法隨隊出賽的時候,她再次打給我告知這個結果。接著,問我說:〝媽,我今天可以請假嗎?〞
聽著她努力撐著不哭出來的聲音,我知道一向都笑口常開、雲淡風輕的女兒,這次真的是很震撼也很難過。自己沒帶東西事小,但因此影響了球隊,對很重視朋友和團隊榮譽的女兒實在是很難受的事。
我停頓了那麽0.0001秒,緩緩地跟她說:〝回家來吧!〞
我們家一向是不隨便請假的,女兒也清楚。特別是到了德國之後,連〝睡晚了媽咪開車送去學校〞的一點小小例外也沒有了,在這邊的學校生活,基本上她是完全自立自強的。我知道如果跟她簡單說一句〝妳已經在學校了,去上課吧!〞,她不會說第二句話,掛下電話(擦幹眼淚?)就會去上課的。如果我希望她〝徹底 學到教訓〞,這應該也是很〝虎媽〞方式的一種。
然而在那掙紮的0.0001秒裏,我想著電話那頭寶貝女兒忍住不哭的神情,想著~這時候〝如果是我〞,最需要的是什麽?最想要的是什麽?
寶貝女兒一進門,我給了她一個很大的擁抱,看到她眼眶是紅的,我說:〝妳哭了嗎?〞,她點點頭,她哭著一路跑到車站。弟弟看到姐姐,開心地爬過去張開雙臂要姐姐抱抱,女兒馬上破涕為笑!
她說:〝媽,我真的該改改我的兩分鍾記性!〞
我說:〝是啊!真的好可惜。妳們球隊很可能會輸球耶!而且妳也很期待對嗎?〞
她說:〝是啊,我還買了一堆零食(笑)!〞
那天,我們就像尋常的假日一樣,出門遛弟弟,一起煮飯吃飯。
看來輕鬆,但在出賽的整整兩天,她隨時關注著球隊的狀況,晚上還跟隊友通話。嗯,球隊這次大輸了20分……
謝謝總教練,沒有因為〝求勝〞而通融,而狠心地讓孩子的一個〝疏失〞成了一次遺憾,卻從一次遺憾中學到更多。這是一個〝教育者〞該做的。
在還沒來到德國之前,我的確是個會幫忙準備這、準備那的媽咪,而且若是孩子有什麽疏忽,也覺得是我的責任。雖然每個媽咪都不希望孩子成為〝媽寶〞,但這樣的〝認真〞卻讓孩子習慣依賴,少了什麽總覺得〝你怎麽沒有提醒我?〞,媽咪我也常覺得身為父母的壓力頗大。甚至,這次當打電話回台灣,家人知道姐姐沒能隨隊出賽的時候,還小小責怪了我這個媽咪!〝你怎麽沒幫她看?她才12歲!〞
然而姐姐從這邊的老師和同學身上看到的是:學校事,是學生自己的責任!她完全沒有像過去一樣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反而回家劈頭就是罵自己的壞記性!而這邊的父母,不會因為孩子忘了帶文具或午餐而匆匆忙忙趕到學校。沒帶,就自己想辦法處理(向同學借或者問問老師),沒辦法處理,就硬著頭皮上課。老師不會因為學生沒帶什麽而生氣發飆或處罰,反而就繼續班上的活動,讓沒帶足東西的同學自己看看能否應變。能夠,很好!欣賞你的應變能力。不能,那也沒辦法。這,還真的是〝理性〞的教育。
現在,媽咪我也淡定許多,也努力改掉了自己過去〝太認真當媽〞的習慣。讓孩子從〝結果〞中學到,比我們耳提麵命,甚至幫忙瞻前顧後,要來得快速有效多了!而且,也讓當爸媽的,不需要這麽多的嘮叨。有時從旁的心理支援,反而更讓孩子感動。
此刻,姐姐從荷蘭鹿特丹隨球隊出賽結束,正在回家的路上。
這次,她沒忘了帶上護照!
http://www.ntdtv.com/xtr/gb/2016/07/05/a1274622.html#sthash.P0Yd6bcQ.dpuf
這篇文章想說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德國老師堅持底線,讓“媽寶”消失。二是應該讓孩子從慘痛的結果中得到教訓。
但我站在一個美國老師的立場上讀這篇文章,除了得出德國老師僵硬死板甚至有對華裔的歧視和偏見之嫌外,絲毫沒有得出這篇文章有作者想要表述的觀點。
首先,這個十二歲的小姑娘,看起來就是自立自強的典範哦,自己準備午餐,如果忘記帶,自己想法子解決,早上起床遲,母親根本不送,自己抹著眼淚到學校……出國行裝母親完全不參與,都是小姑娘自己收拾……哪一點像媽寶啊。至於忘記帶護照,充其量是孩子的粗心而已。
說到忘記帶護照,實在是連成年人都隨時有可能發生的事,大意而已,跟媽寶完全扯不上關係。幾年前的夏天,我們全家去加拿大旅行,我忘記帶護照。而出行前,我叮囑每個人帶上自己的護照,並要他們一再檢查自己的護照是不是放好,結果,唯一忘記護照的人居然是我。
而我是個有點強迫症的人,每每出行,事無巨細必會列單子,一查再差生怕漏掉什麽,根本就是個集體出行時累死累活的管家婆。但那一次,全家人因為我的失誤,不得不繞道十幾個小時的車程,這跟媽寶有什麽關係呢?
再說德國老師的處理方式,孩子隻是到了學校,都還沒有去機場。任何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應該是尋找補救措施、完美解決問題,把失誤的損失降到最低。而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NO字滾回家去。
這樣冰涼生硬既讓孩子痛苦,又損失集體榮譽的處理方式,於誰有好處呢?難道請孩子的家人送趟護照這樣簡單的一箭幾雕的方法於德國老師就是觸碰底線,非要采取如此極端的傷痛方式讓孩子記取教訓?
我相信就算是這樣的方式,也不能保證這孩子未來的人生中,就不會再有忘記護照的行為,而請家人送趟護照就不能讓孩子記取教訓,就得頂上媽寶的名號。
原本可以補救的失誤為什麽不補救? 除非這老師,要麽是個簡單冰涼的機器人,要麽有其他雜念。
我由此聯想到我工作的美國學校。
我如果帶隊出行比賽,若有孩子不小心忘記護照,而我也照搬德國老師的辦法,一個“NO”字請參賽的主力隊員回家,我估計我必須麵臨這樣幾個後果:
輸了比賽,丟失團隊榮譽,忍受其他隊員的抱怨和不開心;
組織、領導能力遭受師生質疑;
家長踢著正步找上門,要求解釋這種處理方法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校長問責,處理問題的行為有沒有以學生為本,以集體榮譽為本,算不算失當或者欠考慮?
……
我這樣想的時候,也懷疑自己可能沒有脫離中國式思維的窠臼?
我轉而問我家孩子們,如果發生這樣一件事,你的老師怎麽處理?
大仔說:“緊急電話家長,送護照過來。”大仔是個謹慎有條理,遇事冷靜,思維慎密的人,這樣的事,於他基本不太有可能發生。
二仔說:“比賽為什麽要帶護照,學生證駕駛證不是法定證件?”典型的美國長大的孩子的想法,他不了解世上有多少國家連護照都沒那麽方便好用,遑論駕駛證學生證。這個二仔,忘記東西,睡覺過頭,請爹娘駕車送學校的次數簡直天上繁星一樣多。
丫頭說:“如果人已在機場,時間來不及,那是沒辦法的事。如果還在學校,學校離家五分鍾車程,為什麽不請家長送來?那支隊伍裏有幾個亞裔?”種族這跟弦,還真是隨時都能拉出來彈彈。
我後院鄰居是一位小學校長,我早上出門散步的時候,她出門遛她家那兩條一條叫茉莉,一條叫大衛的狗。我照例揉揉她家茉莉和大衛的頭發,也趁機跟她聊聊這個故事。她沉吟半晌,幽幽一句:“這事若發生在我的學校裏,我有必要想好說辭,知會律師,以防家長登門問罪,告我偏見或者歧視。”
……
我由此衍生出另一種感歎,美國老師難為。
教育孩子們獨立、負責和擔當不能停留在表麵上。付出代價並從代價中學習成長也要順勢、順理而為。
杜絕媽寶行為和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實在有質的區別。
內心深處,我真的希望,如果這支球隊隻有一個華裔女生,而這個華裔女生如果不上場會給其他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上場,不是這位德國老師的真實思想。
是不是在處處講求政治正確的美國大醬缸裏呆久了,人的思想會不由自主的固化入政治正確的軌道?
要是我,馬上給孩子送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