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全世界貿易夥伴全麵關稅的靴子如期落地了,幅度讓人跌落眼鏡,各國反應程度不一,看各自國家的稅率像公布高考名單"緊張刺激",畢竟是真金白銀的較量。歐盟和加拿大率先做出報複反應(唉,這倆白眼狼,kidding),多少年過去,很無奈時代變了,靠美國經濟輸血,二戰後死而複生(比如,馬歇爾計劃)及冷戰中躲在美國大樹下乘涼的日子已消失在地平線以外,對美國的感激也隨之煙消雲散。時間不但逐漸抹平身體的創傷而且早已淡化內心的感恩。在今天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極力自救對其不再慷慨,他們不是理解,而是針鋒相對,並振振有詞。
普通人,天天上班下班,對大局很少掌握,那是關鍵信息不夠,但白宮和高層卻了如指掌,當他們頒布關稅緊急狀態法令,人們不以為然,左派或政治上對立的人冷嘲熱諷,甚至百般謾罵,對美國迫在眉睫的危機置若罔聞。
下麵是一段白宮關於全麵關稅的行文,讀起來夠如雷灌頂:
"美國每年持續存在巨額商品貿易逆差,導致了我國製造業基礎的空心化;抑製了我們擴大國內先進製造產能的能力;破壞了關鍵的供應鏈;並使得我們的國防工業基礎依賴外國對手。美國每年持續存在巨額商品貿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雙邊貿易關係缺乏互惠造成的。荒謬的關稅稅率和非關稅壁壘表明了這種情況,這使得美國製造商難以在國外市場銷售其產品。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政策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抑製國內工資和消費,從而抑製對美國出口的需求,同時人為地提高其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些情況導致了國家緊急狀態,出台此命令旨在緩解和解決這一問題。"
上屆拜登政府開展"小院高牆"政策,想在高科技和芯片出口方麵進行防範。這讓人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那是一個"thinking outside the box"的例子。有位年輕的媽媽在家帶淘氣的兒子,同時想織毛線活兒,兒子要抓它的線團玩。一般的做法是把他放在專門的小圍欄中讓他自己玩,這小子又哭又鬧不肯乖乖地呆在裏麵,遇到這種情況隻好放他出來。可這位媽媽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和毛線團關在圍欄內,讓兒子在外麵玩,嘿,問題解決,皆大歡喜。國際大環境中,拜登的這個"兒子"卻頑皮的多,就是建了小院高牆,也沒完全擋住有人鑽漏洞打孔子,仍買到相當數量的違禁產品。
鑒於拜登總統的教訓,川普政府這次一不做二不休幹脆修了個"萬裏長城",你有你的千條計我有我的老主意,把外來產品堵個水泄不通,要想進來,先付賣路錢,這一招是否管用隻有時間能做出判斷。全麵關稅的法令一出,世界風雲突變,華爾街"惱羞成賣",美國股市和道指"飛流直下三千尺",栽了個五年未見的"大跟頭"(今天第二天跟著再來)。有人氣急敗壞,有人說是"豪賭",有人罵"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人破罐子破摔,有人要以牙還牙,有人小心應對,有人暗自慶幸等等,作為看客,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新鮮熱鬧。判斷一件事是否有效,簡單的方法是看看對方的反應,如果他們竭力反對,那大方向就對了,就像嬰兒的奶嘴被拿掉後嗷嗷大哭是一個道理。
那麽,美國人民的反應是什麽?他們普遍沉默,靜觀其變,或許樂觀其成。有人說"美國人要為關稅買單",這不是沒聽過,川普第一任期就如雷貫耳了,如今耳道都起老繭了,就像"狼來了"一樣能不能來點兒新鮮的?有人興災樂禍,股市崩盤了,經濟要衰退了,靜靜想一想,從股市出來的錢,一定會回到股市,這種人為的衰退會曆時更短,大潮過後,股市會像"一隻小小鳥",她要"飛的更高"。
其實,全麵關稅目的很簡單,就是促製造業回歸,同時阻止對美國的不平等貿易行為。美國是世界頭號消費市場,你製造,賣產品到美國,美國人民人善錢多,買了,你們生意興隆;美國製造,賣產品到你國,你國人民由於工資人為的低和非關稅壁壘(許可證,審批,技術換市場等理由和法規),大受阻撓,結果是美國大幅貿易逆差,違反了全球化的初衷,美國虧了大了,不得不出手製止,政治上也開始"秋後算賬"(literally),尤其是移民和反猶太行為,這時候你跟她講"規則,平等",甚至"自由,公正"她能聽得進去嗎?當初把規則當耳旁風,把誠信當兒戲,今天求仁得仁。
其實美國的高端製造業從來沒有空心化,有些更不外包,但一般製造業就不一樣了,要想回歸,關稅是必須(國家資本主義+貿易保護,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價格與購買力達到平衡,再經過良性競爭降低價格。關稅像牧羊人的號令,讓牧羊犬把羊群往欄裏趕,最後的那道門要由牧羊人親手關上,這就是有關法律和法令,美國似乎還沒走到那一步,目前是要有關廠家和巨頭們心神領會,making them an offer they cannot refuse,要更大發展,在美國本土製造是長遠之道。看來關稅是手段,乃四兩撥千斤之舉。正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川普政府這次鐵了心要"砸爛萬惡的舊世界"。
最後有關一個迷思,製造業回歸,有人會談人力密集,熟練技工等等,對台積電和富士康等可能如此,但那將成為老黃曆。美國的製造業完全可以從目前蓬勃發展的軍工製造溢出,那就是數字化大型工廠和增材製造,就像上世紀八十年代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軍轉民是一個道理。一旦形成"生態"(兩年或更長時間),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從一顆螺釘到大型工作母機,從礦山機械到納米裝置,從大規模組裝的到完美調試,都會呈現全新形態,效率和優勢。
讓關稅先收一陣兒,每年0.6萬億大洋!讓股市先跌一會兒!還是那句話,等大潮過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是的。重振美製造業同時是對全球化的逆轉,世貿壽終就寢,從關稅遊戲可以看出,貿易要變成囯家間協議一對一,互通有無(分而治之),不再在世界上養虎為患。美國新的製造業,其生態是全新,數字化,AI融入之類的。關稅直接促進初創企業(例如輕工業)越來越多,成增加就業的生力軍,製造業繁榮不但帶動周圍其它行業,也是“備戰備荒”之舉。萬事開頭難,雖然股市應聲大跌,但美就業市場很強健,最新報道是新增了288000個職位高於預期,其中軍工繁榮(初創如雨後春筍)可能貢獻很大,一場適者生存的大戲正在上演。謝謝評論!
正是,讓驚濤拍岸,先想辦法把裸泳的衝上岸再說。"倒逼"二字言簡意駭,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