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過年了。近幾日裏,圈裏網上,不少人在討論年夜飯,回國探親,好吃好喝…美美地顯擺著。別人的帖子似一個提醒,喚起了心裏一絲絲年味。若不是這紅紅火火,張燈結彩的片片,恐怕這一大節將在腦海裏悄然滑去。是啊,自來美後就沒有機會回去過年,過年的感覺隻停留在了那二十多年前…
從小到大,我家的過年都是從父母帶我趕乘擁擠不堪的火車回上海開始,又匆匆數天與外公外婆及爺爺奶奶家相聚,然後再隨父母冒著濕冷的冬日回家結束。總記得每次走時滿心歡喜,興高采烈,回家時總是依戀不舍,還帶著幾許失落。當時上海是全國最好的城市,就是文革時期,物質匱乏,可上海仍是相對穩定,憑票仍有計劃供應的魚肉蛋油等。上海外婆家年夜飯少不了一個燒木炭的紫銅暖鍋(火鍋),裏麵裝了魚丸,肉丸,魚片,河蝦,蛋餃,蔬菜等,整個鍋裏是五顏六色,熱氣騰騰的食物,鍋下木炭燒得火旺火旺,圍坐的人們吃得暖暖的。小時候的我,總覺得火鍋裏的食物是取之不盡,吃也吃不完的。在那時家有這麽個火鍋是稀罕事,許多人家的這種東西都被破四舊抄家抄走了。過年,除了豐盛的年夜飯還有好吃的零食,什麽大白兔奶糖,成隍廟五香豆,上海巧克力,鮮得來排骨年糕,還有自家水磨粉做的寧波湯團…。外婆還會為我和媽媽各準備好一件新棉襖照衫。那時每年流行不同的花布,記得有一年流行深藍底上五彩的小圓點,滿大街女人幾乎都穿一樣花色的。一件布衫再佩上一條紗巾,一雙上海產的係鞋帶的包頭棉皮鞋,那可是過年最時髦的行頭了。那時上海的生活相對外地,就是鄰近城市都好了許多。過年時下鄉還城的知青,外地探親的員工都回到了上海。整條南京路, 淮海路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小小的我,過年除了開心還是開心。因此離滬時,看著左鄰右舍的同齡孩子都常住上海,自己不得不隨父母離滬,心裏呀真不是滋味。小小的心思就是一個,我將來一定要回上海。
二十幾年裏,唯一一次我們在自家過年,那是我大三的寒假。我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病,住了一個月醫院。住院那天是小年夜,當時很多醫生都開始休假。我的未知原因的連續發燒也隻能在醫院先觀察著,等過完年徹查。那時的我年輕,沒心思,雖生病,可吃喝睡照常。時逢年三十,媽媽做了好菜好飯,用保溫瓶裝著帶到醫院,爸媽還有我就在病床前吃了團圓飯,那黑木耳,白菜排骨湯的鮮美至今未忘。飯間,遠處的鞭炮聲隔著玻璃窗傳入寂靜的病房,還有別人家屋頂上的五彩小禮花在窗玻璃上閃爍著。隻記得爸媽微微地看著我在笑。又過年了,我笑得好開心,盡管在醫院,我仍享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後來我出院了,爸媽講,其實當時他們心思萬千,萬分焦慮,因醫生懷疑我可能得了一種不好的血液病。那是有生命危險的病呀。可我真不知天高地厚,未察秋毫,隻盡情地享受著父母的愛。
到美國學習後迎來了第一個在美的中國年。那時我隻身一人,思家的心緒無時不在。那時的日子可是數著過,因此好清楚地記得何日是三十、初一。要過年了,心裏動動的,想著遠方的父母親人,想著家鄉,想著年夜飯…可環望四周,除了一如平常的校園和匆匆走過的人流,沒有一點點的年味。那是正是期中考試之際,沒有更多的時間細想遠方的事,趕緊收回思緒,集中精力,複習迎考。忙碌中,算好了日子,年三十向家裏打了電話。那時的國際長途好貴,一元三美元每分鍾。對於隻有幾百美元生活費的窮留學生打上幾分鍾,這可是相當奢侈了。可不管怎樣,也要聽聽家人的聲音,聽聽鞭炮的炸響。短短的電話,匆匆的話語,留下的是長長的思念和深深的情意,還有對家鄉濃濃年味的向往,不禁淚流成行…。學校的中國學生會為了緩解大家的思鄉之苦,選了個周末,買了些糖果,開了個舞會。大家在一起看了早幾天錄下的春節晚會。幾個交好的新朋友湊一起包包餃子。中國年就這麽過去了。後來的幾年學生生活直至成了小家,都是在這簡單、忙碌、思鄉中渡過了一年又一年。年味也隻有在心中回味了。
有了小家,有了孩子,有了工作,生活像漂泊的小船找到了港灣。剛開始的幾年仍在學校家屬樓住。於是就邀請一些仍是單生同學來家聚餐。有一年過年,正值父母在美,媽媽就做了好多可口的家鄉菜,在家美美地吃了一頓年夜飯。學校的有線電視有轉播中央四台的,因此也即時看到了直播的春節晚會。那個年算是在美認認真真地過了。以後隨著通訊發展了起來,家裏裝上了小耳朵,後來又有了網絡電視,與國內親友的聯係也越來越方便。不過過年的感覺確一年比一年淡了。平日裏忙碌工作和孩子,而中國年經常是落在平常日,因此一般也就找個靠近大年的周末去中國餐館吃一頓,或者幾家好友聚一聚,然後往國內打幾個電話拜個年,聽聽遠方親人的祝福,算是在寒冬裏有一點暖意,大年也就這麽隨意地打發了。有時問問周圍的朋友,有的人都忘記了過年的日子。
過去的那麽多年在美的日子,過年日子都是那麽隨意,唯一堅持著的是即時看春晚。盡管這台大戲大同小異,年年幾乎湯和藥都不變,但那轟轟烈烈的大場麵,各路名角華麗登場,精彩獻藝,說拉弾唱舞,好不熱鬧,至少給平淡的日子增加了許多歡樂和喜氣,感覺自己隻身其中,有了過年的感覺。可這二三十年的堅持,終於也到了盡頭。也許是審美疲勞,也許時間消磨了心中對過大年的記憶和向往。這幾年連看春晚都沒興致了。回想來已有兩三年沒看了。現在的大年也就是留心著選個日子往家打一通電話,僅此而已。若不小心,大年就在此不知覺的溜過了。
似乎這年味不光是在他鄉我的心中越來越淡了,就是在國內發達的大城市也在慢慢褪去。聽家人說,這些年上海每逢過年是最清淨的時候。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一到過年或離滬返鄉,或外出旅遊。本來沒那麽多舊傳統禮數的城市,過年的人們也就一起團聚吃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休息休息而已,最多就是麻將桌上奮戰幾天了。上海多少也已逝去了往日過年的擁擠和歡樂。
其實過大年是在較窮困落後的日子裏才能充分體顯出它的價值和意義。那時的人們平日裏省吃儉用,還不一定填飽肚子。遠在他鄉的親人除了慢遊的書信交流和一年一次長途跋涉的相聚,平日裏聽不到對方的聲音,看不到彼此的麵容。過大年是最好的日子,大家可以敞懷大吃,親友在一起噓寒問暖,過年的日子裏人們可以盡興盡致地釋放一年裏身心的壓抑,歡樂著。這能不讓人心情大好地向往嗎?這年味能不濃嗎?
近來發達的通訊已將萬裏之外的親人和我們聯得很緊。想親人了,拿起手機來一小會兒視頻,想聯係朋友, 發一條短信。隔洋的彼此一天的行程都可即時了曉。窮困的日子也在慢慢遠去。尤其發達的大城市,吃喝已不是常人的話題。若身體經得住,天天都可以胡吃海喝。如今的人們常談的是如何避免營養過剩,健康生活。這一切都在改變人們的心情。人的心情是節日裏最特殊和最不可確的成份。正像我在《節日》的短文裏寫道,“其實節日裏每天仍是24小時,不多一分不少一秒,可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人的特殊心情,而多數人的心是歡樂的"。歲月消磨,事過境遷,人的心情變了,對過大年的向往也沒過去強烈了,這年味也就越來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