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郭劍

記錄世界名人的真實嘴臉
個人資料
僑報郭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京劇演到現在 怎麽才能更“有戲”?

(2017-04-16 21:00:20) 下一個

      幾個華人家庭的十歲左右的孩子看了拍成電影的現代京劇《杜鵑山》之後,說了他們的感受,能讓人記一輩子:第一,頭上裹著一圈布的,不光是賓拉登,也有好人。第二,穿著半身不遂衣服的,也挺好看的。第三,戲裏的阿姨好厲害好漂亮!第四,哼哼啊啊半天唱不完一句話,急死了。第五,叫喊聲很長很大聲,跟每天晚上媽媽喊“吃飯了”差不多。另外,孩子還問,為什麽一想起毛委員就什麽困難都不怕了?我跟孩子說,這就是毛委員的神奇之所在,不論遇到什麽難題,隻要一想起毛委員,就有正確的答案和解決的辦法了。孩子聽了很高興,說下次考試不會的時候,也想想毛委員。


京劇《杜鵑山》視頻截圖。

      孩子看戲看的是熱鬧,成年人看戲看的是門道。

      這些年來,中國內地戲劇恢複得令人欣慰,尤其是京劇界向社會交出了不錯的答卷。中國內地京劇舞台紅火了,海外華人也跟著興奮,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的美國好萊塢學院張明院長說,國內的京劇舞台越是熱鬧,我們在海外的底氣就更足了。

      的確如此。煙槍和丏襠褲不是國粹,三寸金蓮也不是國粹。那些東西拿出來讓人笑話;我們的京劇藝術拿出來驚豔四座,這才是國粹。想當年梅蘭芳在美國登台演出的時候,出現了黃牛票而且還一票難求的盛況。梅葆玖先生在生前最後一次與眾弟子在美國演出,也是場場爆滿。就是一個字——牛!我們的高雅藝術,能讓外國人仰著臉看我們。

      經曆過中國文革時代的上了點年紀的人都對現代京劇不陌生,因為現代京劇伴隨著這代人度過了年輕時代。哼兩句唱一段扯著嗓子喊幾聲都有文革現代戲的烙印。這代人不排斥現代京劇,同時也喜歡傳統京劇,畢竟這是高雅藝術之一,能代表一個人的藝術修養的境界。在海外混的不錯,吃喝不愁,不差錢了,就有閑工夫雅興欣賞國粹了。據說,京劇在中國鼎盛時期,誰要是不會唱兩句,就等於是OUT了,鄉黨裏都不留你這一號。古今一個理兒。

      對於現代戲,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全盤否定,甚至開口就罵,有人部分否定,但認為可取的地方有限。個人認為,應該先鼓掌,再批評。對於現代京劇,應該基本給予大方向的肯定,隻是有些地方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關於這個問題,曾與美國好萊塢學院張明院長深入探討過。

      對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怎麽看待?樣板戲有政治含義,時代烙印濃烈。如果撇開政治因素,單從藝術角度看,所謂的樣板戲應該歸到現代戲一類。現代戲還是以京劇為主要的骨架子。現代京劇除了在樣板戲名單上的,還應該有《節振國》、《雪花飄》等等。現代京劇跟傳統京劇有很多地方不同,都有了改進,比如念白用京白、不用臉譜、與念白相應的唱腔也是普通話發音、服裝道具和舞台背景的改進、加進交響樂的音樂配器。這些都是新的嚐試,而且是成功的嚐試,洋為中用,適合大眾口味,有利於普及。這些改變適應了時代的變遷,而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京劇的受眾擴大到全國各個角落。不過,在現代戲風靡全國的時候,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斷層,傳統京劇不僅是受冷落,簡直是被打入冷宮了。

      文革結束之後,開始了改革開放。由於京劇藝術界忙著恢複傳統,很長一段時間,大概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光顧得整理舊的,花了大把的精力修補斷層,就沒怎麽顧得上搞新的。這種狀況可以理解但也不乏遺憾,因為京劇如果沒有發展和創新,就會漸漸失去壯碩的生命力。

      美國好萊塢學院的張明院長說,1988年他隨團去日本訪問了寶塚音樂劇團,看過這個劇團的演出。寶塚音樂劇團有點類似中國的越劇團,演員都是女性,男角由女演員扮演,很帥很漂亮。寶塚音樂劇團在日本有很長的曆史,有傳統劇,也有現代劇。他們的新編劇目就融入了很多現代成分,包括服裝、背景、音樂……可見不論什麽劇種,沒發展創新就缺乏生命力。

日本京都寶塚音樂劇團舞台演出。(網絡圖片)

      說到創新和發展,其實在傳統京劇裏也一直有創新和發展。以前的京劇舞台上沒有女演員,而現在的梅派弟子當中基本上都是女史。另外,京劇界老前輩們也不排斥創新,甚至就是他們這一輩人親身搞創新,參與創作,不斷精進。張君秋扮演過阿慶嫂,裘盛戎扮演過烏豆,袁世海在《紅燈記》裏把鳩山演活了……既然我們允許年輕人嚐試著在炸醬麵裏摻上點起司(Cheese),就看不慣現代戲的革新變化嗎?以前是醜角京白主角韻白,現代戲改革之後都用京白,也挺好。《智取威虎山》裏扮演小常寶的齊淑芳,在紐約有自己的劇團,她就讚成新編劇用京白。

      時隔三十多年四十年後,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內地搞出了一大批新編京劇,大概有40多台新戲,代表作包括:《風雨同仁堂》、《狸貓換太子》、《桃園三結義》、《王子複仇記》、《欽差林則徐》、《建安軼事》、《情殤鍾樓》、《趙武靈王》、《三寸金蓮》、《西安事變》、《駱駝祥子》、《走西口》、《滿江紅》、《聖母院》、《屈原》、《江姐》、《赤壁》、《花蕊》、《關聖》……這是不得了的成就。這些新編劇目,有的走傳統的套路,有的走現代的步法,百花爭豔,炫目多彩,讓我們耳目一新。京劇本來就該這樣,就得跟蜈蚣似的,多條腿走路。

      與新編劇同時出現的,是對文革時期的樣板戲重新排練搬上舞台。我們這幾年看到的就包括重新排練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現代京劇。

      對現代京劇的重新排演,個人認為完全重現舞台是第一個動作,而下一個動作應該是在已經拍成電影的京劇樣板戲的基礎上有所改進、雕琢、完善。因為雖然叫做樣板戲,但仍有改進的空間。舉例:《紅燈記》裏鳩山跟李玉和有一段對話,說到了中國的一句古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從劇情本意的理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八個字是主張“自私利己”的。


李玉和與鳩山談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京劇《紅燈記》視頻截圖)

      做過中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也在他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提到了這八個字,同樣也是理解成“自私自利”。(劉少奇論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中說到:在我們黨內是存在有這種人的。這種人的腦筋,浸透著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甚至相信這樣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世界上不會有真正具體的大公無私的人,或者那是蠢才與儍瓜”。他用了這一大套的剝削階級的話,來辯護他的自私自利與個人主義。)

      這就是說,鳩山、李玉和、劉少奇,都錯誤地理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八個字的真正含義,以訛傳訛,貽害後人。這八個字是古人傳下來的,是警世名言,教導我們要做個具有正能量的人。先說“誅”這個字的含義,“誅”就是追殺的意思。“天誅”,就是老天爺追殺。一個人做了壞事,做了天理不容的壞事,老天爺不僅要懲罰,而且要追殺,不追上殺死不罷休。再說“地滅”,滅,不複存在的意思。“地滅”,就是“死無葬身之地”。我們知道,大地有德,大地之德是“厚德載物”,什麽都能容,把狗屎埋在地下,大地都不能說不要。如果一個人做得讓老天爺追殺,然後死無葬身之地,這是多麽大的毒誓!

      再說“人不為己”這四個字。之所以很多年來以訛傳訛,是因為有一個多音字“為”。這個字如果理解成第四聲的“為(音同位)”,就是錯誤的。鳩山、李玉和、劉少奇都是這麽錯誤理解的。這個字正確的解讀是第二聲“為(音同圍)”。“為”在這裏是動詞,不是介詞。“為”就是修煉,正能量的修煉。“為己”,就是從自己開始好好地修煉,直到全身充滿正能量。古人教導我們,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就要好好做人。如果不好好做人,就會遭到天譴。這才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真正含義。

      鳩山自詡為中國通,其實他對中華文化不是“一竅不通”,而是半竅不通。李玉和是中國人,雖然是工人,但耳濡目染地也應該在他身上傳承著中華文化的正能量。所以,在《紅燈記》裏的這段對話,應該做些修正,不要把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謬傳繼續謬傳下去。如今大家有重新排練上演《紅燈記》的熱情,應該能夠有機會糾正一下文革期間沒來得及糾正的錯誤。

      還有一個例子,《智取威虎山》在重新排演的時候,李勇奇跟參謀長的一段對話改得很好。李勇奇說他的爸爸鬧罷工的時候“被反動派殺害了”。這句台詞就跟拍成電影的《智取威虎山》不一樣。這句話改得更符合實際。另外,小分隊出發剿匪前,參謀長唱的“同誌們整行裝飛速前進”一句,據童祥苓回憶,當時討論的結果應該是“同誌們整戎裝飛速前進”,因為是要出發去剿匪,不是出發觀光旅遊,戰士們穿的應該是戎裝。不知道為什麽在拍成電影的時候還是唱的“整行裝”。

      再說說《沙家浜》裏的忠義救國軍。忠義救國軍有部分官兵投降日軍是事實,但不是全部事實。刁德一能說出忠義救國軍“是抗日的隊伍”,也不是瞎說,是有根據的,這也是符合曆史事實的。如果我們不把忠義救國軍裏部分降日的漢奸跟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忠義救國軍的抗日英雄區分開來,就對不起抗日先烈。另外,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組織不可能單單漏掉忠義救國軍這一塊,而且忠義救國軍的前身也有一個支隊曾經是共產黨領導的。所以,現在應該也有機會對樣板戲中不完善或者沒來得及完善的部分,由當代藝術精英們來完成。


現代京劇《沙家浜》裏,阿慶嫂“智鬥”刁德一、胡傳魁。(視頻截圖)

      現在的藝術精英們應該有能力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做到補遺前人之未逮。例如,以前我們都以為狼牙山五壯士都犧牲了。後來知道了事實的全貌,跟傳說的有差距,結果就被現代精英通過翠平的一句話解決了——“其實沒都死”。

      從這些年中國內地的新編京劇劇目看,絕大多數還是曆史題材的,少部分近代現代題材,而當代題材的劇目還沒見。個人覺得這也是藝術家們應該考慮的問題之一。就像日本的寶塚音樂劇團,演曆史題材的傳統劇,也編排當代劇。

      美國好萊塢學院的張明院長說,他認為海外華人一直有中華文化的烙印,而且也一直傳承著中華文化。而在海外傳承的中華文化,應該是中華文化的延伸。很多年來,海外華文文學漸顯出這朵絢麗的奇葩,而作為國粹的京劇,也應該注意到這個角落,在作品創作的時候,不能對這個角落視而不見。

      清朝慈禧時代,對京劇的現代化革新,想都別想;文革時期,對傳統京劇的欣賞,想都別想;現在是絕好的時代,我們什麽都可以想。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是思想開放的時代,不怕餿主意,就怕沒主意。京劇本身的發展和成形是博采眾長的過程,今天當然也不例外。也許這樣才能讓京劇更“有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囫圇 回複 悄悄話 把《哈裏波特》拍成京劇吧,讓六小齡童演伏地魔。我一定去看。
xiaomiao 回複 悄悄話 嗬嗬,我同意cng的觀點。
樓主喜愛京劇可能是從接觸樣板戲開始的。您文中談了很多對京劇改革的見解,十分難得。不過,我覺得您對京劇音樂,特別是字韻的了解不多。不信的話,您可以自己試試唱“同誌們整戎裝飛速前進”,再試試唱“同誌們整行裝飛速前進”。
京劇的唱詞是有韻轍的,不是隨便用字的。唱腔、念白所用的湖廣韻也是與其音樂相一致的。戲迷評論說某演員“唱地沒味”,這個“味”和發音的韻有關,和嗓子沒甚關係。
cng 回複 悄悄話 改開後的那些新編京劇,哪個傳唱開了?京劇400年,貢獻最大的還是兩個女人,慈禧,江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