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郭劍

記錄世界名人的真實嘴臉
個人資料
僑報郭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沙家浜》謬誤之五:輩分亂到沒大沒小的程度

(2018-05-28 13:05:35) 下一個

      對於文革時期樣板戲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說法,本人一貫不同意,反而覺得是“千錘白煉”了。這是因為隨便拿出一場樣板戲的劇情來,就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以及很多違背曆史事實的地方。
      《沙家浜》謬誤之五,就是沙家浜鎮子上的人們被編劇弄得輩分亂了,亂到胡叫亂叫沒大沒小沒禮貌的程度。
      劇中重要角色之一是沙奶奶。沙奶奶,隨夫姓沙,鎮上人尊稱奶奶。奶奶,就是奶奶輩兒的,輩分挺高。奶奶的兒子,沙四龍,按輩分論,鎮上人應該稱他“沙四叔”。阿慶嫂既然能叫出“沙奶奶”來,也應該入鄉隨俗地跟著鎮上的人稱沙四龍為“沙四叔”,而不是開口閉口叫他“這孩子”。
      我在我們家族中輩分就很大,我的兒子回村子裏,很多白胡子老頭都要叫他“爺爺”,叫我“老爺爺”,雖然我還不怎麽老。沒辦法,蘿卜雖小,長在背(輩)上。
      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以“軍民魚水情”的觀念推理,指導員也跟著鎮上的人叫“沙奶奶”,那麽他帶的兵,自然也順口沙奶奶長沙奶奶短的。但是他們似乎隻尊沙奶奶,而把沙奶奶的兒子沙四龍歸到自己這一輩上。例如,傷員小戰士“小王”說:“趕明兒讓小玲留下,讓四龍跟我們走。我們拿姑娘換您個小子。”

小王:“趕明兒讓四龍跟我們走,把小玲給您留下。我們拿姑娘換您個小子。”(《沙家浜》影視截屏)

      這就不對了。新四軍小戰士不能隻尊奶奶而不尊四叔,把沙四叔叫成“小子”就顯著太沒禮貌了。
      指導員郭建光比小戰士們年齡大,有時候可以隨戰士們叫“沙奶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年齡和輩分叫“沙媽媽”。郭建光在唱詞裏也是這樣,一會說“沙奶奶”,一會說“沙媽媽”,就像股票價格那樣上上下下顛顛簸簸,一會兒漲上去,一會兒落下來,沒個準譜兒。但是這都無關大局,基本上不是問題。
      但是,作為鎮子上的居民,在彼此間的稱謂上應該遵循中國傳統習俗,長幼有序,尊老愛幼,不能沒大沒小的。而《沙家浜》的劇中人物之間的稱謂,就沒有體現長幼有序的習俗,太隨意,太隨便,隨便得長幼不分,沒大沒小。
      封鎖了蘆葦蕩之後,阿慶嫂想要弄條船去接應藏在蘆葦蕩裏的新四軍,急中生智就讓沙四龍裝病,想走劉副官的後門兒,批個條子弄條船,但是劉副官做不了主,沒批。這個時候,常熟縣委書記程謙明化妝成三代祖傳郎中到鎮上來“遊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阿慶嫂一聽就知道是縣委書記的嗓音,趕緊喊著說:“哦,大夫來了,可該著這孩子的病好。可別叫大夫走呀!”“劉副官,就叫那位大夫給孩子看看吧?”後又經過一番口舌,再加上阿慶嫂在胡傳魁麵前的花言巧語,終於可以讓“大夫”過來了。阿慶嫂說:“我替孩子謝謝司令。”

阿慶嫂:“您瞧這孩子病成這樣……”。(《沙家浜》影視截屏)

      講輩分是中國傳統習俗。雖然北方和南方的習慣叫法不同,但意思一樣。阿慶嫂這麽沒大沒小地把她應該稱呼的“四叔”連叫好幾聲“這孩子”,我真替沙四龍叫屈。
      沙四龍好像也不在乎,任憑大家胡叫亂叫,自己也裝小輩,也跟著鎮上的人叫“阿慶嫂”。其實,按照他的輩分,他應該把“阿慶嫂”叫做“阿慶媳婦”,或者“阿慶家的”。
      既然沙四龍沒有按輩分叫她“阿慶媳婦”,或者“阿慶家的”,那麽“阿慶嫂”肯定就是個官稱,鎮上人無論大小,不論什麽輩分的,都叫她“阿慶嫂”,沙奶奶這麽叫,沙四龍也這麽叫,胡傳魁這麽叫,刁德一也這麽叫,“阿慶嫂”就這麽固定在大家的平輩上了。所以,劇中的“阿慶嫂”就是官稱,這一點可以理解,就像現在的中國無論長幼,一說“習大大”,都知道說的是誰。
      一個人如果混到有官稱了,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起碼說明人緣好到有一定的威信。《沙家浜》劇中的阿慶嫂就有這種社會地位。阿慶嫂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官稱,應該是因為她開的那個春來茶館在鎮子上名聲很好,而且知名度很高,老板娘服務不錯,童叟無欺,熱心助人,贏得了大家的好評和點讚。有官稱的人,其他人盡可以稱呼這個官稱。
      但是,沙奶奶是官稱嗎?我覺得沙奶奶不是官稱,而是靠年齡和輩分才得了“奶奶”的尊位。既然“奶奶”有年齡和輩分的關係,那麽她的兒子也應該有相應的輩分。鎮上人能叫出“沙奶奶”的,都應該叫沙四龍為“四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貓姨 回複 悄悄話 這有什麽,去聽聽, 幾乎所有的台灣人, 都管兒子叫弟弟, 稱女兒為妹妹,不管自家的還是別人家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