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騷牛仔

是發牢騷,不是發騷
正文

令人發指的“殺人藝術” 中外古代死刑大觀

(2005-10-18 10:41:34) 下一個
作者:馬丁·莫內斯蒂埃   死刑是人類曆史的另類文明,動物永遠不會對同類創造出花樣百出的死刑來。整理世界關於死刑的資料,並不代表作者是個殘忍的人,也不代表作者提倡這些死刑。若幹年後,死刑也許會消亡,那麽關於死刑的學問或許就是人類文化遺產了。   前言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死刑的曆史也一樣悠久,在某些時候,死刑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技巧甚至藝術,我想把我了解的一些知識,拿來和大家探討。有的方麵,我參考了法國人馬丁。莫內斯蒂的資料,但大多是從中國的書籍上找來的。   一、斬刑   砍頭砍頭是中國最經典的處決方式,甚至可作為死刑的代名詞。一下砍掉人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叫人當場致命,保險,快捷,還可以把頭示眾。正規的叫法是“斬“,嚴顏被張飛俘虜後說:“剁頭便剁頭。“反正也是這意思。上古時代,斬的刑具往往是斧,那是因為青銅畢竟軟些,不夠鋒利,得做成斧,砍下去才有力度。鐵器普及後,刀漸漸在斬刑中唱起了主角,不過刀雖然鋒利,卻也容易磨損,用起來更需要技巧,一些職業祖傳的劊子手也應運而生。所謂技巧,就是要瞄準犯人頸部的脊椎骨空隙,一刀下去,身首分離,要是砍得不準,就不一定一下子砍斷,砍得半死的犯人掙紮呼號,場麵自然顯得尷尬,有時圍觀的人群會嘲笑劊子手的。有一種傳說,講清代要求對官位較高的犯人用鈍刀,讓其多受痛苦,那是不確切的。   曆史上誰最早被砍頭,恐怕無法考證了,被砍頭的知名曆史人物,也枚不勝舉,《聊齋》裏講到一個即將砍頭的犯人,聽說某劊子手的刀特別鋒利,千方百計要由他來執行,一刀下去,人頭飛起,在空中還喝彩道:“好快刀!”話又說回來,身首分離,沒有了呼吸器官,光一顆人頭是沒法說話,蒲鬆齡的《聊齋》本是講些狐仙鬼怪故事,做不得數的。但真正行刑時,有時因為人的神經還有反應,飛出去的人頭把某個看客一口咬住的事也有發生,挨上這種事,那就自認晦氣吧。進入清朝之後,男人留了辮子,給行刑帶來了方便,那時一般讓犯人跪下,一人按住他身體,一人揪著辮子使勁拉,盡可能使犯人的脖子伸長,方便劊子手執行。另外,一名侵華日軍士兵記載說,他們在無數次殺頭後發現,原來跪著的死囚在被斬下腦袋的一瞬間,兩腳自然伸直,身體會向前跳躍,所以他們故意讓被殺的人麵向河流,好讓他們“自己跳下去”。   腰斬斬刑中還有一類,那是腰斬,反正也是切斷主要器官使人喪命,比較起來,腰斬死得慢一些,更痛苦一些。先秦秦漢時,所謂的斬都是專指腰斬,斬首在當時叫做梟首。傳說清朝的張廷璐,因科場舞弊被腰斬,臨死前蘸著自己的血,在地上寫了十三個“慘”字,寫到最後,字已難以辨認。因張廷璐寫了七個慘字,腰斬死刑從此被雍正廢除。有人說金聖歎也是腰斬的,甚至說那是他腰斬《水滸傳》的報應,但金貪歎臨刑前又說:“殺頭,至痛也,而聖歎於無意中得之,豈不快哉?”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麽他是給砍頭而不是腰斬的。   除了刀、斧可以使用在斬刑中,鍘刀也是很順手的工具,不僅刃利背厚,不易磨損,而且對技術要求比較低,可古代除了包龍圖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很少有這樣的記載和傳聞,想必是鍘刀操作起來太簡單,又沒有人頭飛起的轟動效應,在講究藝術和唯美的古代官員和觀眾看來,既是很不過癮的,也難體現殺一儆百的宗旨。   死刑進入工業化時代,出現了斷頭台,那是法國人的發明,也成為法國的一個象征,盡管其他國家也有采用。我上大學時,碰到一個法國電影周,一場電影夜市看了四部法國片,結果其中三部出現了斷頭台,一部是反映大革命的,一部是講拿破侖的,還有一部幹脆片名就叫《走向斷頭台》。一個通宵看下來,回到宿舍看著門框也象斷頭台。不過話說回來,法國人發明斷頭台,一個目的是讓人死得不那麽痛苦,另一個目的是普及斬刑,因為法國在君主專製時代,隻有貴族犯了死罪才可以享受斬首的待遇,而平民百姓隻能絞死,現在不分貴賤都是上斷頭台,也是平等精神的一種體現。後來,斷頭台同三色旗、馬賽曲一起,成了法國大革命的象征,路易十六及皇後、丹東、夏洛蒂、羅蘭夫人,一個個走上短頭台,一度主張廢除死刑的羅伯斯庇爾,在他執政的四十七天裏,有1373顆腦袋“象瓦片一樣落下”,在這四十七天結束後不久,他也加入了走上斷頭台的行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