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成長在中山公園
昔日的中山公園門票5分錢,算是個休閑的好去處。 那時幾乎天天去公園,當然我算是沾了一米以下兒童的光還是不用買票的。
舊日的公園有不少偏辟的角落,野草也長得有聲有色的,不象現在大路小路全是一水的石板水泥路,連小草也要貼著牆邊才能苟且偷生。當年的小丘林叢也曾是公開的去處,任人穿越的,現在則被煞有介勢的統統圍上了半人高的竹籬笆成了保護文物而徹底的謝絕遊人參觀了。
公園的西門口曾是連綿的平民小巷(前兩年拆遷了,不知拆後是不是還能保留有原來的人情味了)而走到盡頭的東門就是金碧輝煌的故宮,公園的中心有一處環島的小湖,旁邊是園內的花房,花房裏常年香氣襲人,顯的有些雍容華貴,不少是國際友人贈送的,聽說裏麵的蘭花有一部分還是當年朱德元帥捐贈的。
公園以前比較有名的地方有來京雨軒,還有大講堂,五色土。來京雨軒早年是個飯館的所在,我生平第一次下館子就是在這裏,吃的是一個青椒炒肉,應該是2元一份,挺大的盤子,我是和母親一起分享的,到現在還能清楚的記得那個菜裏油放的很多,醬油也挺重的,口感很潤滑,吃起來和家裏炒出的菜有天壤之別。當時覺的這世上的美味也不過如此了。母親原出身於舊知識分子世家,是錦衣美食中長大的,聽了我的話很不以為然,隻輕描淡寫的說“飯館的菜不過是舍的放油罷了。” 直到現在我潛意識裏還把這作為私房小菜和館子菜的重要區別之一。
後來又陸陸續續在來京雨軒吃過幾次飯。印象中那裏作的最好吃的還要算是滑溜肉片,怎麽好吃是不大想的起來了,不過記的母親盛情誇讚過這道菜說自己也做不出來所以才牢牢記住了。剛上大學時給奶奶過80大壽,飯局是定在了中山公園。園裏的餐廳那時已不再設在來京雨軒了。服務的對象也是以旅行團隊為主。當時我們等了很久,滿滿一桌菜,吃起來味道最好的居然還是那道滑溜肉片,上菜的盤子比起多年前是小了幾號,肉炒的很嫩,裏麵的黃瓜片切的很講究,看上去很挺拔,看來這廚藝總算沒有因改革而失傳。後來聽說這裏最有名的菜要算是口麽雞,可想來那定是個挺金貴的菜,我幼年時當然是無福享用過。
公園最初的娛樂設施並不多,無非是些木馬,滑梯轉椅類的兒童把戲。夏日裏夜晚公園是不收門票的,露天影院裏常常放些電影,當然題材比較有限,光少林寺我在這裏就看過不下十遍。沒有電影的日子就在五色土上就著空曠數星星,古建築的簷下是成群的歸巢雁,嘰嘰喳喳的,使人永遠感覺不到寂寞。
再往後在這千年的蒼鬆翠柏下,曾經的皇家園林中就添了不少現代的碰碰車,旋轉星球之類的摩登遊戲,不久電子遊戲房也在間大殿裏堂皇的開了張,室內影院則取代了室外的,音樂堂放起了隆重的交響樂。唯一不變的似乎隻有那永遠充盈的公園邊的護城河和園內的參天古樹。
一晃又是六七年過去了,想來公園是被裝飾的更豪華了。其實自從上了大學後就很少再去中山公園了,顯然這裏已和其它的地方別無二致了。那個曾經的逝去了的,伴隨我童年的園地已一去不複返了。
也許隻有在我的記憶中,那裏才是真正的中山公園。
個同學不懂匾應該從右向左讀,又不認識“軒”字,他讀成了“幹雨今來”。這麽
多年,我一直把它叫做“幹雨今來”。那幾字個應該是老舍的.那個環水的小島是水榭。
我和你應該是大街坊,我以前住在西華門,暑假時天天往公園跑,周末看露天電影,冬
天在筒子河上滑冰。我有很好的朋友住在您說的那些小胡同中。
很喜歡讀您的文章,謝了。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