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明悠久,古城可謂星羅盤布,各有千秋。很多名城從久遠之前便有人居住,並在漫長的時間之河中不斷發展壯大;然而今天要說的卻是其中極特別的一個——它如同涅槃的鳳凰,曾經曆了被遺棄的命運,卻在今時今日再次綻放光芒;它與意大利很多城市都不同,卻又沾染著歐洲每個時代的光輝。這個命運坎坷的古城,便是位於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的“石頭洞穴之城”馬泰拉Matera。馬泰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並至今保留了人類最古老的居住方式——穴居。當時的原始人開創了這種依山而建的岩洞民居,最初,人們隻是簡單地居住在洞穴裏,之後人們開始在洞穴外部搭建出房屋,並與洞穴連成一體,逐漸發展成為這種被稱為Sassi的民居。曾幾何時,這裏是意大利東南部最繁華的地區,智慧的馬泰拉人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揮到了極致。當你行走其間,觸摸那些年代感十足的石頭,便能體會到這裏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許多故事。依山而建的洞穴民居,讓這座城多了些許魔幻的意味。首先讓你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些縱橫交錯的巷道,當你走入一家人的花園時,腳下踩的很可能是另一家人的房頂;當你路過一座12世紀的古老洞穴民居時,一旁的卻可能是19世紀才被開鑿出來的新居。這些曆史層層疊疊,時間空間在此處被割裂重組,這是種很難形容的感覺,或許隻有親身到達,你才能領悟個中真諦。馬泰拉所處的區域比較幹旱,人們又居住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因此在過去水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而智慧的馬泰拉人開創性的水源係統讓這裏變得生機勃勃。若你細心觀察,便能發現古城中的屋簷上遍布水槽,當雨水落下,便從水槽滑入各家的“地下”儲水室中。這些儲水室大多是公用的,上層的儲滿了便會自動流到下層,鄰裏間實現共享,十分高效。
馬泰拉的古城至今保留著一個建於19世紀的巨大公共儲水池就位於廣場地下,最多可儲存達500萬升水。在外部,你很難想象這麽一座堅硬的石頭城,竟有著這樣柔軟的內心。馬泰拉還盛行一種被稱為Vicinato的文化,有點類似於過去的“大雜院”,或者是老上海的弄堂。由於白日裏洞穴中日照不夠,大家都喜歡聚在門口的廣場上,大人聊天喝茶,小孩玩耍打鬧,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馬泰拉人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相鄰的幾家人房子擠在一起,平日生活也在一起,並且共用水源、相互幫助,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曾經流逝過的許多個歲月裏,馬泰拉都是這樣過來的,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直到整個世界從古典中抽離,馬泰拉便逐漸隕落了。一戰之後,人口數量的激增使得居民的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差。當時的岩洞養著豬和牛,而人就在窩棚上方搭起一塊木板,一家五到六口人就擠在牲畜的上麵睡的畫麵。久而久之,馬泰拉成為了意大利的恥辱和笑柄,人們為自己來自馬泰拉而感到羞愧,也再沒有了往日的輝煌,這個地方,正在被所有人遺忘。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作家、畫家Carlo Levi被流放到此,他在其代表作《基督止步埃波利》中描述了當時那些靠著數千年前的祖先挖掘的洞穴躲避風雨、每天都在饑餓與死亡邊沿掙紮的人們的赤貧生活,但同時,他也稱馬泰拉為一個“的的確確美到極點,宛如圖畫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這本在1945年出版的書,喚起了意大利社會對馬泰拉地區的注意。從1952年起,政府花了六年時間在老城區邊上建了新城區,讓那些在老城區洞穴裏住了幾千年的家庭逐漸搬入新區。20世紀下半葉,幾乎所有的老馬泰拉人,都遷徙到了新城。古城像一隻破破爛爛的鞋子般被遺棄了。隻有老人還會追憶祖祖輩輩用雙手搭建的家園,在日落時分眺望逐漸隱沒在黑暗中的古城,等下一個天明。轉機出現在1993年,那時馬泰拉成為意大利南部第一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被列為遺產的部分,包括已經被遺棄了的老城,和著名的石洞教堂。石洞教堂Church of Madonna di Idris占據了岩石的最高點,如慈悲的修道者,俯瞰眾生。古鎮有史料記載的起點,據說最初是一群信仰基督的工匠,為了逃避迫害而隱居在此,憑借精湛的手藝一鑿一斧建造了這座清修之處,漸漸地,人們聚集在教堂旁,小鎮得以興盛;在教堂內部有著精美的殘存壁畫,無聲地講述光陰的故事。馬泰拉的教堂數不勝數,從羅馬風的,到巴洛克的,到拜占庭的,又或者是幾種風格交融的,是悠長歲月留給馬泰拉的印記。聖弗朗西斯教堂Chiesa di San Francesco d'Assisi是馬泰拉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式教堂;教堂立麵被層疊的立柱分成三個部分,卷曲的渦旋和草葉淺浮雕包圍著門窗,極具裝飾意味。而馬泰拉主座教堂Cattedrale di Matera位於古城的最高處,是一座羅馬式風格的建築;教堂的立麵上飾有16格的玫瑰花窗,而人頭和纏繞式花紋裝飾的拱門則帶著濃鬱的拜占庭風格。美好的東西總是令人向往,許多人湧來馬泰拉朝拜獨一無二的石洞教堂,漫步猶如博物館般的古城,拍攝破落古城的照片。但這一切還是無法改變馬泰拉落後、凋敝的麵貌,看熱鬧的人們來來去去,並未給古城帶來什麽轉機。為古城煥發生機的,是新時代的藝術與文化。馬泰拉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成了當地居民與外來者的成功合作,而這一切,也直接影響到了城市的重生。古城古老蒼涼的外形讓很多人聯想到了東方古老的基督誕生地,好萊塢導演梅爾吉布森就這樣覺得,2004年,他在這裏拍攝了著名的《基督受難記》,2006年凱瑟琳·哈德威克在這裏拍攝了《基督誕生記》。事實上,在馬泰拉取景的著名電影多達十幾部,例如最近的《神奇女俠》,可以說,大屏幕在馬泰拉重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電影如此令人動容,也許是因為這片土地,生來厚重。除卻電影,馬泰拉還是音樂家的天堂。在馬泰拉,有一所馳名整個意大利的音樂學院Casa Cava,優秀的導師和獨一無二的“硬件設備”,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學生和音樂家到此學習、表演。這一切要歸功於學院用洞穴改造成的禮堂,特有的凝灰岩結構表麵參差不齊,擁有完美的音響效果,為音樂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純淨聲音,在此觀看交響樂會,能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浸入式感覺。在當地政府、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好萊塢大片的聯手推動下,馬泰拉古城中的洞穴越來越多地被改建成了旅館、飯店、酒吧,成為從世界各地來到馬泰拉的遊客們首選體驗的下榻處。其中的酒店經過嚴謹地設計和重新施工,是體驗古老洞穴生活和現代奢華旅遊體驗的絕好去處,例如將相連的洞穴改造成SPA中心,隻身浸泡在溫泉水中,抬頭隻見波光倒影、如夢似幻。如今抵達古城,迎麵而來滿滿的是古代和現代奇妙的交融感。你也許再不會找到另外一個像這樣一般的地方,它的曆史浩蕩如長河,即便有湍急的轉彎和淺灘,卻總在下一刻洶湧了滿腔的情懷。站在古城對麵的山上,去探秘曾經苦修的修士留下的洞穴,當你於穴口稍立,再眺望遠處的馬泰拉,或許千言萬語都不能形容心中的讚歎。就在前段時間,馬泰拉當選了2019年“歐洲文化之都”,它是意大利第四個獲“歐洲文化之都”稱號的城市,也是第一個南部城市。如今的馬泰拉人,將城市委托給歐洲的文化運營商,為大家建立一個“開放”的文化空間,歡迎各類文化藝術項目的入駐,將舉辦各類音樂節及戲劇節,使馬泰拉真正成為一個開放的城市,相信在未來,馬泰拉將因她的人民們而更光芒璀璨。天然的洞穴是馬泰拉的源頭,而支撐這段曆史至今的,是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的智慧和努力。在這裏,你也許會想起最初那砸向岩壁的一鑿子,這股勇氣在不同的時代被不同的手接過,讓本該匆匆湮滅在曆史中的一切,匯聚成了如今這座偉大的古城。這裏能夠承載人間的任何悲歡離合,即便曾經是“上帝止步之地”,但誰也奪不走它經曆過的那麽多日月流轉。